2010年09月17日2007年以來,國務院先後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期信訪工作的意見》、《關於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關於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等重要文件。這表明在社會分層日趨多元、利益矛盾愈加複雜、社會整合和社會控制任務日益繁重、社會公共產品相對短缺的背景下,以創新求和諧,不斷改革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社會管理體制,積極創建促進社會和諧的新體制已經提上議事日程。  大力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有著深刻的現實動因。黨中央和國務院不失時機地提出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的任務,具有極為重大的戰略意義。首先,改革和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目前,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其次改革和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是推動社會和諧的客觀要求。只有不斷推動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創新,纔能有效應對當前社會分層日趨多元、利益矛盾愈加複雜、社會整合和社會控制任務日益繁重的現實情況,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給為重要的是,改革和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是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失衡是制約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只有通過不斷推動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創新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從而真正實現科學發展。  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是一項綜合的龐大的創新工程,需要經過堅持不懈而富有智慧的探索。為推動社會和諧,實現科學發展,必須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開拓思路、多策並舉,有重點、有步驟的逐步推進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創新這一重大歷史性任務。  其一,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的重點內容,是要努力建立社會利益的協調機制,舒緩社會緊張,平和社會心態,促進社會和諧。黨中央明確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四個著力點,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理順分配關係和發展社會事業,這些也是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的著力點。工作要做實,重心要下移,優先解決廣大羣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一步做到了,才能為進一步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社會管理體制改革以及整體推動改革開放事業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完備的社會管理體制是比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為浩大而艱巨的社會建設和改造工程,需要從長計議,穩步推進。  其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的前提條件是加大對社會發展和社會事業的投入。這是政府履行社會管理職能最實在的表現。而評價政府效能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看用於政府本身的管理成本與用於受益對象的資金的比例。在國際上,一般認為服務型政府的基本標誌是60%以上的財政預算要用於社會發展,中國當前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可喜的是,最近幾年,中央和各級地方財政對社會發展和社會事業的投入不斷加大,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等都在大力推進之中,社會事業投入嚴重不足的局面開始有所轉變。這是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部署的,也是全國老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羣眾的福祉。  其三,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的關鍵是明確政府和社會的責任分工。我們這個13億人口的大國,歷史和現實的國情又非常複雜,再龐大的政府也不可能包攬全部社會事務。在目前我國社會自治能力較弱、社會組織發育不健全的情況下,應進一步發揮公眾參與的作用,將公眾參與的方式方法制度化、法制化,真正維護和確保公眾和社會組織對社會管理的參與權。要創新政府公共服務的提供方式,努力實現社會管理的科學化,建立健全重大決策聽證、質詢、公示、論證以及責任追究等制度,減少公共決策的隨意性,做到公平管理、透明管理。  其四,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創新,難點在於新的運行機制的探索和創造。在經濟領域成功地實行了市場化改革以後,社會管理是否可以市場化?經驗證明,市場機制在社會領域的作用範圍是有限的。在某些社會領域,市場機制的作用是正面的;而在另一些領域則是負面的,無節制地在社會領域尤其是公益事業領域實行「市場化」、「產業化」,難免走偏方向。社會生活比經濟生活複雜得多,在社會生活中起作用的不僅有市場機制,還有法律的、倫理的、心理的、文化的機制,讓這些機制各得其所,各展其能,而又相互補充、相互協調,就必須創造綜合的機制系統。  總之,社會管理機制的改革和創新,對於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對於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對於推動我國經濟社會轉入科學發展軌道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加以推進。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