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mini North望遠鏡(網路圖片)

在紐約的漫天風雪裡,忽然想起了夏威夷。

翻看照片和當時的筆記,聽著被稱為溫柔巨人的原住民歌手IZ(Israel Kamakawiwo?ole),彈著與他身型不成比例的尤克里里唱《Hawaii 78》。比起那首廣為流傳的《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這首歌少了些甜膩,多了一份遼遠與悲傷。到過的夏威夷諸島中,我最喜歡的大島也是這樣。與人潮湧動的檀香山不同,大島的開發較少,旅遊設施也不算很完備,卻有著最為激動人心的自然景觀。無論是岩漿徒步還是天文台觀星,都讓人想起洪荒世界的原初模樣。

大島地圖(網路圖片)

在夏威夷群島開放旅遊的四大島嶼中,大島是最年輕的,也是面積最大的一個。這裡微觀氣候多變,全世界的十三種氣候區,這裡佔了十一種,從島東端的Hilo到島中部Mauna Kea山腳下,兩個小時的車程中,起先兩邊是濕潤的熱帶雨林,然後是溫帶喬木,接著是牛羊遍地的草原牧場,最後,則是長滿仙人掌的荒漠。島上遊人主要集中在東端的Hilo城和西端的Kona城,其中,Hilo城曾經繁華,但由於1949年和1960年的兩次海嘯變得較為冷清,有少量的家庭旅社,大部分的高級酒店還是集中在Kona城。不過,Hilo離火山國家公園較近,只有40分鐘車程,而Kona到火山國家公園需要兩個半小時左右。此外,Hilo非常潮濕多雨,植被旺盛,而Kona較為乾燥。第一次去大島,我們住在Hilo城郊一間小小的度假屋,除了我們與主人留下的一隻貓,四周更無他物。夜晚來臨,寂然無聲,只有幾十米外,北太平洋的波濤拍打著漆黑的海岸。

大島腹地的荒漠

大島最著名的景點應該就是島東南端的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了。可以看到凝固的岩漿,蒸汽噴涌的地縫。公園內Jaggar博物館後的觀景台據說是看到活岩漿的最佳地點,不過要等到五點天黑之後。我們第一天到國家公園時已近四點,遠望仍是白茫茫一片,不見半點岩漿的影子,只好心有不甘地回到住處。

第二天凌晨四點,睡夢中突然被一陣劇烈的晃動驚醒,上網查詢,此處不遠的海底發生了4.7級地震。想到地殼活動劇烈的時候火山活動應該頻繁,我們再次做功課,發現離Hilo半個小時左右的Kalapana 小鎮有徒步去看岩漿的半日游,並且有最近兩天的報告,岩漿的確活躍,於是決定去嘗試一下。除了徒步之外,看岩漿的方式還有坐直升飛機或者岩漿遊船(lava boat),價格不菲,而且離岩漿的距離也較遠。徒步體力消耗較大,更需要天時地利。

小鎮邊緣的岩漿痕迹

Kalapana鎮很小,附近的高速路Highway 130被1986年的岩漿掩埋,現在成為了離岩漿最近的一個定居點。鎮上有百貨店,小吃店,以及岩漿徒步的集合點,每天下午三點半左右開始開團。如果不跟團徒步的話,也有一個比較小的觀景區可以進入,不過能看到多少就不得而知了。當地有一個錄音電話可以隨時查詢岩漿的活動情況,在小鎮的旅遊網站上也可以看到近期的圖片和介紹。

下午四點鐘,我們一行十人,在嚮導的帶領下開始在岩漿小道(lava trail)上行進。 所謂岩漿小道, 其實根本沒有路,只是跟著嚮導在凝固的岩漿形成的岩石縫中爬上爬下。 當地的天氣變化多端,時不時一陣暴雨,好在嚮導給我們準備了雨衣。凝固的岩漿把地面割得扭曲變形,而石縫中的植物和雨後出現的彩虹則讓這片破碎的大地顯得不那麼猙獰。

岩漿小道

很快天黑了,我們處在岩漿荒原的中央,周圍沒有半點亮光。嚮導給每個人配發了手電筒,並囑咐要節省電池。天黑之後,路更加難走,只能用手電筒照著前面人的腳跟緊緊跟上。嚮導是個靦腆的當地小哥,給我們講了些用星象判斷方位的方法,不過我還是難以理解他是怎麼判斷什麼時候該改變方向的。問宅師傅,竟然很有把握地說,只要是男的,走一個月都能掌握…...

徒步兩個小時之後,終於出現了活的岩漿! 像熾熱的鋼水緩緩流動,可以清晰地看到流得慢的部分在迅速凝固,變黑。我們離岩漿的最近距離大概一米多,嚮導說太近了鞋子會融化掉, 實際上能看見岩漿的時候,腳底下的岩石已經很熱了。有人不小心把一點水撒到石頭縫裡,哧地一聲,迅速被汽化了。岩漿的活動是每日變化的,我們現在站的岩石,也許就是兩天前岩漿流過形成的。

沿著流淌的岩漿,再行進半小時,我們到達了壯觀非凡的岩漿入海口。拍擊峭壁的大浪被岩漿映得通紅,一股股火焰奔湧入漆黑的大海,場面像極了指環王里的大熔爐。我伸出手臂,大叫"My precious"!

回程走得很快,激動過後的疲憊,讓每個人都很安靜。當終於看到停車處的路障,大家都忍不住歡呼起來。經過測量,大約是四個半小時近十公里的步行,直線距離並不是很長,但由於是在沒有路的情況下摸黑前進,體力消耗還是相當巨大的。開車回住處的路上,Hilo一如既往地下起了暴雨,雨刷器開到最大檔也只能勉強看清前面的路,我們卻還沉浸在興奮之中。與躺在沙灘上享受陽光相比,歷盡艱險之後看到的壯觀景象,對「野獸派」的旅行者來說,是更為難得的體驗。

如果說黑夜中的岩漿徒步有如煉獄之旅,那麼在Mauna Kea山巔觀星,則彷彿窺見了天國之光。

Mauna Kea山是一座休眠的火山,得名於夏威夷神話中的主神Wakea。她的大部分山體都隱藏在太平洋的海面下,海拔高度是4,205米,山頂終年積雪。如果從海底的山腳算起,超過一萬米,比珠穆朗瑪峰的8848米更高。下面這張圖是對比Mauna Kea(棕色),珠穆朗瑪峰(藍白色)的高度,後面那個大怪物是火星上的Olympus山......

Mauna Kea山頂是世界上最適合進行天文觀測的地點之一,因為海拔高度的原因,這裡的大氣密度只有地表的40%,全年300天晴天,而處於北緯20度,幾乎可以看盡南北半球的星空。最重要的是交通方便,想像同等高度的山頂只有專業登山隊員才能到達,而從大島的海邊別墅驅車到Mauna Kea山頂也頂多半天時間,1967年開始就有天文台建立,現在有各國的大型天文觀測站和遊客中心。

我們參加的是Mauna Kea Summit Adventure的半日游, 行動時間從下午3點一直到晚上9點,包括在山頂觀日落和夜晚觀星。遊客也可以自己開車上山,不過從遊客中心到山頂的一段路是砂石路,不少攻略都說非四驅的小車開上去比較困難,因此,還是選擇了價格不菲的半日游,事實證明,還是非常值得的。

上山的路

下午三點,半日游的中巴車準時來接我們。嚮導兼司機是UC Davis地理系畢業的研究火星的碩士, 頓時我們就覺得這將近200刀一人的門票很值了,人家是專業人士嘛。開上山的路上,隨處可見類似火星的火紅山岩,原來這真的是地球上最接近火星地貌的地方,火星探測器在發射前,曾在這裡進行模擬實驗。

來到海拔3000公尺左右的遊客中心,我們稍作休息,以適應稀薄的氣壓後再前往更高的山頂。這裡的氣溫已經接近零度,風非常大,大家紛紛穿上了車上提供的極地風格的防風大衣。遊客中心很貼心地有熱水和微波爐提供,泡麵和加熱便當都很方便。在寒風中捧著熱巧克力,又與夏威夷的彩虹不期而遇。

遊客中心到山頂的一段路果然是極其顛簸,當終於看到龐大的望遠鏡陣列時,正是日落時分,餘暉映在雪白的望遠鏡上,好像紅岸基地般肅穆。這裡的氣溫有零下20度,不過落日的確非常美麗。

很快天黑了,車開始向山下開,我們將要去遊客中心附近一個觀星點。在車上往窗外看已經能看到點點繁星,然而當我下車的那一刻,才是真正被震撼了。按照宅師傅的話說,以前在城裡都是白活了......

群星,從來沒有如此清晰地出現在眼前。熟悉的獵戶座,天狼星高懸天際,在城市裡難得一見的銀河此時也閃耀不止。嚮導拿出激光筆開始講解,只有在天空極暗的情況下才能看到的黃道帶,孤獨的北落師門,肉眼可辨的七姐妹星團,天馬座大四邊形…科幻小說和希臘神話讓我成為了紙上的天文愛好者,但再多的文字在此也只是蒼白。嚮導架起了電子望遠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木星表面的條紋,甚至是遙遠的處女座星團。那一刻,突然想起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裡第一次寫到川陀,銀河帝國的龍興之地,數百個世代的銀河中心,在川陀的土地上仰望天空,可以領略千萬個世界的光輝,恰如那時,無比生動的蒼穹。

Mauna Kea星空(網路圖片)

在《基地》系列裡,公元三千年時的人類從地球出發,憑藉著航天技術的一次次躍遷,最終建立起了遍布整個銀河系的龐大帝國。而在五千年前的太平洋上,源於華南地區的古人類乘著簡易的獨木舟,藉助洋流的力量,進行了史前海洋探索史上最為驚心動魄的南島人大遷徙。一代又一代的先民,因為生存的勇氣與希望,義無反顧地走向茫茫大海,在太平洋的每一個島嶼上發展,定居,待到時機成熟時又再度啟程。他們中最為雄心勃勃的一支,波利尼西亞人,在一千年前終於來到了夏威夷群島。

所以IZ的歌聲是那麼蒼涼。《Hawaii 78》不光講述著現代化對夏威夷傳統文化造成的衝擊,也在追憶著那些從未止步的先祖們。大海永遠是波利尼西亞人的渴望,即使有數不清的人們曾經被波濤吞噬。而關於星辰,每一個在山巔仰望過燦爛星河的人,大概都會有一些,不會在塵世中消磨一空的夢想。

版權屬於作者商業轉載聯繫作者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