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4件事:衣食住行。

衣,我們每天必穿,不過,人類一開始知道穿衣服真的是因為羞恥而遮住身體或是禦寒嗎?

民以食為天,我們現在吃到的許多食物,在中國古代並不存在,如玉米、白薯,可是,你知道它們是在哪個朝代進入我國的嗎?

那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我們似乎從來不曾注意過它,可是,它們各自都有著自己的歷史呢。然而,它們的發展都非常緩慢,品種也是由少變多,有的甚至經歷了千年、萬年,才往前邁進了小小的一步。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用來形容衣食住行也非常恰當。

往前追溯衣食住行的歷史,往往繞不開上古神話。相信很多人都認為神話是空想的、杜撰的、不可信的,這就大錯特錯了。神話不是空想出來的,而是上古人類根據自己在勞動過程中的感受和企求創造出來的,是有事實依據的,是人類對世界最初的認識。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說,神話不是歷史,但從中隨處可見歷史的影子,因此,說到衣食住行,肯定少不了神話。

剛開始,人類穿衣服不是為了禦寒和遮住身體。

很多人以為,衣服的出現,是因為人類有了羞恥心要把身體遮住,以及冬天或晚上太冷,需要穿衣禦寒。其實這兩個說法都錯了。人類誕生之初,跟其他動物沒什麼兩樣,根本不會因為赤身裸體而覺得羞恥,而且他們居住在天然洞穴里互相取暖,也不需要衣服來禦寒。之所以出現了衣服,是因為有一些人為了突出自己的不同而用草或獸皮遮住自己的身體,來吸引異性。

一開始,人類是從下身開始穿衣服的,後來上身也開始穿了。而且是先知道遮前面,後知道遮後面。後來,進步了,把上下、前後的衣服拼成整體。雖然衣服的出現不是因為遮體這個目的,但後來人人開始穿衣,也就成了習慣,甚至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衣服、鞋帽,把身體各個部位都遮住。如今,要是誰不穿衣服出去瞎轉,不是被認為是瘋子,就是被認為在搞行為藝術……

再來說說做衣服的材料。

一開始,人類就地取材,用草和獸皮來做衣服,後來,發現了葛、麻以及蠶絲。

眾所周知,絲是我國的特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和生產蠶絲織物的國家,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唯一的國家。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知道養蠶以及把蠶繭浸在開水裡抽絲了,就當時來說,是非常非常重大的發現。有些人認為,蠶絲出現得比葛和麻早,但到底是不是還有待考古學家們去研究。但是,很顯然,蠶絲在我國的地位非常高,神話里有一個故事叫《嫘祖養蠶》,即證明了這一點。傳說,嫘祖是黃帝的元妃,她得一位女神夢中點播,發現了蠶絲的用途,總結出了一套喂蠶、繅(sāo)絲(把蠶繭浸在開水裡抽絲)、織帛的經驗,教人們養蠶制衣。

《嫘祖養蠶》插圖

這個故事收錄在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老故事》之《神話故事》里,大家可以找出來仔細讀讀,很有趣。

《中國老故事》系列之《神話故事》全2冊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即使在古時候,絲織品也是非常貴重的,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葛和麻佔據了主要地位,當時的普通老百姓主要穿大麻布做的布衣,所以古人管老百姓叫「布衣」。直到大約西漢中期,從印度和非洲傳入了不同品種的棉花。至此,棉花逐漸代替了葛和麻,佔據了主要地位。

有了火和陶器,食物的做法越來越多了

上古時候,人們靠三類東西填飽肚子:一是野果野菜,二是鳥獸,三是魚鱉。

剛開始,人類靠打獵、捕魚和採集野果為生,完全靠天吃飯,我們稱之為採集經濟。後來,原始農業誕生了,開始畜牧和耕種。

畜牧方面,最初,人們主要養馬、牛、羊、雞、狗和豬,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六畜」。不過,牛馬要用於交通和耕種,所以不能作為食物;而養羊需要廣大的草地,我國沒大草原,於是羊也比較貴重,一般不吃。雞、狗、豬比較容易養,所以是最常吃的。

圖為東漢晚期的六畜陶俑。六畜興旺、五穀豐登是農業社會的理想場景。

而耕種方面呢,南、北方有別。南方種稻,當時的人們發明了一種種植工具——耜(sì)來耕種,北方種粟,俗稱穀子,發明了耒(lěi)來耕種。一開始,人們只把種子灑在地面上,不管不顧,等到收穫季節,能收多少就是多少。後來,人們根據耒和耜發明出了犁,和牛並用來耕田,農業更加發達了。到了漢代,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以五穀為主,即:麻、黍、稷、麥、豆。至於現在中國常見的農產品玉米和白薯,是美洲作物,新大陸發現之後才傳進我國的。

圖為五穀中的部分植物。

畜牧和耕種的發展,在神話里也能找到相關的故事。

傳說,一開始是伏羲教人們結網捕魚和圈養野獸的。

《中國老故事》里《伏羲畫卦》插圖(部分)

正是伏羲,最初教人們結網捕魚,圈養野獸。

神農也就是炎帝,發現了一些植物的種子可以播種,進而發明並推廣了農業。

《中國老故事》里《神農出世》插圖(部分)

神農發明並推廣了農業,開始了農耕時代。

這些故事依舊能在《中國老故事》里找到,對應的故事分別為:《伏羲畫卦》和《神農出世》。

在沒有火之前,人類過著茹毛飲血的日子。火和陶器的出現,大大地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習慣。

有了火,人們開始吃熟肉,方法有用火烤,用土裹起來燒。有了陶器後,人們開始知道在器皿里加水和肉類或野菜、穀物一起煮食,而且,也知道調味了。從此,食物的做法就越來越多。

原始人剛學會用火把野獸的肉烤熟

《中國老故事》之《燧人氏鑽木取火》插圖

我們都知道,火是人類邁向文明的標誌。在神話傳說里,火的發明和使用的功勞加在了一個人身上,他就是燧人氏。《中國老故事》之《燧人氏鑽木取火》里,燧人氏得大神指點,掌握了鑽木取火的辦法,進而使人類知道了如何使用火。而陶器是由寧封子發明的,《寧封子制陶》里說,寧封子是黃帝身邊的一個能工巧匠,他根據烤魚時無意燒出的硬土殼進行研究,進而製造出了人類最初的陶器。

寧封子和他的妻子在制陶

《中國老故事》之《寧封子制陶》插圖

火和陶器的發明,不僅使人類的文明,也使「吃」邁進了一大步呢。

從地下到樹上,再到地上

上古時候,根據氣候和地勢的不同,人類的居住方式分為兩種:一是巢居,二是穴居。

巢居,就是在樹上建「房子」住。當時,人們將大樹的枝和葉連接起來,人住在上面。還將樹榦做成一級一級的,方便上下。

穴居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天然洞窯,人們住在裡面。一種是穴,是人類進步後,在地上挖的坑。

最初的人類住在洞穴里。

《中國老故事》之《有巢氏築巢居》插圖(部分)

後來,人類又開始到地面上居住,他們把地面上的土堆積起來,做成了土窯的模樣,並在上面開孔透氣,這時候人類已經掌握了夯土技術。在夯土技術的基礎上,人類又發明出了版築,即築土牆,製作方法是在夾版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實。

即使是現代,還有用最原始的版築技術來造房子。

後來,在版築的基礎上又發明出了牆。用牆和梁架就建成了最初的宮室。

我們常常在神話里看到,某某東西是由某某人發現的或創造的,如人類是由女媧創造出來的,鑽木取火是由燧人氏發明的等等,如此推算,必然有誰造出了第一所房子。在《中國老故事》之《神話故事》里,第一個造出房子的人叫有巢氏。至於造房子的原因,《有巢氏築巢居》里說,上古時候,人少獸多,獸類巨大無比,人類經常受到野獸的攻擊。為了躲避野獸的攻擊,有巢氏根據無意中發現的鳥的窩巢,在樹上造出了巢居,後來又依據無意中發現的野獸居住的複雜洞穴,建造出了窯洞。

地上靠車和動物,水上靠舟船

原始時代,人們搬重物的時候,常常在地上拖,於是發明了撬來運東西,撬這種工具,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一根木棍。後來,為了省力,人們發明了輪子裝在撬的前面,就變成了車。

雖然不知道車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但在黃帝時期,就非常普遍了,在神話故事《黃帝戰蚩尤》里出現了指南車,便可以證明這一點。

指南車

古代的車,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大車,用牛拉,主要用在運輸上;一種是小車,即兵車,用馬拉,人乘坐在上面,用來作戰。還有一種車,是靠人力拉著走的,我們稱作「輦」。

除了車,人類還藉助動物的腳力行走,如騎馬、騎牛、騎驢……

上面說的是地上的交通方式,靠車和動物,下面我們再來說說水上的交通方式。

上古時候,水上主要靠舟楫通行,舟就是獨木舟,楫就是槳。

獨木舟

獨木舟是由整棵木頭做成的,靠人們划槳前行。很長一段時間,舟楫是水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易·繫辭》說:「刳(kū)木為舟,剡(yǎn)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證明了舟楫的重要地位。不過,獨木舟體積小,長度一般在4米左右,乘坐不了幾個人,於是,到了商代,開始出現了用木板拼湊做出的船。但是當時的船沒有舵也沒有帆,靠人力划動櫓前進。直到漢代,才出現了帆,藉助風力前行。

帆船

船又分作兩種用途,一種是戰船,一種是商船。看來,不論何種時代,人類都脫離不了戰爭啊。

參考書籍

《中國老故事》(全12冊)

親近母語研究院 / 編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孫機 / 著

中華書局 / 出版

《中國通史》

呂思勉 /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