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進入2017年以來,美聯儲縮表話題引發金融行業熱議,而目前市場對美聯儲縮表已經有所預期,其可能性存在被動縮表和主動縮表兩種可能性。那麼,美聯儲歷屆縮表有什麼影響呢?

      

    4月17日訊,關於美聯儲縮表話題近日熱議不斷,那麼,2017美聯儲到底會不會縮表呢?美聯儲縮表對外匯市場影響幾何?據了解,本輪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為了刺激經濟大舉購債,歷經3輪量化寬鬆,總資產規模從2008年初不到9000億美元暴漲至目前的4.4萬億美元。龐大的資產負債表現在可能影響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調控,並增加經濟過熱的風險,成為美聯儲不得不面對的「歷史遺留問題」。

      美聯儲貨幣政策

      為什麼要縮表?

      顧名思義,縮表就是縮減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是縮減資產,也是縮減負債。美聯儲"縮表",可以通過直接拋售所持債券(以美國國債和MBS為主)或停止到期債券再投資的方式,直接回收長期流動性。已經步入加息通道了,為什麼還要"縮表"?所以,當前討論為什麼縮表,就是討論為什麼要"加息+縮表"一起使用?

      美聯儲發行貨幣,釋放流動性,這是美聯儲的負債。美聯儲購買債券,形成美聯儲的資產。停止購買到期債券,或者直接拋售所持債券,都是減少資產,也都是減少負債。減少資產,減少負債,縮減資產負債表。這就是"縮表"的內核。

      美聯儲「縮表」意味著什麼?

      2014年10月QE結束後,美聯儲始終對持有到期債券進行再投資操作,因此其持有的美債及抵押貸款支持債券規模並未減少,資產負債表總規模也始終徘徊在4.5萬億美元。但「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一直是美聯儲官員反覆涉及、市場始終關注的話題。

      美聯儲歷次「縮表」及其影響

      一戰以來,美聯儲曾有6次「縮表」,對應著四種情況:一是進行數量控制以遏制通脹,以1920-1921年及1978-1979年為典型;二是極端應急手段的退出,以1929-1931年及2000-2001年為典型;三是美國債務形勢改善對美聯儲持有資產的「擠壓」,以1947-1955年為典型;四是被動收縮,以1957-1965年為典型。其中,1929-1931年大蕭條期間的「縮表」對隨後幾年美國經濟造成了重創,其餘幾次「縮表」對經濟的衝擊則較為有限。但經驗上,「縮表」節奏快慢和信息傳遞是否充分是決定「縮表」影響的關鍵。

      歷次「縮表」的影響

      美聯儲「縮表」對應著四種情況:第一種是進行數量控制以遏制通脹,以1920-1921年及1978-1979年為典型;第二種是極端應急手段的退出,以1929-1931年及2000-2001年為典型;第三種是美國債務形勢改善對美聯儲持有資產的「擠壓」,以1947-1955年為典型;第四種是被動收縮,以1957-1965年為典型。

      其中,1929-1931年大蕭條期間的「縮表」對隨後幾年美國經濟造成了重創,也是美國陷入長期衰退的原因之一;其餘幾次「縮表」對經濟的衝擊則較為有限,相反20年代和70年代的「縮表」對抑制惡性通脹產生幫助、40年代開始的「縮表」則是美國經濟形勢轉好的結果。

      綜上所述,非常規貨幣政策地過早正常化必然對經濟產生衝擊,但若時機得宜、節奏適當則未必。也就是說,「縮表」節奏快慢和信息傳遞是否充分是決定「縮表」影響的關鍵。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