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感興趣又能吸引他注意力的事情。


讓他去破壞

為什麼他會產生毀滅的傾向?

因為他幾乎從來沒有被看見過。他的訴求幾乎從來都沒有及時且恰到好處的被呼應

我說了,向外伸展的觸角不被看見與重視,這時生的力量就會轉變成死的能量

到這裡會有兩個分支:一是攻擊外部,二是自我攻擊

愛是深深的看見與接納,這是生的力量,是創造力,代表光明

恨是不被看見與接納的生命力,這是死的能量,是破壞與毀滅力,代表黑暗

你能看見他人,就能看見自己

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中有這樣一小段故事:

一個三歲的孩子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阿姨回應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光明與黑暗本就是一體,區別僅僅在於是否被看見、被接納

就像《浮士德》里說的:「黑暗孕育了光明,光明卻背離黑暗,詛咒黑暗」

他試圖毀滅與破壞,這也是向外傳遞的信息,也是他伸展的觸角。也很有可能是他「生」的意願的最後一絲希望

如果我們繼續選擇視而不見,用我們認為「正確」的去「改造」他這個你認為「不正確」的

極大概率是悲劇收場。也恭喜,我們又成功毀掉了一個人或一個生命

「往往是那些善良的願望把人們帶向了人間地獄」——荷爾德林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呢?

打破固有的認知,先讓自我走出死循環,跳出二元對立。用接納的態度與他一同面對黑暗。例如共同討論破壞的方式,怎麼樣才能破壞的既「過癮」又有「創意」呢?也可以討論自殺的方式,怎麼樣盡量減少他死去的痛苦呢?

在這樣的互動中,你選擇深深的看見他的訴求,這時愛就會出現。毀滅的能量就會轉變為生的力量。這個過程也會加深你們之間的關係。即便他還是會對周圍有所敵意,對你也會毫無保留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影視作品中,即使無惡不作的人也能有一個人能讓他放下屠刀甚至表露溫情,之所以會這樣,正是因為接納的力量使他們互相被看見、被需要。以至於最後只能通過這樣的「小人物」去尋求突破,因為只有通過「愛」才能建立連接,從而找到弱點

這就又涉及到了一個問題:明明他有良知,為什麼還是會去破壞與毀滅?

因為環境。我們在社會中生存,不可能只跟某一特定的人接觸

所以,如果希望我們生存的這個環境,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真正「好」起來,心理學必須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讓「愛」成為我們的普世價值去代代相傳

「愛」就像疫苗。如果周圍的人都有,你有沒有都沒有關係。如果周圍的人都沒有,那麼你一定要有,這樣才能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保護自己。不論發生什麼,你都能走好自己的路

有人說,心理學好枯燥呀,那些理論一看就頭大。這就對了,我看著也頭大。很少有頭不大的。不需要系統的學習,又不是搞科研。只要肯跳出自己的對立面,明白「看見」與「接納」的力量,就非常非常足夠了,這其實也是核心中的核心

願我們都能與愛同在吧


讓他活著。

這本來就是本能,可能還有生活經歷的部分影響。又不完全是壞事,對看心理醫生和讓他吃藥這兩件事要保持謹慎態度,這類人很容易藥物成癮,例如我吃個甘草片都能上癮。有些時候他自己對自己的精神折磨也會讓他覺得快樂。

別總去想改變一個人,這不是做計算題。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改變。

看到了另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好好生活吧兄弟。


先懂他,再因勢利導


了解他的過去和痛點,才能更好的幫助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