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舊石器時代文化

2013-06-26 00:03:14|

目前,山西省是已發現的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最多的省份,300多處遺址中,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遺存都很豐富,自成序列。

西侯度遺址

  山西是中國古代文明史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先後發現的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足以證明這一點。目前,山西省是已發現的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最多的省份,300多處遺址中,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遺存都很豐富,自成序列。作為旅遊目的地,也許藉助公共交通並不十分便利,但是利用周末自駕前往,不失為一個好的出行選擇。尋找山西深厚的文化,就從現在開始吧。

西侯度出土的石器

  西侯度遺址大大提早人類用火歷史

  1960年,西侯度遺址在芮城縣西侯度村附近被發現,位於黃河中游東岸高出河面約170米的古老階地上。地質年代為更新世,古地磁測定的年代為距今180萬年。是目前中國境內已知的最古老的舊石器文化遺存。

  遺址中共發現石製品32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絕大部分為石英岩,少數幾件為脈石岩和火山岩。採用錘擊、砸擊和碰砧三種方法打制。小型的漏斗狀石核和有棱脊檯面的石片,反映出石器工藝達到了一定水平。在動物化石中,有兩件具有人工痕迹的鹿角,一件的表面有條橫斷面呈「V」形的溝槽,可以肯定是人為切割或砍斫的痕迹,另一件鹿角表面有很清楚的刮削痕。這些都表明當時的人類可能已經會製作骨角器了。

  1961年至1962年,我省對西侯度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出土了一批人類文化遺物和脊椎動物化石。化石中,有若干顏色呈黑色、灰色和灰綠色的肋骨、馬牙和鹿角,經化驗證明是被火燒過的,這個發現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推到距今一百幾十萬年前。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沒有發現如此古老的燒骨。

  西侯度文化的發現,不僅大大地提早了中國舊石器的歷史,也大大地提早了人類用火的歷史。這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從西侯度石器的打制技術和類型來看,說明工具的使用已有相當的分工了。因此,西侯度的石器尚不是人類最早的工具,這預示著中國土地上最早的人類化石及其文化遺物還應到比更新世要早的上新世地層去尋找。

  柿子灘遺址最豐富原地埋藏遺址

  柿子灘遺址位於吉縣縣城以西的清水河沿岸,於1980年發現並發掘,2000年後在15平方千米的範圍內新發現25處舊石器地點以及一個中心遺址區,組成了柿子灘遺址群。2001年後進行了連續發掘,新發現十餘處人類用火遺迹,上萬件石製品動物化石、石磨盤、石磨棒和蚌質穿孔裝飾品。這是中國目前發現距今2~1萬年前面積最大、堆積最厚,內涵最豐富的一處原地埋藏遺址。

  遺址文化遺物有石製品和岩畫兩部分。石製品大部分以石英岩為原料,器形有削狀器、尖狀器、錐鑽、石鋸、琢背石片等。岩畫發現於遺址西北側石崖南端 「岩棚」下,這兩方岩畫雖因年深日久風化嚴重,但赤鐵礦的赫紅色及所繪形象,尚能依稀可見。

  柿子灘遺址是以典型細石器為主體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其文化層的石製品雖然分為細石器和石片石器兩類,但與華北至西伯利亞以及日本和北美的細石器並無多大的區別。它具有中國西部風格,代表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和黃河中游一種獨特的區域文化,而且可以與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作對比;其次它還是具有可靠年代證據的典型細石器文化,成熟的細石器工藝和技術是探索中國北方舊石器、新石器時代過渡的珍貴資料。

許家窯-侯家窯遺址

  許家窯-侯家窯遺址彌補人類進化的空白

  許家窯-侯家窯遺址位於陽高縣古城鎮許家窯村和河北省陽原縣侯家窯村之間。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據鈾系法斷代距今約10萬年,為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末期或中期的舊石器遺址。

  許家窯地下8米深處發現許家窯人額、頂、枕骨化石,3萬餘件石核、石片等石器及骨角器,二十多種脊椎動物化石。附近河北陽原侯家窯遺址出土代表老、中、青年共14個人的個體頂骨、枕骨、下頜骨化石,屬「北京猿人」後裔,出土石器石核、石片、石鑽、石球、雕刻器、刮削器等數量大、種類多,還有野馬、駝鳥、羚羊等多種動物化石。

  許家窯遺址出土的人類化石較為豐富,分別屬於十多個不同的個體。許家窯人的頭骨骨壁較厚,頂骨後上部有一天然缺刻,表明此人生前可能具有印加骨,厚度超過了尼安德特人的最大值,達到了北京人的平均值。枕骨上的枕骨圓枕遠沒有北京猿人寬而突出,枕外隆凸與枕內隆凸之間的距離比北京猿人小。顳骨厚度接近於北京猿人,大於現代人;乳突上脊比現代人粗壯,但不如北京猿人發達;其上的下頜窩深度與北京猿人相近,但深長指數比後者小,而長度和寬度均比現代人大得多。顳骨多數形狀與早期智人相同。牙齒較大,門齒呈鏟齒無齒帶,齒冠嚼而紋理複雜,與北京猿人頗為相似。許家窯人的多數體質特徵與早期智人相同,介於直立人與現代人之間。

  許家窯人的發現,彌補了舊石器時代早期「北京人」與舊石器時代晚期「峙峪人」之間的空白,對於研究中國古人類的遷徙、進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丁村人頭蓋骨化石

丁村出土的石器

  丁村遺址發現早期智人化石

  丁村遺址位於襄汾縣丁村附近汾河沿岸,發現於1953年,經多次調查發掘,在汾河沿岸約15平方千米範圍內發現16個地點,獲得2000餘件石製品,3枚人牙化石及豐富的動物化石。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或中更新世晚期,根據古地磁測定,地質年代應為距今12萬年前。

  丁村人的化石材料表明,丁村人是介於北京人與現代人之間的人類,是山西省境內最早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也是中國最早發現的早期智人化石。

  在丁村遺址發現的石製品中,以石核和石片最多,前者有石斧、石球,後者包括砍砸器、厚尖狀器、小型尖狀器和刮削器。大多用碰砧法和投擊法(又稱摔砸法)製成,也有一定數量的石片是用石錘直接打制的。其中厚尖狀器類的三棱大尖狀器和鶴嘴形尖狀器被稱為 「丁村尖狀器」。從丁村遺物中的工具組合來看,它已具備人類生存必須的全部功能,而且與當時的採集—狩獵經濟相適應。丁村人運用這些工具,依靠集體力量,採集、狩獵,解決衣、食、住等生活問題,把人類文明推進一步。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