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就是美國人思維的最好表現。

為什麼拯救瑞恩?不是因為瑞恩本身有什麼重要,他只是一個普通士兵。

然而,僅僅因為他們兄弟4人一同參軍,3個哥哥全部戰死,所以瑞恩成為獨苗。

美國人雖沒有中國那種強烈的傳宗接代概念,也很講究給媽媽留下一個孩子。

對於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1942年的蘇立文法案發出來。

什麼是蘇立文法案?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美國社會被震驚了,無數青年要求參軍。

依阿華州的第一代愛爾蘭移民託馬斯·蘇利文有5個孩子,全是男孩。

這兄弟5人,同時報名參加美國海軍。

兄弟中,大哥喬治和二哥弗朗克斯在30年代已經在海軍服役,根據法律是可以申請不用再服役的。

然而,出於愛國熱情,蘇利文5兄弟全部參加了海軍。

為了照顧弟弟,蘇利文大哥要求5兄弟都在一艘軍艦服役,被批准。

於是,1942年2月蘇利文兄弟全部成為輕巡洋艦朱諾號的水兵。朱諾號成為美國海軍中唯一一艘擁有五兄弟的艦艇。

當時蘇利文5兄弟參軍的壯舉,也被媒體廣泛稱讚,成為美國人民保衛祖國的象徵。

誰知道,1942年11月12日夜間,朱諾號被日本潛艇伊-19號偷襲,被擊中2枚魚雷。

輕型巡洋艦裝甲薄弱,頓時沉沒,5兄弟全部犧牲。

蘇利文5兄弟的遇難,在美國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當時媒體報道他們的父親接到陣亡通知時的場面。

1943年1月12日,託馬斯·蘇利文正準備去上班,三名海軍軍官敲開了他的家門 。

託馬斯·蘇利文頓時感到雙腿發軟,勉強坐倒在一張椅子上。

1個軍官脫下了帽子,說:我有一些關於您孩子的消息。

託馬斯·蘇利文明白是有孩子戰死了,但還強行保持冷靜:我知道了。是哪一個?

3個軍官面面相覷了一會,誰都不願意開口。

最終,軍銜最高的軍官說:我很抱歉,是所有的5個。

聽完這句話,託馬斯·蘇利文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度失去了直覺。

這件事對於美國民眾的震撼極大。美國人願意為國家犧牲,但真的需要犧牲所有的孩子嗎?

美國社會是強調奉獻精神和人道主義,但前提是國家也必須尊重每一個公民。只要善待公民的國家,人民才認為他值得捍衛。

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思考多日,默認海軍執行一項政策。

蘇立文法案規定:禁止長官要求多名家庭成員在同一艦船上或同一基地服役。一個家庭的兩名或更多兒子犧牲,僅存的孩子如在海軍或海岸警衛隊服役(非危險性海外職務除外),經其本人或直系親屬提出申請可被送回或留在美國本土;

那麼,大兵瑞恩其實就是蘇立文法案的執行。

作為最高指揮官馬歇爾,他只是執行蘇立文法案,比如瑞恩和他的3個哥哥一樣全部死去。

而上尉米勒和他的7個隊員,只是執行軍方的命令,去拯救瑞恩。

最後,8人死了7人,救活了瑞恩一人。

這看起來很荒謬,為了1個人死了7個人。

但是,米勒上尉他們8人只是執行命令,這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而馬歇爾當然明白救援小分隊可能會死亡多人,但他也是執行蘇立文法案,為的是鼓舞軍民的士氣,最終獲得戰爭。

如果瑞恩也戰死,短短几天內瑞恩家4兄弟死光,又是一件大慘劇。這會動搖美國民眾的戰鬥熱情。

大家都在做份內的事。

站在這個立場,瑞恩可以看做是一個符號。

無論是米勒還是馬歇爾救得並不僅僅是瑞恩這個人,而是維持美國民眾對於國家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蘇立文法案本身則是基於人道主義,是為了維護每個參加美國家庭。

所以,真正偉大的是制定蘇立文法案的人。

瑞恩的經歷,只是蘇立文法案的執行。


看完整部影片感觸很深,整部影片盡最大努力的還原了當時戰爭的殘酷,從一開始的諾曼底登陸就給人一種特別難受的感覺,尤其是看到受傷的士兵們呻吟著,每個人都不是沒有私慾的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管是軍官還是普通的士兵。

很多人說厄本怎麼怎麼樣的不好,但有沒有想過,一個文職士兵,被突然拉到戰場上,有幾個人能有勇氣像久經沙場的老兵一樣,厄本也是經過一番掙扎才知道了戰爭的真實,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還有就是那些戰爭兒童,天天嚷嚷著戰爭戰爭的,恐怕拉到戰場上就不那麼想了,再說,先輩們用生命換來的和平不好好珍惜為什麼要挑起戰爭,顯得你能?

這部影片就是讓所有的人反思戰爭的意義,是一部特別好的影片,演員的演技也是讓人過癮,魔改抗日劇根本無法與之比擬,不是我舔狗,只是討厭不願意接受事實,而篡改歷史,希望我們也可以拍出這麼觸動人心的電影。(以上觀點純屬我這個萌新個人意見,有紕漏的地方請告訴我,我會加以改正,純手打。)


因為人之常情,這是美軍為何產生這種拯救大兵瑞恩的行為。

1942年11月的瓜島海戰中,美國海軍亞特蘭大級巡洋艦的次艦「朱諾」號遭受重創,在撤離至英迪斯彭塞布爾海峽的途中遭日軍潛艇「伊-19」伏擊而戰沉。當時蘇利文五兄弟全部在「朱諾」號上服役,且全部犧牲。然後就有所謂的《蘇利文法案》(美國國會通過明文憲定:同一家族的同胞兄弟不得全部上前線,以避免一個家庭的孩子全部陣亡)一說。

經過個人多方檢索沒有所謂的《蘇利文法案》的存在,曾經有動議但是並沒有正式通過而已。

不過二戰時期美軍為了避免這類慘劇再次發生,曾經有文件規定:當一個家庭有一個子女犧牲時其他兄弟姐妹就可以申請離開,但國家遇到緊急情況該政策不管用。

《拯救大兵瑞恩》就是基於此規定從而拍攝出的一部電影,一個家庭四個兄弟,其他三個兄弟全部陣亡,只剩下瑞恩一個,從人道主義出發,開始了拯救行動,當然這其中有一個問題比較尖銳,拯救小隊的數人性命與瑞恩的性命誰更重要?其實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畢竟對於美國的價值觀來說:個人的價值是絕對的,而國家的價值是相對的。

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都值得尊重,為瞭解決這樣的悖論,所以電影最後安排的結局很巧妙,瑞恩最後並沒有臨陣脫逃,而是為了國家利益留下來作戰,只不過在這場保衛戰中受到點照顧,運氣不錯,沒有陣亡。

電影中針對這種生命對換並沒有特別涉及,就是為了避免產生這樣的疑問,但是疑問終究無法抹去,所以只能以一場不可避免並且自願參戰的行為來結束。

但是影片中表現出來對於人性的刻畫及深挖卻是值得書寫的,這也是這部電影精彩之處。


《拯救大兵瑞恩》,上映至今已過二十年了,但我每一次回看,都更加對這部電影心生敬意。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重塑的那段槍林彈雨、戰火紛飛的二戰場景,真實、震憾、殘酷得讓人不忍直視,而他對戰爭吞噬人性的思考,則直擊著我們的心靈。

影片中,派搜救部隊冒險穿越德軍固守區,去拯救大兵瑞恩,這是美軍參謀長直接下達的命令。

曾有幕僚反對,認為這樣做無疑是大海撈針,更是讓搜救隊去送死。但考慮到兩年前蘇利文五兄弟陣亡事件帶來的巨大影響,參謀長認為就象林肯信件所說的那樣,對失去三個兒子的瑞恩母親的任何安慰言辭都「薄弱無力」、「無法安撫她的悲傷」,除非,把最後一個兒子從戰場上,活著帶回家。

接到這個任務的,是剛剛在奧馬哈搶灘戰役中,「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米勒上尉和他的戰友們。那是一場人間煉獄般的戰鬥,士兵們從登陸艦倉門打開的一瞬間,就暴露在了德軍機槍的掃射之中,頓時血肉橫飛、殘肢斷腿,海面也被血水所染紅。

所以,當果斷堅毅的米勒上尉、忠誠可靠的霍瓦特中士、神勇狙擊手傑克森、永不放棄的醫療兵韋德、勇敢頑強的萊賓、梅利西和卡帕佐,這些一次又一次,從血腥慘烈的戰役中倖存的老兵,再加上菜鳥厄本(翻譯員),要冒著極大危險去拯救一名陌生的大兵,不僅是他們自己,就是屏幕前的觀眾,也會疑慮,以八命換一命,到底值不值得?

影片對這個問題的思索和爭論,一直貫穿著整個營救過程。

心直口快的萊賓,在行動伊始就率先說出了自己的不滿,「我們每人都有母親,難道我們就該死嗎」;沉穩的傑克森則認為這個任務浪費了寶貴的軍事資源,自己神槍手的天賦應該用到更重要的地方去。

米勒上尉理解隊員們的牢騷。多年來與弟兄們一起出生入死,每當下屬犧牲,米勒上尉最心痛,他總是以犧牲可以拯救十倍、數十倍的生命來安慰自己,而這次大家涉險卻只為救一個人。雖然服從命令是天職,但他的內心何嘗不充滿著困惑和矛盾,「這個瑞恩最好值得我們去救」。

卡帕佐因救助小女孩被德軍狙擊手殺害;樓洞裏,救援隊與近在咫尺的德軍舉槍對峙,幸被其他戰友搭救;誤認的「瑞恩」懦弱地表示「想回家」;倖存飛行員忿然吐槽,造成22名士兵死亡的墜機事件,只是因為有人為保護1名副指揮官,私自在機艙焊接鋼板致負荷過重……

漸漸地,隊員們對營救瑞恩這份「苦差」的不滿情緒,不斷累積起來,終於,在摧毀德軍機槍臺行動中,韋德中彈、呼喚著「媽媽」悽慘死去,米勒上尉卻不同意處死德軍戰俘來泄憤的爭執中,徹底爆發了出來。

在萊賓和霍瓦特劍拔弩張、眾人一籌莫展之際,米勒上尉說出了自己讓大家一直猜測的身世,有效地化解了內訌。

原來,戰場上足智多謀、身先士卒的米勒上尉,參戰前竟是一名溫文爾雅的老師,血腥殘酷的戰爭讓他身心受創、改變了很多,「我只知道每多殺一個人,我就離我的家越遠」。而營救瑞恩,是血腥的殺戮中,唯一飽含人性的任務,米勒相信它能拯救自己的靈魂。

瑞恩在蘭姆勒執行重要的守橋任務,這是麥德里特河上僅剩的兩座大橋之一,是盟軍與德軍的必爭之地。戰鬥持續得很慘烈,指揮官陣亡了,就以下士充當指揮,以為數不多的兵力與裝備,準備戰至最後。

然而,瑞恩卻出乎意料地拒絕米勒上尉帶他離開戰場,他堅持在援軍到達之前,絕不離開自己的戰鬥崗位,絕不離棄戰友。

我相信救援隊眾人都在暗自佩服這個有血性、不怕犧牲的好男兒,所以他們最後也都留了下來,決定「一起為團聚戰鬥」。

這是一場敵眾我寡、非常艱難的戰鬥。守橋美軍以僅有的幾挺機槍、兩支火箭筒、十多枚手榴彈和地雷、加上小手槍和自製的「粘附式炸彈」,來抵禦擁有兩輛虎式坦克、兩輛裝甲車、重機槍、五十多名步兵的德國部隊。

米勒上尉部署給力,美軍將德國坦克和裝甲車吸引到大街上,設置各種路障展開夾擊,有效地分散了敵人,讓他們無法集結。

「粘附式炸彈」炸癱了一輛虎式坦克,裡面的敵人成了甕中之鱉;自製的燃燒彈和火箭筒又各打爆了一輛裝甲車;戰士們在戰壕、樓房裡移動攻擊敵人;鐘樓和移動位的狙擊、機槍點組成交叉火力網……這些戰術有效的抑制了敵人的進攻。

戰鬥中,米勒上尉嚴令瑞恩留在自己身邊,隨時保護他;就連之前成見最深的萊賓,在看到坦克炮口對準瑞恩時,也毫不猶豫地衝過去救下瑞恩,將他壓在自己身下……如果說之前瑞恩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現在,瑞恩是他們共同抗敵的戰友。

然而,隨著戰事的推進,實力的懸殊讓美軍漸漸難以抵擋德軍的猛烈攻勢。

重型機槍的火力讓美軍損失慘重;虎式坦克不僅將傑克森二人所在的鐘樓一舉轟掉,更勢如破竹般地將陣線不斷推近,米勒等人只有棄戰壕而逃;霍瓦特多處受傷,仍堅持斷後,最後傷重而亡;機槍手梅利西打光了所有子彈,與闖入的德兵匕首相搏,他眼睜睜地看著鋒刃漸漸刺入自己的心臟,那樣的絕望讓人窒息;而承擔輸送彈藥任務的厄本,卻早已嚇癱在室外的樓梯上……

退回大橋最後防線的米勒、瑞恩和萊賓,在虎式坦克的炮轟中,已無力完成最後炸橋的任務。米勒上尉被槍擊倒下,仍徒勞地、不放棄地舉槍射向坦克……在大家都絕望的時候,奇蹟發生了,美軍的戰機來了,增援部隊也來了。

「別辜負大家」,這是米勒上尉去逝前留給瑞恩的最後一句話,它也鞭策著瑞恩儘力活好自己的人生,一輩子做個好人。


去拯救瑞恩。最後,8人死了7人,救活了瑞恩一人。這看起來很荒謬,為了1個人死了7個人。但是,米勒上尉他們8人只是執行命令,這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而馬歇爾當然明白救援小分隊可能會死亡多人,但他也是執行蘇立文法案,為的是鼓舞軍民的士氣,最終獲得戰爭。

然而,蘇立文法案本身則是基於人道主義,是為了維護每個參加美國家庭。

所以,真正偉大的是制定蘇立文法案的人。

瑞恩的經歷,只是蘇立文法案的執行


政治家玩的不是簡單的算術,每個到歐洲戰場的小夥子都有個時刻掛念他們的母親。在影片中米歇爾上將舉了個美國內戰中的例子,有一位母親在戰爭中失去了四個兒子,林肯總統在弔唁信中說:「只有上帝能撫慰她的心」。

如果瑞恩和其他戰士一樣深入敵後,很可能也會陣亡,而這位在戰爭中失去所有兒子的母親很可能將把悲傷和絕望通過新聞媒體讓所有美國人知道,民眾的反戰情緒會被激發起來,恐怕歐洲戰場沒有取得勝利之前,國內先亂成一鍋粥了。

羅斯福總統也糾結於是否要向日本投放原子彈,但當一位憤怒的母親來找他,並把她當飛行員的兒子在日本被俘後被虐殺的照片給他看後的第二天,他就做出了決定。

所以不可以低估一位母親在戰爭中的力量。


首先說戰爭場面不只是戰爭片的里程碑是真的精彩一個子彈,一個步伐的輕重身上背著彈殼晃動的聲音聽起來都是那麼逼真!戰爭的殘酷比我看過的任何一部片子都表現的更加淋漓盡致然後說下劇中人物那個德語翻譯的傢伙交戰時真是窩囊的讓我想一槍斃了他如果我有槍的話我一定會那麼做的戰場上軟弱和膽怯是沒有資格生存的!

我覺得他一生的負疚感應該比瑞恩更加強烈才對得起被他直接害死的兄弟劇中米上尉跟中士的談話說希望瑞恩是個值得他們救的人!我想是否值得這個觀點存在於看這部片子每個人的腦中!也是這部片子的靈魂所在編劇繞開大是大非的戰爭對錯問題轉而用人文道德情懷去探討戰爭時發生的一個故事!不禁令人莞爾!

最後說點形式本片跟很多漢克斯的電影或者經典影片一樣都是以一個老人的回憶為線索展開下去我記得比較清楚的有:綠裏奇蹟、阿甘正傳、泰坦尼克號、剪刀手愛德華。。。。。。。。其實中國的編劇也可以借鑒這種模式的!增加說服力也增加神祕色彩!


此片真實的原型故事,其實是源於美國海軍的太平洋戰場上的事件,在電影中被演繹成美國陸軍的歐洲戰場的故事了。

1942年11月13日晚,美國海軍與日本海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以北海城,黑暗中倉促相遇,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海戰,美方損失慘重,兩位海軍少將級的指揮官均戰死。

戰至晚11時左右,美海軍「朱諾號」巡洋艦駛出英迪斯彭塞布爾海峽,遭到了日軍伊-26號潛艇的攻擊,被擊中一條魚雷,引起了大爆炸,就像是火山噴發那樣烈焰濃煙衝天而起,其他艦隻害怕再遭攻擊,不敢停留救助,加速南撤。

「朱諾號」上七百多艦員除少數人僥倖獲救外,大多數人都葬身魚腹,其中包括依阿華州滑鐵盧鎮託馬斯·沙利文夫婦的五個兒子,美國海軍為了避免再次發生這樣的慘劇,特意頒布條令,規定同一家族的直系親屬不得在同一艘軍艦上服役。

這個事件,也引發了美軍中的「人道主義關注」,一個家庭裏如有多人服役,還是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被「一鍋端」,盡量給老人們留下一個孩子。這就是「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資料。

順便說一句,此片在香港有另一譯名,叫做「雷霆救兵」,我更喜歡這個譯名。


其實國內電影也有類似的場景,《紅海行動》中國家辛辛苦苦培養的狙擊手或者其他優秀人才可能會為了保護一條很普通的百姓而犧牲。

從價值層面來看,幾條換一條確實不划算。但人們還是講究人文關懷的,因為國家培養這些人才就是要他們在關鍵時刻能夠站出來幫助比他們弱小的人。


這是美國價值觀的輸出,8個人拯救的不僅僅是一條人命,他們是在踐行美國的價值理念,守衛美國的價值觀。美國人重視家庭,一個家庭四個孩子,三個都在戰場犧牲了,如果第四個仍然犧牲了,美國人還願意投身戰場,為國奉獻嗎?戰爭是殘酷的,但是國家還有一絲溫暖,還是有溫度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