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還處於起步發展階段,但是其操作複雜,涉及流程繁多,金融機構或互聯網金融公司需要密切監視供應鏈上下游企業。

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催生了農業中小企業對資金的大量需求。在這個傳統銀行較少涉足的領域,互聯網金融公司通過採用產業垂直化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依託核心農業企業的雄厚實力,有效的服務於上下游綜合實力較弱的農戶或經銷商,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農業企業是推動經濟的重要力量,我國農業現代化已進入加快實施和推進階段,但通過傳統的融資方式包括銀行貸款、發行債券、股權融資等,農業小企業很難獲得資金支持,發展得不到提升。

近幾年,供應鏈金融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眾多金融機構和互金平臺也發現這一契機,從而邁入該領域。根據2016年8月發布的《「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數據,2014年,我國三農金融缺口就已超過3萬億元;2015年我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的規模為125億元,到2020年將達到3200億,發展空間廣闊。

一、農業企業融資難

農業企業融資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企業自身實力較弱

農業企業一般基礎相對薄弱,經營規模較小,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經營理念,內部公司經營管理、財務制度等不健全、不規範,並且大部分的企業員工專業技能、創新能力不高,導致企業的持續提高能力弱,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業小企業由於自身實力的不足,包括內控制度、市場意識等方面,抗風險能力較弱,因此經營發展過程中一旦受到外界環境的幹擾或市場的衝擊,將面臨較大的風險,為企業融資帶來了一定的風險,並且農業企業容易遭受自然災害影響的特性,也增加了其風險性。

(二)企業的信用等級低

對於大多數農業小企業而言,存在產品同質化、惡性競爭等問題,導致利潤水平較低,經營規模小,且企業管理的規範度、財務真實性較低,管理者信用意識淡薄,使得農業小企業信用等級普遍低,影響了銀行給企業發放貸款的積極性。

(三)缺乏抵押擔保物

抵押和擔保是確保金融機構能夠發放貸款的重要保證,但大多數農業企業從事農產品加工生產或產業基地建設,固定資產不多,缺乏有效的抵押物,比如專用設備無法抵押,土地普遍少,擔保公司又不願意提供擔保,導致了農業企業申請貸款的成功率很低。

(四)資本市場進入困難

對於農業的中小型企業來講,獲得股權融資很困難。一方面由於農業企業一般都缺乏專門從事公司資本運營的人才和物質技術基礎,對接股權投資機構存在困難;另一方面中小企業整體實力較弱,發展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抗風險能力弱,財務透明度低,很難滿足公司上市的條件,股權退出困難。

整體看,農業供應鏈中存在大量的農戶、小微企業,他們大多因管理成本過高或教育水平不高,無法提供規範、透明的生產報表和財務報表,呈現出融資分散、小額、短期的特點,沒有銀行授信,幾乎無法在銀行融資。但是供應鏈金融利用的是核心企業的信用優勢,以核心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打通整個鏈條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將分散孤立、高風險、低收益的農戶和小微企業與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捆綁在一起,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效果,改變傳統金融機構與農戶一對一的授信模式,解決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供應鏈金融在農業方面的發展前景,也引來了大量互聯網金融公司的進入。

二、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模式

農業原材料從採購、生產,到加工、倉儲,一直到終端客戶的零售,構成了農業一整條產業鏈。鏈條上的各個參與主體,包括農民、農場、農資經銷商、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銷售商等,都可能出現資金短缺的問題,供應鏈金融可以覆蓋整個產業鏈,通過上下游的捆綁,提供融資服務。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主要包括三種,分別以應收賬款、農業企業、大數據互聯網平臺為核心,提供融資服務。

模式1 以應收賬款為核心

此種模式是指互金公司以農業產業鏈中企業的應收賬款切入供應鏈金融,具體為:農戶或農資公司等供應商將其與採購商簽訂的銷售或服務合同所產生的應收賬款收益權轉讓給保理公司,保理公司通過對該筆應收賬款所涉及的交易進行盡職調查和風控審核後為供應商提供融資服務,之後保理公司再將應收賬款的受益權轉讓給合作的互金公司,到期後保理公司從供應商處收回本息再支付給互金公司。

模式2 以農業企業為核心

此種模式是以農業產業鏈中資質強的企業為核心切入供應鏈金融,依託核心企業較強的整體實力、信用水平高、內控制度完善、合同訂單發票等資料齊全的優勢,為其上下游提供融資服務,解決由於賬期的原因導致的資金周轉問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打通整個產業鏈。

互金平臺一般通過設立線下網點,拓展資產端的業務,一般分為自建線下網點和加盟兩種方式。自建網點存在發展速度慢、成本高的弊端,但由於平臺本身掌控資源,有利於平臺知名度的提高,可以保證持續穩定的發展;加盟方式可以快速打破地域限制,並控制住成本,但對於加盟商的培訓和管理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模式3 以大數據互聯網平臺為核心

這裡提到的互聯網平臺主要指農貿類商城或其它提供農業服務的平臺。由於電商平臺上掌握著大量的用戶交易信息,可以通過建模分析瞭解到農戶、經銷商等借款人的消費習慣、資金流水以及信用評級,並根據分析結果提供相應的融資服務,最大程度上的降低風險。但此種模式對互金平臺在大數據分析等IT技術上有較高的要求,並需要不斷擴大電商平臺規模,使其交易量和用戶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擴大覆蓋範圍。

三、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風險

完善的風控體系是確保農業供應鏈金融穩定發展的關鍵。目前,農業供應鏈風險主要來源於信用風險、整體性風險、操作和技術風險。

(一)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期履行還本付息的責任,而使互金平臺和投資人面臨本金和利息受損的可能性。農戶和農業小微企業普遍綜合實力不強,當受到自然災害的襲擾和市場突變的影響時,沒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會導致產生信貸違約現象,還會可能發生羊羣效應。除了這些客觀因素,部分人還可能出現主觀因素,導致違約或延遲還款,甚至一個地方的民風民情都可能引發集體違約。

(二)整體性風險

農業供應鏈金融涉及到廣大的農戶、農商、農業加工商、農業經銷商和相關物流企業等,資金鏈條長,如果產業鏈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影響農業供應鏈的穩定性。目前,我國市場上農業企業與農戶之間更多的是短期、鬆散的業務合作關係,沒有形成緊密穩固的關係,受產品價格影響因素較大,購銷兩方不簽訂協議合同的情況普遍存在。因此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仍然容易受到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違約風險,從而破壞整個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的協調有序性,導致信用鏈的斷裂,出現供應鏈整體性風險。

(三)操作和技術風險

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還處於起步發展階段,但是其操作複雜,涉及流程繁多,金融機構或互聯網金融公司需要密切監視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對每筆已到的和將要到的現金流進行嚴格管理,操作人員需要嚴格遵照制度規範執行,避免內部控制失靈、業務人員操作失誤帶來的風險。同時,通過大數據平臺切入供應鏈金融的互金平臺,需要確保數據的真實完整性,並不斷提高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完善風控模型的建立,避免由於技術落後而出現的風險。

四、總結

當前農業中小企業的融資高需求無法被傳統的融資方式所滿足,目前農業供應鏈金融將會是一種新的融資渠道,通過綁定核心企業的信用,提高上下游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但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由於更加關注優質客戶,以及在創新產品上業務能力的不足,很少涉足農業供應鏈金融領域,目前以互金公司為主。

互金公司憑藉其靈活性,在整個農業產業鏈中,可以以多種合作模式,提供融資服務,比如「農資公司+農戶」、「農戶+經銷商」、「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等等,為其解決購買農資產品或農具資金緊缺的問題。對於農業供應鏈金融中存在的風險,互金公司需要選取資質強的核心企業為依託,同時加強自身的風控體系,積累大量的供應鏈信息,穩定的拓展資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