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剛好這段時間研究這個話題。

其實項羽不過江東完全不是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是因為過去了也基本上沒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楚漢之爭之初,南方的荊楚(江東)都是站在項羽這邊的,但隨著項羽的敗退以及項羽不守信用(沒有給荊楚封王),荊楚各國已經堂而皇之的投靠了劉邦。

項羽是想東山再起的,在面對數千劉軍追趕中,多次死裡逃生,如果他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他就不會跑了。

而當他跑到烏江邊,想想過江也是未知數,甚至可能被劉邦的部隊和荊楚的人馬圍攻,想要東山再起談何容易,倒不如留一世英名罷了。


這裡應該分析下項羽個人的內心活動

項羽一生以推翻秦朝暴政,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為己任,連年的戰爭使他看清沒完沒了的戰爭只會讓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並不是他想看到的

垓下之戰兵敗被逼到烏江邊,只要他渡江回到江東,以他的影響力自然會有很多人再去追隨他,可是如此一來,戰爭務必還要再進行下去,百姓還會提心弔膽的生活在戰亂之中,這豈不是跟自己的初心相違背,自己豈不是成了罪人,還不如成全了劉邦,從此平息戰亂,看透一切又有些仁慈的他最終選擇了自刎

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項羽此人還比較狂妄自大,剛愎自用,身邊人的意見從來聽不心裡去,身邊很多謀士武將都離他而去,他此時很自責,並且一生從未打過敗仗,此次失敗也給他心理上帶來了很大的打擊,感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當然還有很多原理,自責惱怒,多情,仁慈,悲傷,心懷天下等等各種綜合原因使他心理崩潰,最終自刎烏江……


如果項羽是肯回江東的那種人那他根本就不會失敗了!

因為那就代表他把生命看的比榮譽重要!就不會有人評價他沽名釣譽了!

有人說項羽不是不聽范增的話,而是他的計謀都是從利益出發,絲毫不考慮名聲和榮譽。我非常同意!項羽看重的是榮譽,所以寧可冒著放虎歸山的危險也不肯在鴻門宴上暗算劉邦。如果項羽把生命利益看的如此重要,那他早就殺了劉邦,就不會有楚漢相爭!更別提什麼失敗,什麼東山再起了!

如果如一些人所言,項羽回江東了,他坐船走了,那他和劉邦有什麼不同?不是說劉邦逃命不對,而是說項羽就此失去獨特魅力了!

項羽的個性使他失敗,項羽的個性也使他名流青史,受人景仰!

畢竟一個人在可以逃生時放棄生機,「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是需要勇氣的!這正是項羽的魅力所在!


樓上的諸位從項羽個人心理狀態,當時天下形式的角度分析了項羽不過江東的原因,說的很完善,所以我不在這方面做贅述。我說另一個方面的原因,哪方面呢?名曰歷史趨勢。

項羽的敗亡是符合歷史趨勢的,什麼趨勢呢?諸夏和禮樂的時代終將結束,華夏已經步入帝國時代。楚漢戰爭的本質,其實是關東禮樂精神和關中軍國主義的衝突,更是商周分封制和秦漢中央集權制的衝突。

西周後期開始,王綱失統,周政的宗法制序和封建秩序逐漸解體,各大諸侯的卿大夫勢力崛起,尊王攘夷的霸主秩序徹底崩塌,各國紛紛走上了集權的道路。但是關東諸國深受周政禮樂精神的薰陶,保留了眾多的禮法傳統,社會階層相對複雜。在宗法制解體後,湧現出了眾多的豪強富商盤踞地方,他們與貴族勢力共同插手國家政策制約著王權。而關中地區的秦國則相反,他們受禮樂精神影響較小,加之經歷了商鞅變法,其國缺乏滋養貴族豪強勢力的土壤,中央政府對地方有著直接控制力。

兩種社會模式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未來。關東禮樂精神會將中國帶回春秋戰國時代列強爭霸的分裂時代,而關中軍國主義則會引領中國走向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帝國時代。秦國掃滅六國統一天下就證明瞭統一,集權,帝國纔是未來的趨勢。

所以說,代表著關東禮樂精神的楚國舊貴族的項羽的失敗是早已註定的。可以說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貴族,他始終堅守著齊桓與晉文的秩序,也堅守著貴族時代最後的餘暉,在一個編戶齊民的時代,只有他固執地守護著先王的禮樂,他在烏江上的悲歌終將成為整個古典時代的終章,而他,則永遠屬於那個諸夏的時代。

在歷史潮流的趨勢下,自刎烏江就是項羽早已註定的宿命。項羽輸掉了天下,就在他復國的那一天。宿命,人和宿命抗爭,卻最終不可避免的失敗,這纔是悲愴,這纔是偉大,這才配的上開啟新時代的大幕。在新的時代裏,華夏將要開啟制霸東亞大陸兩千年的帝國時代!


謝謝??邀請!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為歷代的慷慨之士所激勵,衝天豪氣頂天立地!

項羽自刎烏江,是十面埋伏兵敗後的不甘,更是西楚霸王一貫秉性的唯一謝幕方式。江東子弟兵折損貽盡,殷殷期盼的父老面前顏面何在,即使過了江東可以東山再起,以項羽的剛烈性情也不能接受。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今天聊的應該是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劍,而不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了。


就是一種逃避吧,從巨大的成功墮入徹底的失敗,完全失去了信心和重頭再來的勇氣,其實是人之常情,很多人都會在看似無法逾越的困難面前低頭。


一代西楚霸王的隕落,從他心腹的死亡,就已看出端倪

我們都知道項羽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足以被稱為戰神的人物,有一個響亮的名號叫西楚霸王,他的英勇戰績至今都被後人敬仰。可惜西楚霸王最後還是打不過韓信,愛妾虞姬死了之後,他自己帶著僅剩的人馬被韓信的軍隊追到烏江邊,想到當初幾十萬江東子弟信任自己才來投奔到自己手下,現在卻全部戰死沙場,實在愧對父老鄉親,於是也自殺了。在我們印象當中項羽好像是被突然逼急了才選擇自刎的,但事實上,項羽早在自己的手下龍且死亡後,就預感到了自己馬上將要失敗,那麼龍且和項羽有沒有什麼特殊的關係,導致他的死亡對項羽意義這麼重大呢?

龍且從小就認識項羽,後來項羽起兵他也自然追隨了。項羽最信任的人,可以說除了自己的叔父項梁就是龍且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和項羽對其他部將的態度來做對比。首先項羽最看重的手下一共不過六人。其中周殷早早就背叛了項羽,所以可以想見項羽對他也沒到納為心腹的程度。然後是曹咎,雖然他這個人比較忠誠,項羽也願意依附他,但是他的能力不強,實際上起不到什麼大的作用。最後季布、英布、鍾離眜這三個人,雖然也都是項羽手下的大將,但項羽也並沒有給予他們百分百的信任,這從項羽死後鍾離眜立刻投入韓信帳中的行為就能看出來。所以說項羽對這五人都不是特別推心置腹的。那麼為什麼說龍且死後,項羽就意識到自己的日子就到頭了呢?其實這就是因為他對龍且過於信任。當時項羽和劉邦的軍隊正在對峙,項羽手下總共三十萬人,本以為勝算很大,孰料劉邦的得力手下韓信這時帶軍從項羽的另一側開始挺入,一旦韓信攻破了齊國,項羽就會被韓信劉邦左右夾擊,必死無疑。在這個關鍵的時候,項羽選擇先對付韓信,不讓自己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但是這個時候自己還得看著劉邦,沒辦法親自應戰,於是項羽只能挑選手下去對付韓信。從項羽最終把這個重任委以龍且的選擇來看,就可以知道對這幾個手下的能力和忠心,他最信得過的還是龍且。項羽知道韓信很強,就分了二十萬兵馬給龍且讓他去攻打韓信,自己只留十萬人。那麼到這裡我們就理解龍且為什麼說是項羽贏敗的關鍵點了。可以說他一旦戰敗了,項羽就失去了二十萬大軍,面臨前後夾擊,命運可想而知。而最後龍且就因為低估了韓信,中了圈套,最後落了個大敗的下場。項羽得知後,就意識到自己已經在這場鬥爭中失敗了,命不久矣。一代西楚霸王,落得如此境地,嗚呼哀哉。

小編碼字不容易,個人水平有限,有啥問題還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指教。小編我一定不會辜負大家的期望,努力為大家輸出更多優質的內容噠!喜歡的還請加個關注點個贊!


項羽,無臉面對江東父老。另外,對戰爭的信心也沒有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