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項羽蠢,為什麼不稱帝反而分封,這些人根本不懂歷史。

項羽為什麼不稱帝?因為實力不夠啊。

天下軍隊50萬,項羽嫡系也就7萬,滿打滿算不超過1/5也就是20%,劉邦可是消滅75%的諸侯,再分封25%,手握過半數土地,這才稱帝的,你拿20%來稱帝不是搞笑嗎?

你可能會說,那麼就打啊,反正項羽那麼強……

我說你可能神化項羽了,項羽確實強,但沒有到無敵的程度,20%是不了能戰勝80%的,要消滅其他諸侯,只能以正當的合適的名義拉一批打一批,使自己的嫡系力量增強到50%以上。

事實上秦末的局勢其實就是恢復到戰國時期的樣子,任何一國消滅另一國都會實力大增,正因如此,其他國必然不能坐視不管,而任何一國都不能經受二三國的聯合干涉,所以,逐一消滅其他諸侯是不現實的,連橫合縱纔是正理,也就是拉一批打另外一批,劉邦就是這麼做的。

對於項羽來說,滅秦之後的當務之急是把既有權勢鞏固下來,讓其合法化,最好適當增加。

因為項羽的身份是楚國上將軍,還有楚王這個頂頭上司,楚王與項家不和已經不是一兩天了,為了擺脫這個頂頭上司,並保持對諸侯的壓制,項羽的辦法就是:讓天下碎片化。

戰國七雄,平均每個的實力佔天下的14%,很容易讓20%的盟主地位翻盤,為了保持對諸侯的壓制,需要每一國再分成兩三份。

具體操作如下——

原秦國四分:雍國、塞國、翟國、漢國;

原韓國兩分:韓國、河南國;

原趙國三分:常山國、代國、殷國;

原魏國兩分:西魏國、梁地(屬西楚國);

原楚國四分:臨江國、衡山國、九江國、西楚國(加梁地);

原燕國兩分:燕國、遼東國;

原齊國三分:濟北國、齊國、膠東國;

西楚國佔楚梁10郡之地,佔天下1/4也就是25%,事實上是提升了,其他17國平均只佔4%,西楚國一國能抵6國。

而且這麼分不是隨便的,原則上是讓各國親項羽的部將瓜分原來的國家,比如趙王的部下張耳分趙國,讓新晉諸侯和原諸侯相抗衡,項羽居中調和,制衡天下。

結果這樣的體制第一年就瓦解了:齊國不服三分的命運,驅逐項羽任命的另外兩個王,項羽北伐。劉邦乘機滅三秦,如此漢王就擁有7郡之地,跟10郡的楚王只差一點點,其他小王不得不選擇站隊。

爭取上文所說,逐一消滅其他諸侯國是不現實的,所以劉邦非常高明地用【為義帝發喪】的名義,討伐西楚,一批諸侯不得不跟劉邦現在一起,在兩強相爭中,75%的諸侯被消滅,劉邦再封出去25%,漢國獨佔50%,跟其他諸侯總和相當,其他7個異姓王平均只佔7%,這個時候,其他諸侯國都不好意思跟劉邦平起平坐,在劉邦授意下,尊劉邦為皇帝。

皇帝不是你想當,想當就能當。

還有就是鴻門宴,沒殺劉邦被認為是最大的失誤,其實當時項羽真的不能殺劉邦,前面已經說過項羽的嫡系很少並不佔優勢,滅秦第一功臣殺了第二功臣,其他人怎麼想?肯定人人自危,還有頂頭上司楚懷王,到時候免不了被羣毆,很多人受影視劇影響認為項羽天下無敵人人都怕他,在我看來忌憚是真的,懼怕倒未必,乾造反買賣的能都是膽小之人?諸侯跟項羽入關確實有受項軍的戰力所震懾,但更多的是搶佔勝利果實,分贓不和照樣大打出手不見得怕項羽。

最近有兩種新說法,一是鴻門宴是項劉演的一齣戲,二是范增其實是楚懷王的人,我覺得都有一定的可信度,尤其是前者。

那麼分封沒錯,不殺劉邦沒錯,項羽錯再哪?

應該說是胸襟吧,項羽心中只有楚國,沒有天下,在放棄了天下最險要的關中之前,就因為坑殺秦降軍把秦人得罪了個遍,劉邦完全是站在秦國的基礎上統一了天下,劉邦能揉和不同戰鬥力、不同忠誠度的盟友去完成一個目標,但項羽只能率領最精銳最忠誠的軍隊,哪怕能以少勝多,最終還是雙拳不敵四手。


項羽是百戰百勝的戰神,但是比較自負,根本不理會韓信對他提建議,也不愛學習,鴻門宴上沒有殺劉邦是一大錯誤,輕信陳平使出的離間計,使亞夫范增離開是一錯,最終在垓下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烏江邊自殺主要原因是沒有GPS地圖導航,劉邦進鹹陽宮的時候,蕭何先將一些地圖之類的留下,對之後抗擊少數民族起大作用。鉅鹿之戰的大將英布在他背水一戰以少勝多的戰鬥時,為他出生入死奪甬道,可是卻不給人合理的待遇,最後英布被劉邦拉攏,英布一家被項羽殺害。項羽手段殘忍,將秦將章邯受降的秦軍全部殺害,時而屠城,性格沒有劉邦的長者形象更得人心,也不適合做帝王。不肯過江東,說明他比較講義氣,看見江東子弟們的犧牲,不願一個人苟活……


一步錯,步步錯!

也是由性格和一路走來的形勢決定的。

他是萬人敵的霸王啊,在鉅鹿之戰後,諸侯匍匐覲見的情況下,可說是天下英雄無敵手!

驕狂自大應運而生,而且未認識到秦朝郡縣制的好處,未意識到這個天下已經不是春秋戰國時代,是大一統的時代。

他未統一天下,而繼續分封制,且關中王霸之地也能還封三秦,回徐州這個四戰之地,戰略失手即便霸王也難以迴轉,自刎烏江!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力拔山兮蓋世

領兵能徵慣戰

霸王揮戟敵膽寒

拂其鋒芒誰敢

心存婦人之仁

戰略眼光短淺

烏江自吻敗家完

英雄枉留嗟嘆


謝謝先生邀請!簡單!當一個人被趕到窮途末路的時候,才能激發自身潛能,認清自己的不足,項羽本可以不這樣做,帶著佳人、寶馬過另外一種生活,學習陶朱公,將精力用有文學上,肯定更有成就,項羽就是項羽真男人,他能夠面對他人,面對自己的時候,男人的尊嚴比生命更重要。謝謝!祝健康平安!


起初時候項羽戰無不勝,就有點高傲,認為天下無敵手,其實也確實如此,俗話說的好驕兵必敗。因為自己目無一切,根本不把心中那個貪生怕死的韓信放在眼裡,所以不聽范增的話,也就聽不進良言相告。然而韓信就可以出其不意,打項羽一個措手不及。再後來項羽認識到了厲害,已經為時已晚,不可扭轉乾坤了


項羽一生是精英的一生,大大小小几十餘戰沒有敗績,自信心爆棚!以至於受了挫折輕言生死,與劉邦慘敗時不屈不撓形成鮮明對比。可見,人的一生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放棄!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方能捲土重來。


項羽勇猛有餘,謀略不足,和劉邦比項羽不識人,也不會用人。劉邦手下人才濟濟,最有名的是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項羽最後敗於劉邦是必然的。


看花是花,觀事是事,各有說法。


文治三流,武功一流,可為將,可為帥,沒有心狠腹黑的手段,他是個英雄,但不適合去做一個梟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