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近几年影视行业的朋友可能都有一个体会就是,以往的古装、玄幻大IP+流量小鲜肉的配置在市场上不再那么吃香,而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越来越受欢迎。

去年叫好叫座的影视作品

并不是观众不喜欢古装奇幻类题材了,而是与奇幻题材相比,现实主义题材有一个先天的优势,就是真实与普通人有关,容易产生带入感。

同时,以现实为背景,更容易表现出真实的人性,在可看性之外还带给人另一种思考生活的视角。

比如,最近被刷屏的纪录片电影《四个春天》,导演用镜头展示父母日常生活的电影感动了无数人,使这部纪录片凭借高口碑获得了排片率的提升。

把故事写得真实并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中,如果故事中的情节设置、细节展现不符合现实逻辑,很容易翻车。

比如展现行业百态的职场题材,最近的《幕后之王》和去年的《创业时代》都或多或少因为对行业展现的浮夸,不真实被诟病。

而究其原因,多半是因为故事的创作者对相关行业缺乏足够了解所致。

说了这么多,作为小说创作者,到底选择什么题材更容易影视化改编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写自己熟悉的领域,这也是很多作家在「新人时期」采取的策略。

首先,写作技巧是需要长期训练积累出来的,作为新人,选择自己熟悉领域可以很大程度节省深入了解故事背景的时间,从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在故事打磨,人物的塑造,技巧的实践等等。

其次,众所周知,影视语言更加具象化,而作者写自己熟悉的领域,在故事细节和情绪表达上会更详细准确,为小说后期转化成影视作品提供了便利

那么,怎么发现自己熟悉的领域呢?接下来,观著君为大家盘点几个寻找自己擅长领域的出发点,供大家参考。

从自己的生活环境出发

《呼啸山庄》是一本无论在文学史还是在影视改编历史上都值得一提的作品。

与小说中疯狂刻骨的爱情故事相得益彰的「荒原」意象便源自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家乡,英国约克郡。

艾米莉·勃朗特

勃朗特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约克郡的荒野环境中度过的,独特恶劣的自然环境带给勃朗特丰富的创作灵感,也让她笔下的「荒原」格外真实。

比如,这段对呼啸山庄的描写非常具象可感,相应的影视改编在还原场景上也更加有据可循。

从房屋那头有几棵矮小的枞树过度倾斜,还有那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著一个方向伸展枝条,仿佛在向太阳乞讨温暖,就可以猜想到北风吹过的威力了。幸亏建筑师有先见把房子盖得很结实:窄小的窗子深深地嵌在墙里,墙角有大块的凸出的石头防护著。

2009年和1992年电影版《呼啸山庄》

同样以自己家乡为灵感的作家还有武侠泰斗金庸,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很多情节的创作都和金庸在浙江海宁的童年经历有关。

从自己从事过的职业出发

很多作家并非从一开始就是专职作家,那么作家所从事的主业可以说是最鲜活的写作素材了。

创作出《半泽直树》系列、《民王》、《下町火箭》等多部后来被成功影视化作品的池井户润就是这样一个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创作相结合的作家。

池井户

1988年,池井户润开始在日本三菱银行任职,7年的企业经营咨询业务让池井户润对银行业有著丰富的认知。

而银行业也顺理成章的成了池井户润经常涉足的题材,从1998年第一部小说+影视改编处女作《无底深渊》,到2013年现象级的《半泽直树 》,再到2014年的《股价暴跌》,这些精彩的银行故事都成为了影视改编的热门。

日剧《半泽直树》原著小说《我们是泡沫入行组》、《我们是花样泡沫组》(暂无中文版)

在中国,从事法医行业的秦明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创作的《法医秦明》系列也同样是将创作与自己的主业相结合的代表。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出发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作者还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从小就喜欢阅读充满想像力的文学作品,比如《彼得潘》、《古堡里的月亮公主》、托尔金的《魔戒》等。

大学期间更是在她的法语专业和经典课程大纲之外大量阅读古典语言和神话研究方面的书籍,这无疑为她后来构建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打下了基础。

《哈里波特》中的咒语大多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英语

最近正在播出的网剧《古董局中局》的原著作者马伯庸对古董一直都怀有浓厚兴趣,经常会收集古董相关的文献资料,没事就会逛古董市场,这都对他创作古董题材的故事帮助不少。

当然,写自己熟悉的领域并不是写自传,除了独特性和专业性的视角还应考虑到故事性和受众接受度等方面的因素,真实感和故事性就像DNA的双螺旋一样缺一不可。

本文涉及到的影视改编小说:

《呼啸山庄》

《书剑恩仇录》

《下町火箭》

《无底深渊》

《我们是泡沫入行组》(暂无中文版)

《我们是花样泡沫组》(暂无中文版)

《股价暴跌》(暂无中文版)

《法医秦明》系列

《哈利波特》系列

《古董局中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