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如何培養創造性思維,似乎已變成全社會都關心的大事了。但問題是,到底啥是真正的創造性思維,人們其實還存在著不少誤區。科普作家萬維鋼近日在一篇文章里就談到了其中的三點誤區,挺有啟發的,我來說給您聽聽。  第一個誤區是,創新是源於某個天才的靈光一現。舉個例子,很多人應該都聽過這個故事:有一年英國鬧瘟疫,劍橋大學停課,大物理學家牛頓也回到鄉下的農場去避難。有一天,他坐在一顆蘋果樹下休息,然後被一個落下的蘋果砸中了腦袋。結果這一砸,竟然砸出了牛頓的靈感,讓他提出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但事實上,這個故事其實是很不靠譜的。有專家做過考證,這個蘋果的故事,牛頓本人從來都沒有講過。那它是怎麼冒出來的呢?原來啊,它出自一本關於牛頓的回憶錄,是在牛頓死後,一個完全不懂物理學的親戚寫的。  事實上,早在牛頓提出引力理論之前一個半世紀,天文學家哥白尼就已經發現,太陽系中的各個行星都在圍繞太陽做橢圓形運動。而在牛頓出版他的傳世之作以前,另一個物理學家胡克也獨立地提出了引力的概念,並指出,它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那牛頓到底厲害在什麼地方呢?厲害在他自己發明了一套數學工具,也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微積分。從數學上嚴格地證明了一個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引力,必然會使行星圍繞太陽做橢圓形的運動。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呢?說明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並不是源於天才的靈光一現,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這是關於創造性思維的第一個誤區。  第二個誤區是,靈感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舉個例子,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但1%的靈感往往更重要。」有人就對此解讀,覺得沒有靈感,流再多的汗水也是白搭。  但很多時候,你光聽一個人怎麼說是遠遠不夠的,你還得看他實際是怎麼做的。愛迪生本人可從沒指望過任何靈感,他的成功完完全全就是靠汗水堆出來的。就拿最有名的「發明電燈」來說吧。愛迪生是怎麼發明電燈的呢?很簡單,他的團隊找了一大堆材料,然後一個一個地測試它們是否能用來做燈絲。一種不行就試另一種,整整試了3000多種材料,最後才把能用來做燈絲的鎢給找出來。  愛迪生的其他發明也是如此。說白了,就是讓他公司的員工做一大堆測試性的實驗。這些實驗絕大多數都會失敗。但是沒關係,你架不住他做的特別多,而其中總會有一些實驗能成功。靠著這種簡單粗暴的勞動密集型的研究方式,愛迪生最後擁有了1000多項發明專利。你說,這和靈感有很大的關係嗎?  最後,關於創造性思維的第三個誤區是:越是大膽、離奇、敢打破禁忌的想法,就越值錢。舉個例子,不少人覺得,什麼都沒學過的小孩子才具有最佳的「創造性思維」,只是被當前的應試教育壓制了天性,才逐漸失去創新能力的。更有甚者,還有人覺得學術界的人已經被各種條條框框所禁錮,不可能做出什麼重大的成果了;反倒是那些什麼都沒有學過的人,才有可能趟出一條血路。  這種看法,完全是大錯特錯。真正的創造力不但要求新穎,更要求正確和有用。那什麼樣的創意才會正確和有用呢?它必須得以那些已經得到證明的好想法為基礎。換句話說,它得從堅實的「土壤」里生長出來,而不能憑空變出來。  比如,在1905年,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專利局職員,提出了一個反對牛頓力學的理論。這個職員,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而這個理論,就是著名的狹義相對論。經常有人拿這來說事兒,說這證明了非科學家也能做科學研究。但事實上,愛因斯坦已經在當時最有名的大學裡受過最完整的科學訓練。  更重要的是,當時已經有人做過關於光速的實驗,也有人發展出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工具,而這正好是狹義相對論的實驗和數學基礎。愛因斯坦恰恰是利用這些基礎,才構造出狹義相對論。  試想,如果愛因斯坦沒受過任何科學訓練,也不了解最新的科技進展,完全靠拍腦袋來做研究,那他也只能提出一些民科理論罷了。  所以你看,創造性思維固然很重要,但沒有任何知識基礎的創造,註定只能淪為胡鬧。要想真正做出了不起的創新,別指望靈感,還是要靠汗水。  本文源自:南方周末(別指望靈感,還是要靠汗水—「創造性思維」的三個迷信)  音頻稿:王爽博士 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特聘研究員  講述:於浩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