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到醫院看病,最幸運的就是能遇到好醫生爲他們解除病痛,讓他們重獲健康。一封感謝信或是一面錦旗,或許是他們表達對醫護人員感謝的最好方式。

自樹蘭(杭州)醫院正式啓用三年多來,累計收到錦旗和感謝信1600餘件,幾乎每天都有1—2面錦旗和感謝信。

每一封質樸的信件和錦旗背後,都有着一個有溫度的故事。每當患者和家屬康復出院,他們一個微笑一句感謝就是對醫護人員最好的回報。

美國醫生特魯多曾經說過:“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樹蘭的醫護人員始終用醫術治療患者,用真心幫助患者,用仁愛撫慰患者。

重症肝衰竭準備放棄治療

臨行前被醫生攔了下來

2018年11月18日清晨,一輛120救護車從江西省峽江縣出發,朝着杭州方向疾馳而來。

相隔700公里的樹蘭(杭州)醫院裏,即將放棄救治的張先生(化名)躺在病牀上,發黃的眼睛絕望地盯着天花板,沉悶的房間裏只聽到監護儀的聲音在響。

這輛救護車是來接他回老家的。

30歲的張先生患有多年乙肝,隨着病情惡化,發展爲重度肝衰竭,同時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脹鼓鼓的肚子裏全是腹水。三天前,他住進樹蘭(杭州)醫院感染科病房。在此之前,他已經輾轉多家醫院治療,幾乎花光了所有積蓄,但病情還是一天比一天重,前前後後下了多張病危通知單。

年邁的父母看着兒子的生命在一點一滴消逝,心裏異常痛苦。他們想趁着兒子還有一口氣,帶他回老家,再看一眼14個月大的兒子。

作爲張先生的主管醫生,朱夢飛主任醫師的心情非常複雜。張先生的病情複雜棘手,但並不是一點希望都沒有。只要穩住病情,等到肝臟移植的機會,還是有轉機的。

“張媽媽,你們再考慮一下,不要輕易放棄!”朱夢飛主任醫師希望家屬能迴心轉意。

沒等朱夢飛把話說完,張先生的父親揮揮手,示意他不要再說了。

母親在一旁哽咽着對朱夢飛說,“我兒子還這麼年輕,我們怎麼捨得輕易放棄呢?可去了那麼多醫院,該治的也治了,病還是那麼重……再治下去,保證一定能好起來嗎?”

“作爲醫生,我不能保證一定能治好小張,但我認爲有希望,請你們也不要放棄。小張才30歲,這麼年輕,就這麼回家,太可惜了。”

朱夢飛說,“如果現在就回家,他生還的希望非常渺茫;如果你們願意留下來,我們醫護人員和你們一起努力,可以先做人工肝,等待肝移植。”

聽了朱夢飛的話,張先生的父母沉默良久。此時,從老家趕來的120救護車已經開過了浙江省境內。

“對不起,我們不回去了……”媽媽拿出手機打電話,讓120救護車原路返回了。最終,一家人決定留下來作最後一搏。

人工肝治療

爲他贏得肝移植機會

當晚6點多,張先生接受李氏人工肝治療,朱夢飛醫師和護士們一直守護在身旁。

李氏人工肝是由樹蘭醫療發起人李蘭娟院士團隊創建,它的作用是暫時代替肝臟部分功能的體外支持系統,其治療機制是基於肝細胞的強大再生能力,通過體外的機械、理化和生物裝置,清除各種有害物質,補充必需物質,改善內環境,爲肝細胞再生及肝功能的恢復創造條件,還可以作爲肝移植前的“橋樑”。

朱醫師介紹,通常情況下,肝衰竭有三大救治方法:內科綜合治療、人工肝支持治療、肝移植。對於肝衰竭早期患者,人工肝治療搶救成功能率可達85%以上,但到肝衰竭晚期,最終的解決方案還是需要做肝移植。

一般的肝衰竭患者接受人工肝治療,一次要持續七八個小時。由於張先生的病情比較重,當時連續做了30多個小時的人工肝治療。

經過這漫長的30多個小時,張先生的病情有了明顯的起色,從原先的無尿變得尿量正常,乏力緩解,腹脹減輕,黃疸指數下降。

人工肝和對症綜合治療,使得張先生的病情逐漸控制住了。11月20日,又傳來了好消息,張先生的肝源配型成功,馬上就可以做肝移植手術了!

張先生的手術由樹蘭醫療總院長、肝膽胰外科主任鄭樹森院士親自主刀,整個過程非常順利。

手術後第三天,張先生在重症監護室裏醒過來。由於前期病情比較嚴重,他需要在重症監護室裏監護觀察,等到情況穩定後才能轉到普通病房。

在重症監護室裏的那些天,張先生一度出現情緒焦慮,對未來的康復失去信心。當時,是負責術後的劉相豔一直在身邊照顧他,鼓勵他,“情況一切都好,放心吧!30歲的小夥子,身體底子好,肯定能恢復好的,以後路還長着呢!”

正巧12月3日是張先生的生日,劉相豔對張先生說:“你要趕快好起來,等你出院的時候,我們給你補過生日!”

醫護人員的鼓勵,讓張先生重塑了信心。12月10日,張先生病情穩定,順利從重症監護室轉到了普通病房。

出院當天和醫護人員

一起補過生日

1月3日,是張先生出院的日子。鄭樹森院士、醫務部張武副主任、移植ICU莊莉主任、王卓軼副主任、劉相豔、魯劍芳護士長和萬鵬夏護士長等團隊成員一起爲張先生送上生日蛋糕,補過了這個意義非凡的生日。生日蛋糕上寫着“新生快樂”,意味着生命重新起航。

鄭樹森院士和張先生親切握手,囑咐他“健康來之不易,一定要好好保重身體。”

張先生不禁眼眶溼了,“太感謝鄭院士和各位專家了,你們是我的救命恩人!”

張先生的妻子把早已準備好的感謝信和一面錦旗拿了出來,送到醫護人員的手中。“如果沒有各位專家齊心協力幫助我們,我老公可能連新年都挨不到了……”

“阻攔醫生”——朱夢飛也到病房裏來看望了張先生。當初,是朱夢飛攔下了帶他回家的救護車,整整爲他做了30個小時的人工肝治療,爲接下來的肝移植打好基礎,爲後期的肝移植手術創造了條件。

朱夢飛說,患者當時的情況很危急,但黃疸指數上升的勢頭已慢慢放緩,再加上他還沒有出現肝昏迷的症狀,這個時候放棄太可惜了。“我們醫務工作者要抓住任何一個幫助患者的機會,雖然不能保證一定能治好患者,但無論如何一定要盡全力挽救,因爲每一個生命都是不可複製的!”

每一封感謝信,每一面錦旗

背後都是一個溫暖的故事

實際上,類似張先生這樣的感謝信和錦旗的故事,在樹蘭(杭州)醫院裏還有很多很多。“不拋棄,不放棄。”這是電視連續劇《士兵突擊》裏的名言,也是樹蘭醫務工作者的信仰。

過去三年,到院患者來自全國各地,除浙江、安徽、河南、江西、江蘇等周邊省市,還有黑龍江、新疆、雲南等偏遠地區的患者千里迢迢過來尋醫,樹蘭(杭州)醫院院長葉再元表示,樹蘭醫院已成爲區域醫療中心和全國疑難複雜病例診治中心之一。

重症監護室裏,追隨李蘭娟院士多年的老病患劉女士(化名)再一次出現病情危急,醫院組織多科會診,爲患者緊急手術。出院時,劉女士的家屬向李蘭娟院士送上鮮花和錦旗表示感謝。

四歲小女孩小櫻(化名)患有先天性膽道封鎖,鄭樹森院士爲她做了肝移植手術。現在孩子長得胖嘟嘟,胃口特別好,每天笑眯眯。回醫院複查,帶着錦旗去看望“鄭爺爺”。

胡阿姨(化名)17年前確診克羅恩病,是胃腸專家葉再元教授爲她手術治療。17年後,她憑藉當年的病歷,再次找到葉再元院長尋求救治,手術成功後,手寫感謝信表達激動心情。

邵女士(化名)喜歡跳舞,胸部發現腫瘤,憔悴無力,翻身都難。樹蘭(杭州)醫院腫瘤內科牟海波主任爲她制訂化療方案,邵女士治療後出院,又可以跳舞,特地送來錦旗和感謝信,感激醫護人員爲她圓了舞蹈夢。

一位孕婦懷孕33周,多次出現無誘因的陰道出血,診斷爲完全性前置胎盤,發生大出血可能要切除子宮,甚至危及母子性命。樹蘭(杭州)醫院產科爲她進行緊急剖宮產,母子平安。

……

“患者滿意”是樹蘭醫療的辦院理念“三高四化三滿意”中的核心理念之一,樹蘭(杭州)醫院建院三年來,患者滿意度在98%以上。“這1600多件錦旗和感謝信是一筆特殊的財富,是患者對我們醫療質量的認可和服務品牌的美譽。”樹蘭醫療黨委書記吳章穆說,“樹蘭醫院明確表示拒絕紅包、拒絕回扣,用這份醫術醫德,獲得患者的認可和家屬的真正信任,這是一家社會辦醫醫院不斷髮展的立足之本。”

每一個年份都將滿含歷史,每一個醫護、患者都不可複製。樹蘭(杭州)醫院每年都會出版一本《錦旗的故事》,記錄每一面錦旗(感謝信)背後的故事,並以此激勵着全體醫護人員不忘初心,不斷前行。

首席記者 俞茜茜

通訊員 謝晨 鄒芸

編輯 潘雷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