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atherine Cross

翻譯:柳生非情劍 編輯:Tiger

全文約 3400 字,並有 2 個視頻,閱讀和觀看只需要 9 分鐘。

編者按:《輻射 76》自發售以來便遭到玩家炮轟,除開遊戲機制與遊戲本身的種種缺點,是什麼讓粉絲們覺得這部作品與系列精神相悖?答案恐怕就藏在那小小的原子之中。

當貝塞斯達(簡稱 B 社)宣佈在《輻射 76》中玩家可以互投核彈時,我就知道輻射系列已經走遠了。

事實上幾年前的作品就已經有些偏離系列初衷。《輻射 4》的遊戲內容十分空洞,只有少數幾個亮點。《輻射 3》 是 B 社的首部輻射作品,也是這個系列走向終結的開始。

B 社的幾部輻射作品倒是都保留了早期作品中,許多諷刺上世紀中期美帝狼子野心的黑色幽默元素。還有什麼能比一個巨型機器人滿嘴喊著冷戰口號的場景更「輻射」呢。遊戲中的巨型機器人自由至尊滿嘴說著:「民主是善良的本質,共產主義是邪惡的化身」這樣的臺詞,甚至在四代中還說到「任務目標:消滅所有共產主義者。」

輻射系列運用誇張的手法諷刺了那個年代盛行的沙文主義,並用一個後啟示錄風格的核彈末世來作為對過去好戰思想的回應。這個背景設定酷斃了有沒有。

但《輻射 76》卻失去了所有這些東西,這款遊戲發售後反響慘淡,漏洞頻出讓玩家們苦不堪言,他們對遊戲抱怨連連:空洞的遊戲世界、玩家間各種不友善行為、現在《輻射 76》的亂象與當初 B 社在宣傳遊戲時的自吹自擂形成了鮮明對比。

如同國外遊戲媒體 Vice 所寫:

Bethesda 聲稱玩家在遊戲後期,必須解開一個高難度的謎題才能發射核彈。但玩家們解謎速度驚人,並且在遊戲測試期間就成功發射了第一顆核彈。遊戲發布後不久,核武器便開始出現在遊戲世界的上空,有的玩家甚至還組織了同時發射三枚核彈的行動,直接導致伺服器崩潰。B 社的所作所為真可謂諷刺意味十足。凡是有過 MMO 製作經驗的開發者都知道(B 社又不缺開發過《上古捲軸 OL》的員工),哪怕給玩家團隊們設下的難度再艱巨,他們也總能找到方法快速解決難題。有時候開發者認為玩家可能要花幾個月才能解決的問題,玩家可能只需要幾天,甚至幾小時就能解決。
IGN 關於《輻射 76》測試階段引爆核彈的推特

B 社讓核武器變成一個人人都有的玩具更是讓這部新作失去了輻射系列的味道。這樣不過大腦的設定讓《輻射 76》完全失去了輻射系列的精髓,變成了一款完全不「輻射」的遊戲。核威脅帶給人的危機感和恐怖感隨著隨處可見的核彈而蕩然無存。

世界「核」平

在《輻射 76》的廢墟中也有一絲光明,Polygon 之前就有一篇文章寫過,一名 ID 為 SatelliteJedi 的玩家就試圖靠自己的努力來解決遊戲內容不足的遺憾。

SatelliteJedi 在一篇帖子中寫到:「我在遊戲中扮演一個副本 Boss,我就是遊戲中的 NPC」。他還為自己的編寫了背景故事(他和他的同夥是一羣無惡不作的軍火販子),打造了一個副本關卡,由他的朋友扮演保鏢,而他在關卡盡頭扮演副本最後階段的 Boss。然後很多玩家乾脆選擇朝他扔核彈。
挑戰玩家發射核彈

輻射系列一直都是以玩家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角色、打造自己的傳奇為核心,《輻射 76》本該保持這一特色。然而在遊戲中,《輻射 76》的遊戲機制卻並不支持這樣的玩法。在關於玩家 SatelliteJedi 的文章中,我們曾寫到:

SatelliteJedi 的副本關卡是以遊戲中的 PVP 系統為基礎而搭建的,他在現有系統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個新的故事,但 SatelliteJedi 在打造這個副本之初並沒有考慮到其他玩家帶來的影響。

對於一款沒有 NPC 的沙盒遊戲,遊戲的重心應當放到玩家身上,就像《星球大戰:星系》和《EVE OL》那樣,讓玩家們來打造遊戲世界,創造活躍的玩家社羣。但《輻射 76》卻限制了玩家在荒蕪的廢土上實踐自己創意的能力。

《輻射 76》的沙盒世界本來具有超凡的潛力:由玩家來制定規則,一個沒有官方插手的無政府主義式開放世界恰恰與後啟示錄風格的廢土主題不謀而合。這樣的遊戲世界既能激發出人性深處的邪惡,亦能讓玩家間建立起異常牢固的友誼,盡享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

而《輻射 76》偏偏阻礙了那些試圖這麼做的玩家,最後唯一剩下的就是這漏洞百出,缺陷明顯的遊戲世界。缺乏劇情、深度不夠、內容單一,當然,也缺乏那種充滿諷刺意味的黑色幽默,而這種幽默正是輻射系列如此受玩家歡迎一大要因。

系列「核」心

從冷戰伊始到柏林牆倒塌期間,全球都生活於核武器威脅的恐怖之下。軍國主義的盛行更是加劇了這種恐懼的傳播,同時還帶來了各種意識形態,官僚主義,以及自以為是的唯技術主義。這種情況下,民眾們唯有通過喜劇來緩解恐懼,忘卻威脅。

當時一些像《奇愛博士》那樣的大膽作品勇敢地揭示了所謂核霸主地位的荒謬。影片中無論是美國總統的臺詞「先生們,你們不能在這鬥毆,這裡可是作戰室。」,還是滿腦子性的美國將軍,再到騎著核彈沖向蘇聯的牛仔上校,無一不透露出美國當時的思想弊端。

電影的最後,整個世界伴隨著薇拉·林恩的歌曲「Well meet again」核爆四起。這部電影刻畫了一羣渴望解脫,但又表面強硬、自命不凡的冷戰分子。整部電影的基調與輻射系列所營造的氛圍十分相似。電影《奇愛博士》結局?

www.bilibili.com

冷戰時期,歌手謝爾登·奧爾曼(Sheldon Allman) 在 1960 年專輯「21st Century」中創作了一首民謠「Crawl Out Through the Fallout」。《輻射 4》中也收錄了這首歌曲作為電臺音樂,這首歌的歌詞寫到:「在輻射塵埃中爬行,抱著親愛的寶貝,站在充滿鍶 - 90(放射性元素)的雨中」。這種充滿了死亡意味的幽默風格與輻射系列一貫的基調也是高度契合。

核武器是輻射系列的核心,輻射的故事發生在與現實世界平行的世界中,在這個世界裡原子能被廣泛的運用到了各行各業,每家的車庫裡都停著帶有兩個核反應堆的汽車。隨後,這個世界理所當然地爆發了核戰。

早期的輻射作品中,整個遊戲世界就是一個後啟示錄風格的地獄。這樣的設定有兩層寓意:其一,隱喻了世界回到中世紀時代;其二,暗示了這樣的世界不值得人們去拯救。輻射系列中的很多資料還表明:哪怕在覈戰爭爆發前,這個荒謬的世界就如噩夢般可怕。

我們玩家本不應該渴望生活在輻射世界中,無論是核戰前還是核戰後。

同時,《輻射》作品的一大特色在於諷刺人們肆無忌憚地將原子能視為玩具,隨意使用核能的行為。遊戲諷刺了人們對科技沒有敬畏之心,以一些可怕又滑稽的方式濫用科技。

鑒於此,《輻射 76》中玩家們可以隨意發射核彈無疑於是違背該系列的精神,狂砸系列招牌。

《輻射 3》中的胖子核彈,其名字取自於當年在長崎投下的核彈。遊戲中這款武器在覈戰前夕生產出來,卻在戰後被廣泛使用。作為一款發射迷你核彈的火箭筒,這個武器的設計理念和造型都及其荒謬,同時也是在輻射宇宙那瘋狂核崇拜下的必然產物,在猖獗而不負責任的軍國主義驅使下,人們最終製造出了這個無比致命且無比愚蠢的東西。《輻射 3》中的胖子核彈?

www.bilibili.com

這是件輻射風味十足的武器,同時也是代表著輻射系列走向迷失的武器。

胖子核彈賦予了玩家親手使用核武器的權力,這個曾經在老輻射作品中難以尋得的武器,逐漸在後續的作品中變得隨處可見。

在以往《輻射》作品的世界中,接觸核武器是一件非同尋常的大事,以致於遊戲世界中還產生了崇拜核武器的邪教。核能是《輻射》中的憤怒之神,輕易觸動這種力量會招致嚴重的後果。

但現在僅僅為了清除一個全身心投入遊戲的玩家設下的關卡,你就可以直接發射一枚核彈到他頭上。在過去的《輻射》作品中,玩家生活在舊世界核狂熱分子遺留下的廢墟中,現在倒好,《輻射 76》直接邀請你成為這些狂熱分子的一員。不可思議的是,在這個曾經嚴肅探討核武器的系列遊戲中,如今你只需要按下一個按鈕就可以發射核彈,而不必擔心任何後果。

該如何改變這樣的局面呢?如何才能既讓玩家擁有核武器,同時也讓他們感到坐立不安呢?我不知道解決辦法,但我清楚如果 B 社想在輻射系列上有所突破,他們必須沿襲以前輻射作品處理核武器的方法,擺正對待覈武器的態度。

更重要的是,B 社必須要記住:輻射系列是自有深意的,這也是該系列如此受歡迎的原因。當今世界裡,發展核武器和進行戰爭邊緣政策的思想頗有抬頭之勢,而我們需要正視核武器的威脅,對其時刻保持敬畏之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