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僑報》文章

  原題:查人口,求解中國發展的戰略疑題   

  北京時間11月1日零時,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普查正式啟動。

  作為一項「摸家底」工程,人口普查所要回答的遠不止是一般人關注的「中國到底有多少人」的人口數據問題,而將透射社會深層結構,並解答中國未來發展的若干戰略性問題。

  首先是老齡化問題。外界一直在關注中國何時進入老齡社會,探討中國的人口「紅利」何時將不再有。最讓人擔心的是,中國的老齡化與經濟發展有較大的時間差——「未富先老」將是中國未來社會的一大特點。龐大的老年人口將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極大的壓力。這就要求中國官方必須準確把握好時節點,及時調整有關人口的政策制度,如計劃生育、勞動就業、社會養老和醫療保障等。「誰來養活中國」這樣的疑問將由過去人們對糧食緊張的擔憂演化成人們對勞動力的擔憂。

  其次是中國的城市化(城鎮化)速度問題。今天,中國實際上生活在城市和農村的人口之比究竟是多少?純粹從事農業的人口究竟有多少?對這兩個問題的準確回答關係到對中國城市化(城鎮化)進程的準確判斷,關係到中國傳統戶籍管理模式的重大變革。如何實現「城鄉一體化」、採取措施給超大城市「瘦身」,以及進一步提升城市自身管理水平,已成為擺在中國政府面前的現實問題。換句話說,中國追求的應是城市化(城鎮化)的質量,縮小城鄉間的發展差距,促進不同區域間的平衡。

  再次是男女性別比率失調問題。近年來,不少專家持續關注中國男女性別的失衡問題。有調查顯示,中國大陸男女性別比例已達到119.58比100(正常比例應為103比100),人口性別比例失衡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不過,單憑小範圍抽樣調查獲取的數據還不足以說明整個中國的情況,還不能引起中國社會上下對這一問題的足夠重視。這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便可幫助人們進一步確認這樣的熱點疑題究竟有多嚴重,或者弄清其本身是不是一個偽命題。

  普查人口,改變不了人口和社會結構的現狀,但透過普查數據卻可幫助政府矯正不合理的政策,制定合乎國情的發展戰略。因此,本次人口普查,應視為關乎中國經濟未來發展、關乎中國社會進步的重大舉措。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