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在三國志里。東漢末年袁紹等人各興義兵,同盟討卓。時間是初平元年(西元190年)正月。而這時劉表在幹什麼?這一年,劉表剛奉詔為荊州刺史,那時荊州局面複雜,他在兩個荊州本土派人士:南郡人蒯越,襄陽人蔡瑁幫助下,平定江南,並理兵襄陽,以觀時變。也就是當時劉表正忙於把荊州拿到手,無暇他顧。這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詔書下的時間是初平元年,正是董卓掌權時期,這任命本來就是董卓意思。這一點,從劉表後來在這一年冬天,遣使奉貢,李傕正式任命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有了這一任命,劉表算是真正坐穩荊州之主位置。


先賦舊詩一首,再道來:

《打油三國》

文/絳珠

漢末黃巾亂,四野如鷹揚。

諸侯勤聖駕,遺禍起蕭牆。

何進遭內宦,董卓擅朝綱。

王允施美計,呂布斷黃梁。

群雄逐天下,中土動刀槍。

何惜荼百姓,我自爭廟堂。

孟德奮譙郡,朝野養韜光。

南征並袁術。東討拓海疆。

奇策戰官渡,剩勇定北方。

兩戰敗韓馬,一舉盪西涼。

千古傳歌賦,百世誦華章。

魏武揚鞭憶,老驥伏櫪殤。

孫權小兒輩,江左魚米鄉。

長江恃天險,良將有周郎。

赤壁鏖兵盛,草船烈火狂。

襲後渡白衣,殺關取荊襄。

火燒連營寨,紅染千里妝。

自此三分定,由來五代昌。

劉備無家業,將領唯關張。

浮萍少堅定,前景最凄惶。

徐庶燒博望,水鏡薦南陽。

抵足隆中對,立雪卧龍崗。

借兵取川蜀,伐謀定漢江。

六齣岐山嶴,七擒孟獲王。

姜維守劍閣,鄧艾渡陳倉。

後主方縛手,吳國又歸降。

曹氏打河山,司馬篡晉皇。

雞鳴犬吠少,十門九戶亡。

掩卷嘆霞晚,扼腕倚欄窗。

喜看晴明日,風流舞蒼茫。

中平六年(189年),大將軍何進在宮內被害,宮廷政變爆發。董卓之弟董旻時任奉車都尉,與何進部將吳匡等人聯合攻殺了車騎將軍何苗。董卓得知朝廷發生重大變故,於是急忙下令進軍,進入洛陽,以強大的軍事實力脅迫皇帝和眾臣,廢掉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就是漢獻帝。此時董卓權傾朝野。

東郡太守橋瑁號召各路英雄共同討伐篡奪朝廷大權、胡作非為的董卓。據史料記載,參與討伐董卓的有10路諸侯: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再加上驍騎校尉曹操,算下來也只有11路。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為袁術下屬,並不算一路諸侯。各諸侯共推袁紹為盟主,會盟於酸棗。

董卓犯上作亂,危及漢朝江山,當時天下諸侯皇室並不少,包括兗州刺史劉岱、荊州刺史劉表、益州刺史劉焉、幽州刺史劉虞等,為什麼只有劉岱討伐董卓呢?其他皇室宗親為什麼不參與討伐董卓呢?

劉表不去討伐董卓的理由是江南盜賊興盛,荊州局勢混亂,且劉表與袁術關係不好,袁術屯兵魯陽,堵住劉表北上的路。

劉焉不去討伐董卓的理由是益州賊馬相叛亂,劉焉忙著平叛,又與張魯有隙,張魯佔據漢中,斷絕交通,導致劉焉與朝廷沒有來往。

劉虞也有不去的理由,劉虞和公孫瓚關係惡劣,互有爭鬥,如果劉虞草率去參加會盟,肯定會擔心被公孫瓚端了老巢。

可是真的是如此嗎?剿匪難道比大漢江山還要重要嗎?當然不是,其實主要的原因是皇室宗親的身份過於敏感,如此貿然去參加會盟,別人會認為皇室宗親參加會盟的動機不純,以為不是來討伐董卓的,而是來趁機奪皇位的。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也證明了這點。

初平二年(191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以及山東諸將商議,由於皇帝年幼且被董卓控制,想立漢室宗親的劉虞為新皇帝,而劉虞堅決不肯。

劉表、劉焉、劉虞當時已是名震天下的諸侯,對此自然有顧慮,兗州刺史劉岱實力和名望較弱,而不需要顧慮太多,直接參加會盟。


三國諸侯會盟討伐董卓,劉表沒有去,原因很簡單:實力不允許!

劉表治理荊州,政績斐然

劉表是東漢末年的宗室,漢末群雄之一。 少年時便知名於世,名列「八俊」。

劉表最主要的貢獻就是治理荊州。

劉表先代王睿為荊州刺史,後又被任命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假節,封成武侯。在荊州期間,劉表將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政績斐然:

1、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里肅清、群民悅服。

2、開經立學,愛民養士。

3、遠交袁紹,近結張綉,內納劉備,據地數千里,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

4、殺孫堅,對抗曹操。

經過數年的用心經營,劉表在荊州八郡營造了一個相對中原來說比較安全的勢力範圍。許多士民在當時都逃離中原,而選擇前往荊州避難,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諸葛亮。無四方之志,坐觀成敗

然而劉表為人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遠征柳城時,劉備曾勸說劉表起兵後襲許都,劉表不納其言。至及曹操還軍中原,劉表才對劉備說:「之前不採納你的建議,現在就失去了如此良機了。」錦州混亂,無力勤王

眾諸侯討伐董卓時,江南盜賊興盛,袁術也在旁邊虎視眈眈,加之荊州的局勢十分混亂,這樣的形勢下,劉表自然沒有力量討伐董卓,前去勤王了。


說到十八路諸侯會盟討伐董卓,為啥身為漢室宗親的劉表沒有參加,其實是有著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時間的問題,諸侯會盟的時候是在公元190年,當時劉表剛到荊州沒多久,史書記載,劉表上任荊州牧,是單騎入荊州的,也就是說劉表在上任的時候手上沒人,就算是織草席為生的劉備都有關羽和張飛這兩個武力超群的人跟隨,而身為堂堂八俊,名滿天下的劉表這個時候手上卻無人可用,入主荊州之後內有當地世家把控各方,無力管束,境內賊匪四起,無力鎮壓,外有袁術集團虎視眈眈,直此時的劉表的當務之急是收攏權力,平定匪患以及荊州境內的割據勢力,根本就沒有時間和力量去參加會盟,討伐董卓;

其次是劉表這個荊州牧是董卓跟皇帝為劉表討來的,這樣算起來董卓對劉表有著提攜之恩,劉表要孤身治理荊州,名聲很重要,而當時的董卓並沒有要取漢室而代之,因而為名聲顧,當時的劉表也不適合參加;

其三,諸侯會盟討伐董卓,表面的原因是因為董卓殘暴,欺壓皇室,深層次的原因世家和以董卓為代表的寒門勢力的權利爭奪,整個大漢朝其實就是皇室與世家共治天下,而董卓威脅到了世家的根基,這是為世家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不過是世家對於出身低微的寒門代表董卓的反擊以及重新劃分利益的行動而已,而劉表當時實力不夠,去會盟不但分不到利益,還有可能被當槍使丟掉性命,比如說孫堅,就是因為討董被針對,損兵折將,後被劉表抓住機會丟掉性命,而劉表也去掉了一個大敵,劉表雖沒參加會盟,卻是獲利頗豐;

最後一點就是劉表的性格,劉表沒有爭霸天下的雄心,也深知自己沒有機會,所以一心只想治理好荊州,做一個守成之主,因而無意參加會盟。

以上四點就是我對於身為漢室宗親的荊州牧劉表,沒有去參加諸侯會盟,討伐董卓的看法!


首先感謝邀請,以下所說僅代表個人觀點。

當時的聯盟就是一個利益聯合體,而當時的劉表沒有這個能力。

因為當時這個聯盟中的諸侯,最起碼都有自己相對穩定的後方,而劉表在當時連自己的地盤都沒有怎麼可能去再去聯盟當中混名聲。不然家都沒有了,要這所謂的名聲幹啥。劉備根本不算,正史當中他就沒去。演繹當中他是跟著別人呢,也不算。

當時的劉表正忙著處理自己這一畝三分地的破事呢,有山匪,有士族,在外頭還有孫堅和袁術的人馬,看著荊州。怎麼去?

當時的劉表不知道心中到底是否忠於漢室,估計是假的。就算是真的忠於漢室,而去討伐董卓,那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沒辦法,沒錢沒糧沒兵沒將,自己去送人頭嗎,所以說不能說劉表不參與,是因為真的去不了啊。

歡迎大家點贊,關注。我是 緦念 感謝大家


眾觀三國,在當時漢未年代皇室中,比較優秀的人,有蜀中劉焉,幽州劉虞,揚州劉岱兄弟倆。荊州劉表。董卓進京時,劉表剛進荊州,利用蔡家,剻家的武裝,和黃家,龐家的文化底蘊,統一荊州。劉表因個人本性的問題,而沒參加討董有幾個原因,1劉表是皇叔,去討董自己位置處在什麼地位,2,劉表剛收復荊州,還需治理,按排心腹,排除異己。3,劉表個人是文人,固地自塞,無進步之心,搞什麼八個人,天天王八開會。 (當時有什麼,八達,八廚,八龍等),4,其間有人向劉表說這事,劉表也想去,但後來分析沒有利益,沒好處,荊州還不太安全,後來放棄。5,也是主要的問題,孫堅討董時,路過荊州,劉表當時也為孫堅提供糧草和錢糧,可荊州當時不太平,有一太守不提供糧草和錢糧也算了,還不讓路,孫堅大怒,斬了太守,和劉表接仇,為後來孫劉兩家代來世仇埋下復筆,也可說劉表也討董了,畢竟出了錢和糧,也出了兵,因孫堅是長沙太守,當時是荊州統轄。6,當時劉表也發現討董時,劉焉,劉虞,劉岱等劉家人沒去,公孫瓚是劉虞的部將,袁術是劉岱兄弟倆約手下,袁紹是那個傻蛋,說吾有上將潘鳳的手下。總體來說,劉表個人沒去,當荊州出兵出糧了,沒辦法,當時群雄逐鹿天下時代,各自為政,主觀劉表沒去,並不能代表劉表集團沒出力。7,劉家的人沒去,都是個人利益,都想坐皇帝位,劉表也想坐,畢竟大漢當時姓劉。


三國中諸侯會盟討伐董卓,身為漢室宗親的劉表沒有參加的原因:

據《三國志》記載。劉表擔任荊州刺史是在靈帝駕崩後。這段時期剛好是董卓亂政時期。前荊州刺史王叡想要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因為輕視、怠慢孫堅,被孫堅殺死。之後,劉表被任命荊州刺史。劉表上任之初,荊州局面非常複雜,內部「江南宗賊盛」,蘇代、貝羽等人擁兵為亂;在面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眾」,對荊州虎視眈眈。劉表單人獨騎進入荊州,與蒯良、蒯越、蔡瑁等人密謀,誘斬宗賊五十五人,收服江夏、襄陽勢力,平定荊州。外部,袁術聯合孫堅,想要奪取荊州。但在進攻時,孫堅中箭身亡,袁術獨自不能戰勝劉表。至此,劉表在荊州站穩了腳跟。李催、郭汜佔據長安後,想要把劉表作為外援,就表奏劉表為荊州牧。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劉表之所以沒有參加討伐董卓的原因,一是劉表擔任荊州刺史是董卓任命的,沒有董卓任命,劉表就不可能佔有荊州。而且從之後董卓餘黨李催、郭汜想要引劉表為外援,可以看出,劉表與董卓集團的關係並不差。二是劉表當時確實抽不出力量去反對董卓。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劉表接手的荊州內憂外患、情況堪憂。劉表獨自一人上任,還沒有培植起自己的勢力,而且袁術和孫堅對荊州蠢蠢欲動,如果劉表冒然帶兵去參加會盟,很有可能被袁術和孫堅奪取荊州。他只能選擇對內鎮壓荊州各路勢力,這樣既不用與自己的恩人兵戎相見,又可以在荊州站穩腳跟。


劉表身為漢室宗親,本應討伐逆賊董卓,未討伐董卓因為有二:

一是:董卓曾經舉薦過劉表,對劉表有知遇之恩。初平元年(190年),荊州刺史王叡為孫堅所殺,董卓上書派劉表繼任。當時江南宗族勢力強大,劉表單騎入荊,至荊州後,單馬入宜城,與延中廬縣人蒯良、蒯越及襄陽人蔡瑁等共謀大略,方才穩定荊州局勢。董卓與劉表有知遇之恩,剛入荊州又宗賊昌盛,沒精力、沒動機去討伐董卓。

二是:劉表有治郡之才,但無治國之才,胸無大志,多疑無斷。劉表入荊之後,確實做出了一番事業,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里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遠交袁紹,近結張綉,內納劉備,據地數千里,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孫堅,後又常抗曹操。劉表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之後,就享樂人生,要不然以荊州之地形,之物產,之兵力,北上南下,定可成就一番事業。然而劉表為人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劉表這種性格,也決定了他不會去討伐董卓,也決定了他的人生格局,註定只是一時之雄,就像同時期袁術、公孫瓚。


導讀:其實這事不難理解。首先這個時候劉表沒有勢力還沒有去荊州,更別提統帥荊州兵來討伐董卓了。時間順序是這樣的:董卓擅權,天下諸侯討伐董卓。長沙太守孫堅想參加諸侯會盟。但是荊州刺史王叡和武陵太守曹寅有仇,王叡希望先殺掉曹寅才能進軍洛陽。曹寅偽造了漢朝政府監察官溫毅的公文。說王叡有幾大罪狀,孫堅信以為真稀里糊塗的就殺掉了荊州刺史王叡。這樣荊州出缺,還是董卓表奏天子讓劉表出鎮荊州為荊州牧。這樣劉表才有了單騎入荊州,佔據地盤的事情。所以無論是時間上還是從情理上劉表都不可能參加諸侯會盟。

劉表入主荊州的時間不符合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諸侯討伐董卓時荊州的主人是荊州刺史王叡,孫堅當時是長沙太守。孫堅野心勃勃,極力勸說刺史王叡出兵討飯董卓。王叡因私仇要先殺武陵太守曹寅。狡猾的曹寅偽造刺史王叡的罪證,並且以漢朝監察溫毅的名義公布天下。孫堅信以為真,就結果了荊州刺史王叡

《三國志 吳書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記載:靈帝崩,卓擅朝政,橫恣京城。諸州郡並興義兵,欲以討卓。江表傳曰:堅聞之,拊膺嘆曰:「張公昔從吾言,朝廷今無此難也。」堅亦舉兵。荊州刺史王叡素遇堅無禮,堅過殺之。

荊州那是東漢朝廷的荊州,還沒有後來那麼亂。漢獻帝雖然小,但是還有很大的號召力。因此荊州由誰來接管還得聽朝廷的,所以董卓上表漢獻帝冊封劉表接管荊州。這樣劉表和荊州才扯上關係,這個時候劉表還沒有接管荊州怎麼可能參與十八路諸侯會盟討伐董卓呢?

劉表的兩面性

劉表在入主荊州的過程中,手段堅決狠辣。由於亂民四起,劉表居然有膽子單人獨騎入荊州繼承刺史之位。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里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遠交袁紹,近結張綉,內納劉備,據地數千里,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

從這段時間來看,劉表堪稱亂世英主。劉表是正牌的漢室宗親,如果配合上爭雄天下的雄心那還有劉備什麼事兒。劉備也不可能以荊州之地為根基西入巴蜀,三分天下了。可惜自從亂世起,劉表就貪圖安逸樂於自保。可是亂世之中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最後只能為成色嚴重不足的皇叔劉備做了嫁衣。

那麼我們再假設如果劉表已經提前接管了荊州會參與討伐董卓嗎

這個還真不一定,參照以後的情形。劉表是開拓不足,自保有餘。滿足荊州牧這個職位,從來不主動跟人交戰。當袁術派孫堅打上門來的時候,劉表才被迫反擊。最後導致江東猛虎孫堅被射死。這基本上是唯一的一例。

還有當曹操與袁紹決戰的時候,核心許昌兵力空虛。這麼好的機會,劉表居然都放棄了。說貪圖安逸也好,胸無大志也罷總之如果按照這個情形即使有機會去討伐董卓他也夠嗆能去。

其實我們再延伸一下,這十八路諸侯基本上都是原來大將軍何進的勢力。所以他們討伐董卓是打著為國鋤奸的名義爭奪利益、公報私仇。這些宗室除了荊州刺史劉表還有幽州刺史劉虞、益州刺史劉焉都沒有參加就是這個原因。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這個不怪表哥,因為他當時正在洛陽董卓控制之下。

劉表曾於黨錮時期(176年)與張儉等受到訕議,卻在問罪的詔書下來之前收到風聲跑掉了。中平元年(184年)黨禁解除,劉表受大將軍何進招闢為掾再次入朝,後轉任北軍中侯。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荊州刺史王睿被孫堅所殺,董卓於是以朝廷的名義派遣劉表繼任——請注意,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就發生在這一年。

當時通往荊州的道路被反董派的袁術堵擋,而且關東兵鋒四起,江南宗賊大盛,吳人蘇代又為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據民兵而稱雄當地。劉表只好匿名獨身赴荊州,單騎入宜城,與荊襄名士蒯良、蒯越、蔡瑁等共謀大略。

所以說不是劉表不參加,而是他沒辦法參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