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對比:

鄭和的設備和人力:寶船二百四十多艘,船員二萬七千四百名;

哥倫布的設備和人力:帆船三艘,船員88人;

麥哲倫的設備和人力:帆船5艘,船員200多人。

這樣對比,鄭和無論是在船的質量和數量,船員人數,財力狀況甚至是首發時間上都遠遠超越哥倫布和麥哲倫二人。但從航行結果和成就上來講,並不一定說鄭和下西洋不如麥哲倫和哥倫布的遠航。鄭和劇照

首先,目的不同。

鄭和下西洋是奉永樂皇帝旨意為了尋找建文帝下落,為了「通好他國,懷柔遠人」,為了宣揚大明天朝上國的國威。本身就是抱著友好通商、結交友邦的目的而去的。

哥倫布和麥哲倫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地圓說理論和東方神祕財富的誘惑而祈求國王允許其航海的。

鄭和下西洋是奉君命的政府行為,有著其直接的目的;哥麥二人則是為了航海而航海的個人行為,航海就是二人的直接目的,與其說是航海不如說是探險和掠奪更為恰當。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其次,財力不同。

鄭和下西洋作為政府行為,有國家強大的財力支撐。據記載,鄭和七下西洋,僅對外邦的賞賜就達600萬兩,甚至引發了明王朝的財政危機。這足以證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帶侵略性質。

哥倫布和麥哲倫沒有強大的財政支撐,甚至需要西班牙王后拿出自己的私房錢來贊助哥倫布的航海行為。為了維持其航海強大的開支,哥麥二人一發現新的大陸必須進行搶掠,這就導致了哥麥二人的航海行為帶有嚴重的侵略性和殖民性。

第三,路線不同。

鄭和下西洋的路線是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航線是從福建向東南方向。

哥倫布是一路向西,橫渡大西洋最後到達美洲大陸。

麥哲倫也是一路向西,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後,穿越麥哲倫海峽抵達太平洋。麥哲倫在菲律賓被土著砍死後,他的船員們繼續航行,最終於1年後抵達西班牙,完成了世界首次環球航行。

最後,結果不同。

鄭和下西洋,在政治和外交上擴展了明王朝的外交體系,擴展了外邦朝貢體系,為明王朝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彰顯了天朝上國的國威和實力,鄭和也被譽為明王朝的和平使者。在經濟上,拓展了海外貿易,將一些南洋國家的特產和香料帶回國內。在文化上,作為回族的鄭和將外邦的伊斯蘭文化帶回國內,加強了明王朝和伊斯蘭地區的文化交流。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圖繪製。

但朱棣去世後,航海行為也終止了。因為外邦貿易給沿海地區帶來的混亂,明王朝開始了長期的閉關鎖國狀態,鄭和下西洋留下寶貴航線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哥倫布航海的最大成就就是發現了美洲大陸,開闢了歐洲到美洲的航線,開啟了大航海時代。

麥哲倫的航海是世界上首次環球航行,證明瞭地圓說理論,同時證明瞭地球上大部分不是陸地,而是海洋,海洋是相連的完整水域,並不是一塊一塊的分隔狀態。

哥倫布和麥哲倫的航海為以後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以至於後來的英格蘭對美洲、印度洋地區的殖民政策,成為海上霸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比較鄭和和哥倫布、麥哲倫三人的航海行為,鄭和比哥倫布早87年,比麥哲倫早114年,鄭和是名副其實的航海老祖宗。單就從航海結果來看,因為其目的性不同、航線不同和侷限性,不能進行孰高孰低的比較。


鄭和是中國的航海家,他在明朝初年七下西洋,最遠到達了非洲東海岸。

麥哲倫和哥倫布是西方航海家,他們在鄭和之後進行了航海。

麥哲倫在人類歷史上首次進行了環球航行。哥倫布則發現了新大陸美洲。

為什麼比西方航海家有錢、有人、有船的鄭和成就反而不如他們?

應該和兩者的目的不同有關。

西方當時出現了很多航海家。他們的目的是要尋找財富。

當時的歐洲很落後,即使是國王也是很窮的,於是對黃金有一種執唸的渴望。因此很多君主都拿出錢來支持航海,目的是發現通往東方財富之地的航路。於是,出現了麥哲倫、哥倫布等等這些航海家,或者說冒險家。西方君主的目的是達成了的,新航路和新大陸的發現確實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而鄭和的航行目的,不是尋找財富,而是宣揚國威,讓南洋諸國臣服大明,不成為明朝的外敵。或者按民間傳說,是為了找建文帝。


明朝為何終止航海,綜合以下幾個問題分析一下。

一、鄭和下西洋是政治和外交活動,決定權取決於皇權的需要。

二、鄭和下西洋不以海外貿易為主,旨在加強朝貢體制。

三、明朝沒有海權意識,不以殖民掠奪為目的,鄭和下西洋無法帶來海外財富。

四、鄭和下西洋耗費巨大,給大明帶來沉重財政負擔。

五、對於鄭和下西洋,朝中大臣一致反對。

綜合以上分析,

一、鄭和下西洋是永樂皇帝一個人拍腦袋決定的是。

二、鄭和下西洋不是為了增強國力為民增收,而是為了皇帝的裝B巡遊。

三、沒有收入和造血功能的項目最終是枯竭而死。

四、一個愚昧的皇帝最終遭到朝廷上下反對和才力不支而停止。

有意思的是,落後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後來者居上,湧現出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一批「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他們也是著名的航海家。在鄭和最後一次航行回到國內(1435年)之後80年,葡萄牙人來到了澳門,原來行駛著三保船的海洋已經被歐洲人控制了。


關於這個問題,簡要的說就是動力不同!

歷史上鄭和在1405年到1433年這二十多年間七次下西洋,比起1487年迪亞士到達好望角,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起碼早了80多年。那時我們的造船工藝、航海水平已經相當高了,只是鄭和之後中國就沒了海上的動靜,甚至走上了禁海封國的死路,而西方人卻一直將航海發展下去,並依此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那這原因是怎麼造成的?

首先呢,咱們明朝那時候七下西洋,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當時國力強大,去宣揚我朱棣統治下的中華國威;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聽說他大侄子在南洋,為了讓自己屁股下面的凳子穩點,派忠實的三寶同志前去尋找。

再說咱們航海和西方航海的區別,咱們是財神爺啊,天朝上國,給人撒錢去,600萬輛白銀,還有什麼絲綢,瓷器,茶葉,通通白給,使勁敗家,真是一天不敗,那就渾身難受;而西方與我們恰恰相反,人家是一個勁兒的往自己兜裏塞錢,400年間從拉丁美洲撈走了250萬公斤黃金和一億公斤白銀!

這樣看來,明朝下西洋的行為好像只是政府興趣偶然,動力缺乏,那西班牙人為什麼要有海路呢?

公元14世紀到16世紀,蒙古帝國崩潰後,陸地上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就被穆斯林和蒙古的各個小部落封鎖了,歐洲那時候又幹不過那些伊斯蘭教徒,只好換個法子,坐著自己的小木船扶著非洲的海岸線南下,試圖繞開穆斯林帝國的封鎖。

再有就是政治上的因素:明朝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博弈使得海洋貿易逐漸凋零。海洋貿易是由明朝宦官集團扶持的,連三寶同志自己就是太監,但在經歷土木堡之變後,宦官集團被打壓,他們所扶持的航海貿易自然被排斥。

由於官方的海洋貿易短期內並沒有對經濟做出貢獻,反倒是勞民傷財,當時的統治階級作出貌似正確卻又十分短視的決定,封海鎖國!雖然海上走私一直存在,但沒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始終是不可能形成大規模的海上探索。

歷史上的問題從來都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的,背後往往都充斥著複雜的權力和利益鬥爭,只有真正去了解那個時代,我們才能窺得一絲半點的真相。


鄭和、哥倫布與麥哲倫都是著名航海家,三人都對人類航海事業、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但他們各自航海的性質不同,人家是探險,開闢商路,順便為新興資本主義制度尋找新的原料產地和市場,總體上說是制度推動的,反而又推動了制度。技術上很落後,都是些地中海平板船,規模也很小,但是意義確實大不相同。中國,技術上很先進,規模上很大,但是總體上是炫耀之旅,勞民傷財,最後明政府自己燒了船,這就是打腫臉充胖子的結果...。我不否認鄭和下西洋的壯舉,那的確是和平之旅,但是沒有多大意義,但是現在中國人也不用「史淫」。明朝的衰落是必然的,衣冠禽獸就是當時老百姓諷刺明朝的,明朝時制度上的腐化墮落,已經不可救藥。


鄭和的遠航最大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賓服四海,其次纔是尋求通商,政治意義大於商業利益的,所到之國多給金銀財寶,別人來回訪一趟又給很多賞賜,鄭和是代表明朝廷去送錢的;麥哲倫哥倫布的航行目的很鮮明,找黃金,找原料,找市場,找殖民地,他們是代表各自的國家去掙錢的。掙錢的動力肯定比送錢的動力要大了,而且掙錢的可以形成良性循環,掙了錢可以修更大的船,招更多的人,開拓更多的殖民地,甚至直接到殖民地去投資;送錢就不一樣了,錢再多也有送完的時候,錢送完了就無以為繼了,航行活動就只能停下來了,與航線諸國的互動也就逐漸冷卻下來了,人家來了沒好處慢慢就不來了唄。


鄭和的身份首先是明朝的官員,剩下的纔是一個航海家,鄭和出去時有政治任務的,除了航海,還有就是宣傳國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那個時候地球是圓的,還沒有深入大家的心中。

鄭和出海完成了政治人物之後,就沒有動力了,已經起到了交流的作用,還有就是長時間的出海,人也會變得非常壓抑,那個時候還沒有什麼航海心理學,完全依靠士兵的意志力。

麥哲倫哥倫布都是自己想要去,然後請求國家資助,自我動力是比較足的,還有就是沒有那麼多的政治負擔,這也許就是無重一身輕吧。還有就是資助鄭和下海的朱棣沒興趣,也沒有精神意志了。(有人說朱棣讓鄭和出海是為了尋找朱允炆,具體還需要考證)


鄭和從頭到尾都在東南亞和非洲之間混,7次下西洋沒有一次出好望角,哪來的「發現美洲」和「繞行世界」之說?再者,鄭和寶船沒有龍骨,是一種平底木船,遠洋經不起風浪,不可能穿越太平洋或者大西洋,只能沿海航行.第三,鄭和下西洋並不以殖民為目的,而是傳播明朝天威而去的,這意味著支出遠大於收穫,無法持久.相比之下,哥倫布是西方探索東方文明的急先鋒,麥哲倫是為人類證明地球是圓的這一學說而遠洋.鄭和給那些邊陲小國帶來了明朝天威和金錢財富,使他們敬畏和朝貢,影響的是明朝的外交;哥倫布開啟了美麗的新世界,而麥哲倫責開啟了偉大的大航海時代,這直接影響了整個世界,導致多年後包括阿茲提克、瑪雅等南美中美文明的毀滅,東印度公司的觸角延伸到整個世界.


一個是創造,一個是製造


鄭和下西洋更多的是宣揚大明國威的,說明白點就是去撒銀子去的,因此在行程上更多的選擇已知的海域和國家,而麥哲倫、哥倫布是對未知的探險,是開創性的探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