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複習系列講座之二

命題作文的審題與立意

認真審題,切合題意,是高考作文的關鍵,也是高考作文評分標準的第一條。在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中,切合題意為一類文,符合題意為二類文,基本符合題意為三類文,偏離題意為四類文。

認真審題,就是對作文題目和材料作細緻周密的審查、分析,對作文題面的每個字、詞、符號、圖表等仔細品讀,細心揣摩,從而正確的判斷出文題所要求的立意角度、選材範圍、中心、體裁、字數、表現手法及文章格調等。具體而言,要做到「三不」,就是不漏、不改、不誤。「不漏」即全面審題,不遺漏任何要求;「不改」即準確審題,不隨意改變試題的要求;「不誤」即正確審題,不誤解題目的要求。

切合題意,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符合命題意圖,二是文章和題目相符。

一、抓準題眼,明確重點。 通過抓住文題中能揭示意義、體現中心、點明重點或表明感情色彩的關鍵詞,來抓住文章的寫作重點。

1、從標誌性詞語中辨明體裁

題目中有「談」、「說」、「讀」、「論」、「議」、「批」、「斥」、「駁」、「反對」、「評」、「感」等字眼,或涉及的是抽象的概念、道理、問題、主張等,大多要求寫成議論文,如《談理想》《反對自由主義》《讀報有感》。

題目中有「記」、「傳」、「憶」「贊」、「頌」、「懷念」、「難忘」等字眼,或涉及到的是人、物、事、景、地點、時間或場面等,一般要求寫記敘文,如《菜園小記》《白楊禮讚》《我的老師》等。

題目上有「說明」、「注意」、「介紹」等字眼,或涉及的是事物的成因、功能、使用方法等內容的,則一般要求寫說明文,如《電視機使用說明》《石灰岩的成因》。

還有一些散文(特別是抒情散文)的題目,往往使用比喻(如《青春紅似火》)、擬人(如《春天的腳步)、象徵(如《海燕》)等修辭方法。此外,也有一些題目是跨文體的,如《時間》,既可以寫成記敘文,也可以寫成議論文;《手錶》,既可以寫成說明文,也可以寫成記敘文。

2、從語法結構中明確重點

(1)如果題目是一個字或一個詞,要搞清它的含義及所涉及的範圍。

如《說「安」》,「說」,說明要求寫成議論文,「安」的範圍很廣,可以用增補法化大為小,選一個自己有話可說的詞語作為作文內容。如安靜、安分、安寧、平安、安逸、安樂、安全、安心、安於本分、安定團結、安享晚年、心安理得、安於現狀、小富則安、國泰民安等等。

(2)如果題目由幾個詞構成,要分析它們之間的語法關係。

1)主謂關係——題眼在謂語上。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寫作重點是「打」,「魯提轄」是主角,「鎮關西」是被打的對象,「拳」是打的工具,圍繞「打」這一重點,就可以寫打的原因、打的準備、打的經過、打的情景以及打的結果。再如「我能」這個題目,除了按規定寫「我」外,重點應突出題眼「能」,在什麼情況下「能」?「能」做什麼?為什麼「能」?「能」與「不能」有什麼區別?「能」反映了什麼?怎樣做到「能」?

2)偏正關係——題眼在修飾限制成分上。如《心靈的選擇》,寫作重點不在選擇,而在於如何經過心理鬥爭,做出抉擇,「心靈」纔是重點;《雙贏的智慧》,要抓住「雙贏」做文章,給別人以幫助,自己也受益,雙方都可以得到好處。「綠色生活」題眼在「綠色」上,要抓住「綠色」,寫「天然的、無污染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3)動賓關係——題眼一般是動詞。如「找回童年」,重點是「找回」,說明「童年已去,童樂、童真、童趣已逝」,可以寫自己對童年的追憶、留戀,可以寫人以人之間對童真的渴望,還可以寫忙碌中的人們對童趣的嚮往,表達返璞歸真的願望。

4)動補關係——題眼一般在補語上。如「行走在消逝中」,關鍵詞是「消逝」,它既可以指時間的消逝,也可以只物質的消逝;可以是歷史的和現實的,也可以是已經消逝了的和即將消逝的。對於消逝,我們該如何面對?行走在消逝中,我們會有怎樣的情懷?不過,重點有時也會在動詞上。如「留給明天」,就要抓住「留」字做文章,把什麼留給明天呢?是崇高的精神、美好的傳統,是豐富的物質、充裕的資源,還是發達的科學、優良的環境?再如「今年花勝去年紅」,可以抓住「勝」字,用對比的方法,寫出生活的今勝昔,事物的新勝舊,人物的壞轉好。

(3)如果題目是一個問句,要重視疑問詞或疑問語氣所包含的意義。

如《我是如何做讀書筆記的》,就要抓住「如何」,寫自己做讀書筆記的過程和方法,介紹自己閱讀的經驗和體會,可寫成說明文,也可用夾敘夾議的形式,邊談做法,邊談體會。再如「語文可以忽視嗎?」反問的語氣,決定它最好寫成駁論文,而不應當作「談語文的重要性」的立論文來做。同樣,「歷史豈容篡改?」,「豈」告訴我們,對「篡改歷史」應持堅決反對和徹底批判的態度。

(4)如果題目是一個不完整結構(半命題作文),著力點就在省略的部分上。

如「假如給我……」,首先從「假如」來看,應是現實生活中還未實現,只是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是假設的現象;而省略的內容纔是重點。是什麼東西,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去填,如填「給我一雙慧眼」,就可寫用它來辨別真偽優劣,區分好壞敵友,以整治不法之徒,維護人民和國家的利益。

3.從關鍵字眼中把握題目的指向性

如《我更喜歡漫畫……》,要扣住「更」字做文章,兩幅漫畫不能都喜歡,也不能都不喜歡,只能「更喜歡」其中一幅,這就要用比較的方法,闡明更喜歡的理由。再如《驚人相似的一幕》,「驚人相似」,說明應有兩個類似的場景,而「一幕」又告訴我們,不能並列寫兩件事,而應立足於現實的一幕,回憶以往的一個場景,虛實結合,觸景生情。「這也是一種美麗」就要重視「也」字。

4.從修辭手法中挖掘深層含義。

如《白楊禮讚》是個帶有比喻意義的題目,茅盾沒有單純的寫自然界的白楊樹,而是著眼於歌頌具有白楊品質的北方抗日軍民。《凡人小事》用了反語,所寫的人與事雖然一定得是普通身份的人,生活中常見的事,然而要反映的一定要是「小人物」也有同偉人一樣的崇高品質,要能小中見大,而不能只寫瑣屑的小事情。

二、組詞造句,補充拓展。

就是用題目或話題的詞語來組詞、造句,以拓展範圍,打開思路的方法。可在其前面加修飾語或在後面加中心詞,也可前後都添加內容。但要注意:對於命題作文,所加內容只限於幫助審題,絕對不能改變作文題目。

1、忙——忙學習,忙工作,忙生活,忙遊戲,忙娛樂,忙交際,忙應酬。急急忙忙,不慌不忙,忙而不亂,忙裡偷閒,忙得不亦樂乎,你忙我忙人人都忙。

2、守望——守望生命,守望家園,守望精神,守望理想與希望。

3、聲音——心靈的呼喚,熟悉的聲音,美妙的聲音,難忘的聲音,溫暖的聲音。春天的聲音,悠揚的笛聲,小鳥的鳴叫聲,夜來風雨聲,生活中的笑聲,校園裡的歌聲,清脆的風鈴聲,此時無聲勝有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要學會傾聽不同的聲音。

4、難題——我遇到的難題,他遇到的難題,我們遇到的難題,中國遇到的難題,世界遇到的難題,歷史遇到的難題,科學遇到的難題,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5、肩膀——父親的肩膀是支撐家庭的山,我們的肩膀承載著責任,先輩的肩膀扛著厚重的歷史,蘇軾的肩膀是最能擔當的,鐵肩擔道義的英雄志士是民族的脊樑,做人要敢於擔當。

三、探究寓意,虛實相生。

對於一些較隱晦的題目,不僅要關注它的字面意義,更要注意由本義挖掘出引申義、比喻義、象徵義。

1、「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翅膀」可以理解為鳥兒飛翔的器官,也可以由此引申為幫助個人成長、進步的動力、希望、信心、關懷等。同時要注意「隱形」的限制,這對「翅膀」是不外露的,它一直默默地幫助自己飛翔,而且「我」一開始並不知道,是經過用心體會才感覺到的。

2、「懷想天空」—— 不但指懷念、遐想自然的天空,更應該喻指人生的天空、文學的天空、教育的天空、環保的天空、體育的天空等。

3、「提籃春光看媽媽」—— 這春光可以是滿園的春色,可以是優異的成績,可以是頑強的拼搏……「媽媽」可以使生養自己的母親,可以是培育自己的良師,也可以是我們的祖國和人民。譬如,我願在這籃子裏放上一束淡香的康乃馨和母親愛喫的巧克力,讓她感到每一天都像過母親節;我願在這籃子裏裝滿花瓣、春泥、桃花和杏花酒,讓祖國媽媽永遠青山綠水,春意盎然 ;我願用辛勤的汗水澆開成功之花,回報祖國和人民。

4、「今年花勝去年紅」—— 表面是指今年的花比去年紅得鮮艷,紅得燦爛,紅得熱烈。而實際上可以寫人,也可以寫事,寫出變化之美:人變熱情了,物質變豐富了,環境變漂亮了,家庭變富裕了、精神變高雅了,行為變文明瞭,社會變和諧了。

四、虛擬設問,思如泉湧。

1、對於獨詞型或概念性題目,可以用虛設人物,向他提問的辦法幫助審題。如「包容」,包容是什麼意思?什麼地方能包容?為什麼能包容?怎樣包容?包容或不包容會有什麼結果?

2、一般命題也可以虛擬用追問法,給標題或話題補出相關的句子成分來打開思路例如安徽高考作文題「帶著感動出發」。寫好該題,需要思考三個問題。一是誰帶著感動出發,也就是補出標題的主語,可以是你(你們),可以是我(我們),可以是他(他們)。二是帶著什麼樣的感動,或者說是為什麼感動。可聯繫實際,汶川大地震中,老師捨生救學生,我們為之感動;救援人員不怕疲勞,日夜奮戰,我們為之感動;羣眾排隊捐款、獻血,我們為之感動。具體到個人,溫總理第一時間在第一線指揮,我們感動;民警蔣小娟為災民的孩子餵奶,我們感動。讓人感動的原因很多,讓人感動的事例很多。三是帶著感動出發的結果。帶著感動出發,其結果將產生更多的感動,從而使更多的人帶著感動出發! 3、廣東高考作文題「不要輕易說『不"」。可以通過給標題補充狀語的方法來打開思路。不要輕易說「不」,不是不能說「不」,而是不要輕易說。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策略一些,不輕易放棄,也不不顧實際、不計後果的蠻幹。輕易說「不」的結果,往往使我們受到不必要的傷害。比如面對同事、同學、朋友、家人的正當請求,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不」,往往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拉大了與他們的距離,使雙方變得越來越疏遠。不要輕易說「不」,是智慧的表現,是道德的要求。明白了這些,我們的立意、選材也就有了取捨的空間,寫出與眾不同的好文章,也就成了一件容易的事。

五、辨明關係,有所側重。

關係式命題,一般由並列的幾個短語組成,要弄清各要素之間的辯證關係。寫作時,要兼顧幾個方面,不可只顧一點,不及其餘。常見的關係有:

1、並列關係,如「截肢與輸血」,寫白求恩替傷員截肢,為傷員輸血兩個各自獨立的故事。「自強與自立」

2、相反相對,如「自卑與自強」「結束與開始」「索取與貢獻」「睜眼與閉眼」 「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意見」「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

3、交叉關係。如「高分與高材」,高分可能是高材,高材也可能是高分;高分未必是高材,高材亦未必是高分,再進一步分析:我們的教育要重視培養高材。

4、辯證關係。構成題目的要素之間是對立統一的,又是互相轉化的。對任何一方都不能作簡單的肯定和否定。如:

「自由與紀律」——沒有「自由」,就無所謂「紀律」;沒有「紀律」,也就沒有「自由」。中心可為:沒有紀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紀律的約束。

「位置與價值」——找準自己的位置有利於實現自己的價值,如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找不準自己的位置,就很難實現自己的價值。

「卑微與高貴」——卑微蘊育高貴;高貴源自卑微;只有把卑微的自己納入平凡中去孜孜追求,才能創造人們心中的「高貴」。

此外,「難與易」「美與醜」 「專與雜」 「走與停」「優勢與弱勢」 「平凡與自豪」「目標與現實」 「從一步到一生」等,也可作類似的分析,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抓住它們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的關係作出辯證的闡述。

5、因果關係。兩個概念,一個是原因,一個是結果。這種關係可以是單向的,如「溝通與理解」 「獎盃與汗水」 「心態與結果」。也可以是雙向的即互為因果。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明」是「兼聽」的結果;「暗」是因為「偏聽」導致的。

6、層進關係。兩個概念存在著先後、難易的關係,後者比前者更進一層。如「創業與守成」,「創業」和「守成」都是大業,但在今天「守業」是事業的鞏固和發展,它要比「創業」意義更深遠。

7、相依關係。又可稱做兼容關係、並存關係,兩個概念彼此依存,互相作用,不可分離,不能因為強調前者就全面否定後者,也不能因為強調後者就全面否定前者,兩者應該兼容並存。如2004年全國題「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可以側重寫「相信自己」,也可側重寫「聽取別人意見」,但都必須兼及另一方面。即使別人的意見是錯誤的,也有從反面借鑒的價值,以調整和提高自我。總之,立論不能絕對,要辯證思維。再如「謙虛與表現」,可以解釋為「既要謙虛待人,又要善於表現自己」;「成人與成才」可以理解為「既要成人,又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後要成才」或「要成人,更要成才」。「知識與能力」也可做類似分析。

8、取捨關係——即要素之間為是非關係,一對一錯,對它們只能有所取捨選擇。如:「偏見與關愛」,只能理解為「要消除偏見,勇於關愛」; 「嫉妒與羨慕」,只能理解為「我們可有羨慕之意,不可有嫉妒之心」。如作其他理解,則是不科學的。

9、條件關係。如「人文素養與發展」 「勤奮與成功」

短語間的關係不同,寫作的重點自然也不同。同一個命題,進行不同的組合,能構成不同的關係,形成多方面的主題。這就需要反覆比較,明智選擇,選出最符合題意,自己又最有把握寫好的立意來寫。如「模仿與創新」可作如下立意:

⑴取捨關係。一個人要想作出一番事業,就得走出自己的路,開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不能一味地模仿。

⑵假設關係。如果學習只在模仿,那麼我們就會失去自我,失去個性,失去前途。

⑶相反關係。模仿並不高明,創新纔是正道。

⑷辯證關係。我們要避免兩種傾向:一是缺乏理性,為學模式而模式化,走進模式而走不出模式。此種可悲!二是害怕模仿的失敗,不敢模仿,隨意追求「創新」。

關係型作文,審題時除了要兼顧題目構成的各個要素外,還應該有所側重,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敏銳地捕捉重點,突出重點,切不可泛泛而談,平均用力。一般人認為「模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往往立論為「既要模仿,又要創新」,兩者並重,泛泛而論。但是如果聯繫現實,根據社會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就可提出「要模仿,更要創新」的論點,重點強調「創新」的重要性,立意就更具現實性,更深刻,行文時也能更突出「創新」。

六、虛實相生,大小相宜。

對於意義較抽象或太具體的題目,要善於化虛為實或化實為虛;太大或太小的題目,要大題小做或小題大做,力求新穎獨到。

1、熱——申奧熱,足球熱,納米熱,考研熱,減負熱,購房熱,上網熱,旅遊熱,超女熱。明星出書熱,名人官司熱,冷思《還珠格格》熱,熱浪背後話環保,熱線電話系民生,熱心公益事業,面冷心熱熱心快腸,

2、「鎖」

(1)有形的鎖——一般用於防盜、保密,但如果是鎖在高山之巔的「連心鎖」,則是永結同心、堅貞不渝的象徵,而舊中國革命志士身上的枷鎖,則只能鎖住他們的身,但永遠鎖不住他們對革命的耿耿忠心,摧不垮他們的堅強意志。

(2)無形的鎖——閉關自守的政策與制度,自我封鎖的心靈與個性,固步自封、自以為是的處世態度,杜塞言路、拒絕批評的官僚作風,過於死板、束縛學生的應試教育,包辦代替、過於溺愛的親情。思想上的枷鎖是應該徹底砸碎的。此外,道德規範、規章制度、黨紀國法,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無形的鎖。

總之,鎖有利有弊,有些東西必須鎖住,有些東西不應封鎖,有些東西永遠也鎖不住。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