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利益,準確來說是容克地主的利益決定了德國必然和俄國交惡。

點解?

從18世紀後期開始一直到一戰之前,歐洲事實上有一個悄無聲息但是又血腥殘酷的土地貴族(老貴族)被淘汰過程。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丘吉爾家族,他們家是英國20家最高貴的貴族家族,但是到了19世紀已經淪落到不得不去富裕的美國女人的程度,丘吉爾叔叔甚至為了錢娶了一個富裕的美國寡婦。

之所以說這個過程悄無聲息,是因為沒有一個轟轟烈烈的「打貴族分田地」過程,土地貴族的沒落源自科技的進步,美洲以及印度等大量農產品湧入歐洲,導致了土地貴族收入銳減,而這些土地貴族又講究體面,很少變更土地租賃合同,比如奧匈帝國的皇儲費迪南大公就發現奧匈帝國皇室莊園經營合同絕大多數竟然是50年前簽訂的。

簡單說,土地貴族以前靠售賣農作物就能掙不少錢,但是由於科技進步,廉價農產品湧入英國/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土地貴族收入越來越少,但是他們又愛面子,講究以不事生產為榮,那自然是坐喫山空,所以到了19世紀末大批土地貴族破產。

這裡的關鍵是關稅,比如在英國法國這樣資產階級佔主導地位的國家,農產品關稅就很低廉,所以這個時期這兩國大批土地貴族破產。

而普魯士能「一統」德意志,靠的就是容克地主的支持,因此在德國,容克貴族勢力龐大,俾斯麥其實就是容克地主的代表。所以為了維護容克地主的利益,雖然俾斯麥明明知道交好俄國能給德國帶來多大的好處,但是依然不能不維持對俄國廉價農產品徵收高額關稅。

作為俄國當然很不爽,因為農產品(乳酪)是為數不多俄國能出口到歐洲換匯的東西,作為報復,俄國頒布了一條法令,禁止外國人在俄國擁有土地(在俄國擁有土地的絕大多數是德國貴族),這讓大批德國貴族損失慘重,這也進一步導致德俄關係惡化。

不是沒有有識之士看到德俄交惡的壞處,但是俄國不可能放棄向德國輸出農產品,因為俄國經濟惡化到了威脅沙皇統治的程度,農產品出口是俄國最粗的輸血管之一;而德國也不可能坐看容克地主大批破產,因為容克貴族是普魯士能「一統」德意志的基礎,如果容克貴族反水,才成立沒多久的德國會立刻分裂(事實上南德意志四邦一直到一戰時都在謀求某種獨立),這是德皇不能容忍的。

曾經俾斯麥的繼任者曾準備取消對俄農產品高額關稅,但是這導致容克地主們的強烈反彈,甚至到了要密謀要搞掉威廉的程度,俾斯麥在這個過程中堅定地站在了容克貴族一邊,大肆指責德國政府取消關稅的決定。

當然,德俄交惡原因很多,但是經濟問題是最核心最基本,也是最無法調和的矛盾。


以下回答基於基本事實和邏輯,純屬個人原創,無腦噴子請繞行

至於女沙皇之後帝俄與德意志的關係,是不是特別好?這個真的很難說清,但是基於血緣的認知,我們姑且假設這兩個地方關係很好吧,OK,就像一對寶貝兒子,原本是一個媽生的,再加上親爹吧,OK,都是親爹親媽生的。可是一代代人傳下去,也沒法保證就一定會很好,中國古代的周朝,諸侯國原本也是血緣關係呀,後期不是也發生了大規模的爭霸和滅國戰役嗎,所以真的很難用血緣來衡量國與國的關係。國與國之間發生戰爭衝突,都是由各種各樣的博弈關係造成的,本身就充滿了偶然因素,這些因素也會觸發一些特定國家內部的特定行為邏輯,這就帶有不確定性了,很難以偏概全,認為某某兩個國家就一定關係好,某某兩個國家就一定關係不好。

我個人是很反感「國家利益」決定國家之間關係這種萬能論調的,為啥呢?因為這是一句沒用的廢話,之所以是沒用的廢話,就是因為單純一句「國家利益」好像就包括了所有內在的複雜邏輯和外部的觸發因素,排斥了所有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也排斥了所有的關鍵變數,雖然從表面看還是對的,但是深入探討下去,就沒有辦法了。這就好比兩個人打架了,必然是有原因的對吧?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呀,可是會不會有人說這兩個人打架是出於「個人利益」?我相信不會有這麼腦殘的答案吧?也許兩個人只是互相看不順眼或者某個人喝醉了酒把這個人誤以為是欠債不還的張三呢,這也是有可能的呀。

我們往深入裏挖掘一下德意志帝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的所作所為吧,他的第一個牛逼貢獻就是為了個人集權,把帝國的支柱俾斯麥老同志給排除到權力中心之外,嗯,這種故事情節在我們中國古代是絕對不陌生的,最近很火的《虎嘯龍吟》,就有曹睿想著法子滅掉輔政大臣的故事。但是對於德意志帝國,這個故事並不一樣,這就在於德意志帝國不是一個大清那樣的帝國,皇權並沒有像中國古代王朝那樣不可一世。

德意志皇帝這個稱號,只是德意志帝國聯邦主席的代名詞,而德國皇帝真正的身份其實只是帝國的聯邦主席,此時皇帝搞個集權,要獲得多數人同意該怎麼辦?這個故事在中國古代自然就會想盡法子把輔政大臣黑一波,自己合法的登臺演出了。可是對於德國這個二元制君主立憲整體來說,德國皇帝就必須要證明勞資比前輩們牛逼,這就像一個年輕氣盛的富二代繼承了老爹的公司,為了體現自己價值,就一定要拚命地做點牛逼的事,證明給眾人看勞資是真的牛逼,你們在做的各位,嗯,老了,老了,不頂用了,該退出了!

所以威廉二世第二個牛逼的貢獻,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牛逼,擴軍備戰,要和大英帝國掰掰腕子,可是大英帝國這個攪屎棍也不是白叫的,自己也不是傻呀,就挑動法國和俄國也入夥與德國掰腕子,雖然帝俄在斯托雷平改革後還是牛逼了一段時間的,此時也是賊心不死,那個制霸歐洲的美夢一直沒滅,那咋辦?那就入夥唄。

這就好比兩個黑幫,都想掰掰腕子,都喊著掰掰腕子,都準備著掰掰腕子,這就很尷尬了,原本一家人還要一起桌上喫飯的,但是私下裡都是想盡一切辦法說別人壞話,給人造謠,自己還要練武功打人家,這就算是一家人也不會長久了吧。

嗯,這個逼,裝著裝著,就炸了!

最後的結果,就是黑幫大火併,再然後呢?就沒然後了.....

大英帝國的實力大損,攪屎棍從此做不成了.........

法蘭西共和國從此也慫了,再也打不起仗了........

德意志帝國崩盤了.....

帝俄發生革命了,沙皇也被滅了...........


那是因為兩家皇室是一家人,葉卡捷琳娜本來名字叫做索非亞·弗雷德里卡·奧古斯塔·馮·安哈爾特-採爾布斯特-多恩堡,看見其中的"馮"了嗎?那是德國貴族的象徵。葉卡捷琳娜本來就是德國皇室的公主,後來嫁給了俄國沙皇,成為了皇后,後來成為了一代女皇和雄主。

但皇室親不代表兩個國家就一定和平,德國和毛子都奉行陸地擴張政策,俄羅斯是雙頭鷹,而德國人則是西進,雙方打架就不可避免了。


因為德國統一了,德國統一以前他們可以聯合對付法國,可是德國統一後,德國就成了俄法兩國的共同敵人,其實就是地緣政治變了!


日俄戰爭中只有法國給俄國提供貸款,英美支援日本,德國兩不相助,戰後德國決策有問題,沒乘機拉攏俄國,加上俄國與奧匈在巴爾幹的矛盾,德國鐵定支持奧匈,英國需要盟友在大陸上牽制德國,俄皇要向法國還人情,種種原因將俄國與德國推向對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