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一些定量的分析


基本的預防措施我就不說了,前面的答案說的都很詳盡,但是其實就個人而言沒有多大的用處,該感冒的還是要感冒的,良好衛生的生活習慣不是一兩天就能養成的,另外你被別人傳染什麼的也不是你的錯啊。我想說的是由於國家還是花了很大力氣進行流感監測,對於季節性流感還是有疫苗的,我們單位每年提供一次免費接種流感疫苗的機會。

這個疫苗是帶有預測性的,針對的是當季可能流行流感病毒亞型。普通的人有需要接種的,應該是需要收費的,具體情況可以諮詢下疾控中心或者醫院什麼的,疫苗接種這方面我確實也是不大瞭解。

其實吧,偶爾感冒一下不是什麼壞事(反正單位發的接種單我就從來沒接種過),但是一些身體素質較差的,一到流行季節就感冒的人,還是需要早早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必要的時候進行疫苗接種吧。

謝邀。

我將從流行性感冒的定義、流行特徵、流行過程、預防策略來回答您的問題。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RNA病毒)引起的;經空氣飛沫直接傳播為主,也可經被病毒污染物間接傳播;潛伏期較短,全年均可發病,但暴發或流行具有季節性。臨牀上主要表現為發病較急,有畏寒發熱、乏力、頭痛、全身痠痛、咽部幹痛並可伴有一定程度的呼吸道和肺部表現得一種常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流行特徵(三間分佈)

1.時間分佈

季節性:溫帶和寒帶地區流行通常發生在冬春季,而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則更多在夏季流行。週期性:一般3~4年一次小流行,10~15年一次大流行。但1977年後這種週期行並不明顯。長期變異:主要表現在抗原的轉變,其結果往往導致世界性大流行。

2.人羣分佈

性別分佈無差異;年齡組,以6~15歲為最高,一般流行時,年齡越大,發病率越低。職業來看,服務行業、學生和工人的發病率較高。

3.地區分佈

一般先城市後農村,先平原後山區,沿交通線路發展。

流行過程

1.傳染源

病人是主要傳染源,潛伏末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初期傳染性最強,傳染期為5~7天。學齡兒童是流感發病率最高的人羣。常認為,感染流感病毒的學齡兒童是使流感範圍擴大的主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

主要經空氣飛沫傳播。3.人羣易感性人羣普遍易感。新生兒易感性高。

預防策略

如樓上所言,從流行病學角度,預防流感是從流行過程的三方面出發,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羣。但這是從疾控工作人員的角度總結的策略。

對個體來說,預防冬季流感,就需要做到注意保暖,流感期間做好防護措施(戴口罩、勤洗手),最好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還可以進行流感疫苗的接種。

最後,作為一名學流行病的公衛小碩,還沒有入道隆冬,已成功感冒。

謝謝!
感謝芝朋友邀。睡前手機敲字,篇幅所限見諒。試著從以下幾點,不知能否說清。 1.流感一般冬春季高發。由於病毒H、N抗原的易變性,人羣既往獲得的免疫力往往無效,因而易感性較強。 2.人是人類流感的最重要傳染源,冬季又是高發季節且室內缺乏新鮮空氣,而公共場所及其設施易被流感病毒污染,故應盡量減少公共場所逗留時間, 減少與患者及可能患者的接觸。3.注意切斷其傳播途徑。一方面,通過健康教育使人羣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另一方面,採取易於操作的有效措施減少傳播可能,如曬被子、 通風換氣等。而所謂的用醋空氣消毒之類往往效率極低。4.如果事先知道或預測到其流行型,有針對性進行預防接種,防控必定事半功倍。即非,人工被動免疫、強健體魄等,也有一定的作用。5.由於抗原的不穩定性,流感的防控幾乎無法用理論流行病學的方建立數學模型,因而無法定量分析。由於手裡無任何資料可以參考,答題或不全或片面,歡迎斧正。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打噴嚏或咳嗽時掩住口鼻,避免飛沫感染他人,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後(如打噴嚏後)應立即洗手。

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尤其在飯前、便後要洗手。

大人外出回家或抱孩子前都要先洗手,減少孩子感染病菌的幾率。

洗手的正確流程:

? 盡量少帶寶寶去人多聚集的地方 ?

感冒流行期不要帶孩子外出、串門,尤其是別去人多的公共場所。在感染感冒病毒的前2天到患病後的3天內,病毒傳播傳染性最強。

家裡有人患感冒時,最好戴口罩。避免或減少與孩子直接接觸。

注意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 接種疫苗,減少感染流感的機會 ?

接種疫苗要及時。這是最有效的預防手段。

接種疫苗後2—4周後即開始起保護作用。6—8個月後保護力度逐漸下降,所以疫苗要每年接種才能獲得有效保護.通常,6個月以上的寶寶就可以開始接種流感疫苗。

(網路圖)


我既不是流行病學也不是免疫學,病理學。我跟醫學不沾邊,誰邀請的啊。我的預防經驗是把鍋燒熱了,把醋倒裡面滿屋跑,加多喝點熱水......而且您得看是流感嗜血桿菌引起的還是感冒病毒引起的,如果是這倆引起的,喝多少熱水都沒用。桿菌不喫藥就是等死,病毒喫藥也沒用,一般也死不了。不過嗜血桿菌裏我還是喜歡杜克雷啊


謝邀~~從流行病學角度的話,無非是切斷傳染源控制傳播途徑保護易感者,是不是跟沒說一樣?但對於這樣的流行病學問題,必須做到三管齊下才能見效。過於空泛和理論的東西我就不扯了,我還是說點對於個體的建議吧——

1.切斷傳染源:得了流感就請假呆在家裡吧,好好養病,不要作為一個傳染源去感染別人了;實在要去工作請戴好口罩,切記!對了,還有戴口罩的時候請把鼻子捂住,看到太多戴口罩的人把鼻腔露在外面,這跟沒帶有什麼區別。

2.控制傳播途徑:去人羣密集的地方戴口罩,這應該是所有人都會給的建議,但不知有多少人會依從?所以,我只能說如果你不願意戴口罩的話,那麼在人羣密集的地方請盡量放緩呼吸的節奏,避免張口呼吸(鼻腔有非特異性免疫作用)和與他人的直接接觸(不是說流感會通過直接接觸傳播!而是因為患者的手上或者其他地方可能攜帶有呼出來的病菌);還有勤洗手、多開窗,不要覺得冬天冷就門窗緊閉了,如果你實在不願意開窗,那麼經常去空氣流通的地方走走,不要一整天都呆在這樣封閉的環境裏。

3.保護易感者:如果很不幸你已經是流感的易感者了,那麼我建議你平常應該多鍛煉,沒時間?好吧~~多喫水果、蔬菜,注意營養均衡,尤其是流感高發季節不要熬夜,作息一定要規律;最後,不要忘了最有效的方式是注射流感疫苗!

大概就這些吧,可能不太嚴謹和專業!僅供參考。
流行病學角度對傳染性疾病的控制就是: 1.控制傳染源 2.切斷傳播途徑 3.保護易感人羣所以,帶口罩是有效的預防措施,感冒病人可以減少病毒的飛沫到空氣中,正常人能防止吸入病毒。另外,病毒大多數是附著在灰塵顆粒上,懸浮在空氣中,做好家庭衛生,擦地去灰塵也可以減少傳染幾率。

打預防針用有用,保護易感人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