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湖漫嗟吁。他時若酬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說來也巧,這首酒興之作,恰被江州城中賦閑的通判黃文炳所看見。此人雖讀詩書,卻是阿諛奉承,刁鑽精明的小人。

聞知蔡知府乃當朝蔡太師之子。常使巴結浸潤,以圖高就。更巧的是「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正應在宋江的身上,又作下反詩,實乃天數。

告知蔡知府,應立即捉拿,唯恐有失。同時也為自己搶一份功勞,撈一把政治稻草。這樣一來宋江的災難就在劫難逃了。

此消息被戴宗得知,本相以失心風,尿屎穢污,矇混過關。怎耐黃文炳識其有詐,將宋江投進監牢。這才引出梁山劫獲蔡知府書信。 吳用與聖人書生蕭讓,金大堅偽造蔡京書信圖章之事。也可能是智者千慮,也有一失。也或許吳用自知宋江不遇死地,也不會投奔梁山,故意留下破綻。

其中蹊蹺的是戴宗前腳一走吳用便叫苦不迭,自知有失。後果被黃文炳看出端倪。才有了江州劫法場,白龍廟英雄小聚義。

由此可見,吳用用心之深遠,非凡人之可比擬。他是為了絕了宋江不上梁山的後路。故意用錯信中印記,我想也更有可能!


謝謝邀請!

吳用為何數次在關鍵時刻犯下常識性錯誤?

做為學究出身的吳用,

不可能連書信格式禮儀都不熟悉。

按理說,

越熟悉的技能,

是越不容易出錯的。

吳用卻反倒在關乎宋江性命攸關之時在一封書信中犯了致命的常識性錯誤呢?

只有一個符合邏輯的原因,

這是故意為之。

其險惡用心是以此絕了宋江不願上梁山的念頭。

這種手法,

與當初派人假扮李應劫道、

假扮徐寧劫道、

在盧俊義家中題反詩……等套路如出一轍。

還有當初故意設計了一個漏洞百出的「智取生辰綱」套路一樣:

讓白勝擔酒招搖過市,

而不是利用夜晚。

讓這七人住進熟人的客棧等等,

留下明顯的線索致使官府一查就准。

這些不合常識的漏洞,

不可能發生在以謀略見長,

使「江湖上多傳加亮先生大名(公孫勝語)」的吳用身上。

只有一種解釋:故意為之!

因為當初誆晁蓋也好,

後來陷宋江於黃文炳也罷。

吳用需要的是更多有凝聚力的人上梁山以鞏固梁山的安全,

使他自己的安身之地更加強大才能更加地安全。

完全是出於犧牲他們以成全自已為目的的行為。

順帶一提:

吳用的人品固然是很污的,

但卻是個很有政治預見的人。

在宋江一夥受遣抗遼之時,

就預見到了朝廷將來不會放過梁山眾人的結果,

所以勸宋江降遼以圖自保。

這雖是題外話,

但足見吳用其人完全是個只顧一己之私的腹黑之人。


謝謝邀請。

黃文炳這個人在(水滸傳)里是作為反派奸人角色被作者描寫的,此人思維縝密,精明奸滑。他先是在潯陽樓上看到宋江的反詩,立即抄錄下來並上報知府蔡九將宋江捉拿下獄。宋江下獄後為自保在戴宗點拔下裝瘋賣傻,妄圖矇混過關。但蔡九和黃文炳不相信,於是蔡九寫了一封信給京城當太師的蔡京,希望能把宋江當反賊處理來建功立業。這個送信的任務就交給了神行太保戴宗,為了不泄露機密,蔡九謊稱是慶賀父親生辰的書信。

沒有想到戴宗與宋江相交甚厚,一心想救他,在路上被朱貴截獲書信,拆開後才知道是對宋江不利的內容。朱貴和戴宗就去找吳用商議,吳用就用計偽造了蔡京的回信,他讓聖手書生蕭讓模仿蔡京的筆跡,讓善於刻印的金大堅仿製了印章。寫了一封假回信,信中讓蔡九不可私自處置宋江,要把宋江押赴東京,到時梁山好漢可以在途中救下宋江。

按道理說,吳用此計甚妙,加之蕭讓是個書法好手,他善於模仿當時的蘇黃米蔡四家字體,臨寫蔡京的書法更是得心應手,以假亂真。事實上,蔡九接到戴宗帶回的老爹回信並沒有起疑,但那個印章的破綻還是被奸滑精明的黃文炳一眼瞧出。原書中這樣描述:「相公休怪小生多言。這封書被人瞞過了相公!方今天下盛行蘇黃米蔡,四家字體,誰不習得些?只是這個圖書是令尊恩相做翰林學士使出來,法帖文字上,多有人曾見。更兼亦是父寄書與子,須不當用諱字圖書、、、。翻譯成現代話的意思就是說,蔡京的書法很有名氣,模仿習作的人很多,但老子給兒子回信哪有自用謙稱的,把當年翰林蔡京的印章用上了,豈不是有違常理。黃文炳雖然心術不正,但觀察力和推理能力還是一流的,他沒有被以假亂真的書法迷惑,而是通過常識推理印章識破了吳用的造假。想來吳用百密一疏犯了一個常識性的低級錯誤,這個錯誤的代價就是戴宗也被打入牢獄,只等過幾日和宋江一起砍頭,形勢危急,梁山好漢別無它計,只好大鬧江州法場,救出宋戴二人。

吳用偽造的蔡京家沒有被蔡九識破是因為蔡九是局中人,被蕭讓模仿的老爸手跡所迷惑,出於自信而盲目;反而被黃文炳識破,是因為黃文炳是局外人,清醒地看到印章實屬多此一舉,狗尾續貂,違反常理,書信表面上無暇可擊,但違反常理的常識性錯誤卻是難逃一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