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榮:「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可惜39歲便撒手人寰,凌雲壯志化作無奈嘆息,宏圖偉業都為他人做嫁衣!

柴榮未能實現為君30年掃平天下的願望,但以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來看,完全可以掃平天下、開創盛世,成為一代明君盛主,可惜卻英年早逝、功敗垂成。

我們先一起回顧下短短5年半時間,柴榮文治武功取得的成就:

政治:清吏治,選人才,施行德政、欽定律法

經濟:均定田賦,降低稅收,勸課農桑,疏浚河道,這一系列措施,使得後周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文化: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延聘文學之士,實行考試製度等。

武功: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

短短5年半時間,政治軍事均有刷新,社會經濟亦有顯著變進步。不虧為五代第一名君

柴榮太累了,六年征戰勞苦,很少休息,操勞過度,一病不起,遂成千古遺恨,如老天在假他一些時間,也許中國歷史就會有一個與漢唐並肩的盛世,而不是處處被異族蹂躪的宋王朝。

柴榮死了,在他的人生即將到達頂峰的時候,命運給他以及中國歷史開了一個苦澀的玩笑,這個不應該出現的玩笑直接葬送掉了一個幾乎可以媲美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偉大時代,直接改寫了中國近一千年的歷史。半年後,他的心腹愛將趙匡胤就發動政變,奪取了後周天下,建立了宋王朝。

從此,漢民族崇文廢武,血性越來越少,漢唐以來奔放大氣的民族性格不在出現了,取而代之的是內斂保守,當一個民族失去了對外開拓的血性和霸氣,在歷史的泥淖中不斷的沉淪,等待著這個民族的只能是毀滅,近千年來,漢民族的數次亡天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了,可以說,柴榮病死,趙匡胤奪位,是中國歷史至公元後以來第二次千年中最大的不幸。

有些觀點指責中國古代的民族主義,但如果沒有偉大的民族主義者,誰來保護我們的文明,誰來保護我們的發展成果,指望敵人發善心嗎?這不是痴人說夢嗎?可能性為零。其他三個古文明是怎樣滅亡的嗎?

人,只有自強才能自立,國家要生存發展,只能依靠自己,在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中,永遠不要相信道德對一個利益集團的約束,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鐵血自強,用刺刀而非道德來爭取自己所需要的利益,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你哪怕是想跟人家談判,你想跟人家去用道德,用法理來爭,你首先得有粗的胳膊,你得能掰過別人,你沒這些東西,什麼都白搭,想跟人家談,人家不跟你談,你沒有實力跟人家談。

所以從漢民族自己發展的利益來講,影響千年歷史發展的關鍵時代和人物,不是宋朝和趙匡胤,而是後周和柴榮,柴榮的死,後周的滅亡,對近千年歷史是最具影響力的,柴榮如果不死,趙匡胤奪位的可能性是零,後周就不會亡,一個有著漢唐雄風的大一統王朝就後建立,所謂的遼,金,蒙古就會遭受跟他們之前的游牧民族匈奴、突厥等一樣的命運。

無法理解命運之神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哪怕在多給柴榮五年時間,他也有足夠的能力來改變歷史,柴榮在他短短五年半的鐵血生涯裡面,幾乎戰勝了所有的敵人,卻唯獨戰勝不了命運,這大概就是天意了,於是,英雄死了,漢民族也錯過了又一次復興的機會。

周世宗柴榮年輕時向精通術數的左諫議大夫王朴發問:「朕當得幾年?」。王朴回答:「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柴榮聽後滿心高興回答道:「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這是何等的豪邁大氣,這是個有擔當的偉大男人對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可惜,歷史並沒有給柴榮三十年的時間,他在位緊緊五年半,太短了,真的太短了,屬於英雄的鐵血時代結束了。這是一個誰都沒想到的結局,也許,這就是天意吧!


為什麼後周世宗柴榮被大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呢?這得從他處的時代說起,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期間各個政權相互攻擊,陰謀、背叛、殘暴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寬厚、仁慈、心懷百姓註定不能在那個時代生存。

陰謀、背叛和殘暴之類的我們就不說了,那個時代的君主沒有這些特點就生存不下去,柴榮之所以被大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是因為他對待外敵的態度上,是因為他對待契丹的強硬上。

和他相比其他君主都是軟蛋、草包。比如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他為了稱帝居然認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並割讓了幽雲十六州,自己甘願做個兒皇帝。要知道在他之前的中原皇帝沒有一個做出這麼損失中原氣節的事,即使中國最黑暗的南北朝時期身為中原的氣節也沒丟,骨氣也是一直存在的。

逼急了可是出了冉閔這樣的一個大殺星。但是石敬瑭竟然這麼做了,沒有在國家危亡的時候做了,只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就這麼做了。

雖然他的侄子石重貴即位以後想要擺脫契丹,但是在契丹第三次的南下之下也是戰敗了,最後被迫投降,全家都被俘虜到了契丹。

大家不要以為只有石敬瑭一個人這麼做,他後面的開國皇帝劉知遠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契丹軍進攻東京汴梁時,劉知遠既不出兵救援,也不抗擊契丹,而是冷眼旁觀,契丹滅亡後晉後,他立馬派人奉契丹為主,耶律德光稱其為兒,並賜木柺,就像中原皇帝賜大臣的幾丈,中原人民紛紛反抗契丹時,並勸劉知遠也這麼做,但劉知遠不理,等到契丹無法在中原立足北撤的時候,他立馬在太原稱帝,並趁機攻入洛陽建立了後漢。

柴榮呢?柴榮在剛即位不久就領軍抵抗北漢和契丹的進攻,在高平之戰中親臨戰場,在己方不利右翼崩潰的情況下逆轉戰局,擊敗北漢,隨後一路攻到太原。

從955年到958年三次親征南唐,迫使南唐放棄皇帝稱號,幾乎把長江以北的所有地區都割讓給了北周,使用偏師伐蜀,輕鬆獲得秦、鳳、階、成四州。

959年柴榮再次北上攻遼,軍隊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幾乎攻到幽州,就在柴榮準備進攻幽州的時候,忽然身染重病,只得立馬班師回朝,不久病逝。

所以柴榮給眾人無限的遐想,如果不是重病,那麼很可能就是新的一番局面了。

這還只是五代十國時期,即使五代十國以後,幾乎也沒有幾個漢人皇帝能比的上他。比如篡了他江山的宋朝,那就是一個送朝,除了送歲幣、見了遼人就腿軟也沒什麼了,整個遼國史,除了柴榮就沒有哪個中原皇帝可以拿出手的。

可以這麼認為,從契丹崛起以後,整個中原王朝除了柴榮和朱元璋、朱棣父子倆外,幾乎沒有哪個皇帝還有中原人的骨氣。

歡迎大家評論、點贊,不同的視角,會有不同的想法,歡迎大家糾正????。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五代十國時期是中華文明史上的大分裂時期。所謂五代就是當時中原地區自唐滅以後先後出現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是指同一時期五代之外的各個割據勢力,比如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等統稱為十國(除北漢外其餘都在南方地區)。

政權交替頻繁,連年戰火不斷絲毫不亞於五胡亂華。那麼多的繼任者就沒有值得一提的嗎?有,柴榮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郭威(趙匡胤的師傅)第一次「黃袍加身」篡漢立周,對經濟軍事進行改革。死後無子,養子柴榮繼位,繼續改革並加強集權。不但在發展農業經濟上,更在軍事文化上深有體現。前後戰敗北漢,封鎖後蜀,臣服南唐,飲馬長江,逐步掃清中原隱患。

更與其他四代帝王不同的是柴榮有「統一天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偉大構想。在臣服南唐穩定內患後,柴榮把眼光放到契丹這個外患上。北伐開始,後周軍隊佔領了莫、瀛、易三州及益津、瓦橋、淤口三關之地。正當周世宗柴榮準備向幽州進軍時,由於身染重病不得不停下腳步,班師回朝,不久病故。本來有能力成為「秦皇漢武,唐宗(周)祖」式的人物,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

有時候小劉解讀歷史,覺得如果再給柴榮十年時間,歷史是不是會改寫?會不會沒有趙宋王朝什麼事了?可惜歷史沒有那麼多的如果。


可以從周世宗的為政舉措來看:

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即五代時期後周皇帝(954年-959年在位),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郭威的養子。廣順元年(951年),治理澶州,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顯德元年(954年),繼位為帝。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4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在商議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廟號世宗,謚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慶陵。

他從早年經商到投筆從戎,後登上帝位,前期整頓軍紀,後三征南唐,經過一時期後開始北代遼朝。

政治上在位短短的5年間,柴榮清吏治,選人才,修訂刑律和曆法,做出了許許多多超越前人、啟迪後世的非凡之舉。

軍事中整頓禁軍,柴榮凡事率先垂範,甚至事必躬親。他先後五次親自領兵出征,每次都親力親為,戰鬥在第一線。有一次,柴榮率軍打算從水路進攻南唐,但有段河道無法疏通,將領稟告說河道一旦被掘通,河水必然倒灌,所以無法安全施工。柴榮親便自前去察看,幾天後傳下手諭,竟然有詳細的施工方法。工匠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大軍得以出征。

經濟上在位時,柴榮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利於休養生息。均定田賦,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

以上來看柴榮確實是一代明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