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夫差算明君,後期算昏君。但一直是個大英雄,和歷史上的項羽神似。

像很多帝王一樣,最初的夫差也是一位勵精圖治、有所做為的明君。

公元前496年,吳國攻打越國,在浙江嘉慶大敗,夫差老爹陣亡。夫差的老爹闔閭臨死前囑咐夫差一定要報仇。夫差為勉勵自己不忘父仇便派人立在庭中,在夫差出入的時候,立於庭中之人就會對夫差大喊:「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夫差就會答道:「唯,不敢忘。」經過三年的大力發展經濟與整飭軍隊,果然於公元前 494 年,為父報仇的吳王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境內太湖一帶)打敗越王勾踐,揮師攻佔了越國,一雪前恥。

之後夫差積極圖謀北上爭霸,他開鑿"邗溝"這一中國最早的人工運河,連結了長江和淮河水域,並屢次出兵攻略齊國和魯國疆土。

艾陵之戰,夫差破除陳規,部署兵力錯落有秩,分己軍為誘敵,接戰,機動,相持時果斷投入主力,圍殲了十萬齊軍,俘其主帥。這是中國軍事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殲滅戰,同時也可能是第一次有記錄使用戰場預備隊。此戰之後,魯、衛並淮泗諸侯盡皆臣服於吳。夫差乘勝欲與晉國爭霸,此時因長年徵戰,國力消耗,後方空虛,越國趁虛攻破吳都,殺死吳國太子。夫差聞訊,封鎖消息,在黃池大會壓服晉國,正式成為天下霸主,而後千里回援,以百戰兵威,迫退越軍,然國力已然大損。

是不是很勵志,堪稱英雄豪傑了吧。

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夫差和勾踐像極了楚漢爭霸時期的項羽和劉邦。夫差和楚霸王項羽一樣有剛愎自用、驕橫跋扈的致命缺點。

《左傳》和《國語》記載了夫差為什麼沒有殺死勾踐,反而放他回國的原因:在被夫差擊敗後,勾踐迅速派人到夫差那裡講和,提出願意向吳王夫差稱臣,並奉獻金玉、子女給吳國,作為求和條件。但據近年來出土的先秦文獻《越公其事》記載,真正使得夫差沒有一鼓作氣徹底消滅越國的原因,還是因為吳國當時自身實力的不足,不足以完全吞併一個國家。但不論什麼版本的史書記載,結局是一樣,就是夫差最終放了勾踐。夫差當年放過勾踐,是因為他有志於做整個天下的霸主,而不僅僅滿足於統一江東那一畝三分地,做個土霸王。所以纔要寬恕此前的仇人,讓其他國家君主瞭解他的寬大心胸。但卻為自己日後被臥薪嘗膽的勾踐擊敗埋下了禍根。

吳王夫差囿於霸主之名總想一爭長短,就導致欲速不達。使得楚越聯手和吳國形成死仇,與此同時還要繼續挑釁中原諸國,苦爭霸主之名,導致積重難返、四面楚歌。果然後來,夫差貿然地率全部精銳北上,以至於國內空虛,被越國趁虛而入攻打進來,成了吳國走向滅亡的轉折點。等到越國二次進攻吳國,夫差無力反擊,最終自殺。死前,自覺沒有面目見伍子胥於地下,還用白布矇住雙眼。

曹操對夫差的評價:"恃武者滅,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聖賢之於兵也,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


夫差即是明君也是昏君。總結一下,就是中庸吧。

明君

臥薪嘗膽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但是發生的理由是因為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

吳國被打敗了,國力大不如以前。但是,夫差只用短短兩年的時間,就把越國打得大敗。可以說夫差還是很有能力的,治國也很有一套,是一個治世能君。

昏君

子貢:「吳王為人猛暴,羣臣不堪;國家敝以數戰,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內變;子胥以諫死,太宰嚭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

從子貢對他的評價就可以看出來,夫差為人狂暴,弒戰。嚴格來說,這只是性格上的缺陷,不能因此就說夫差是個昏君。但是,連年徵戰,不管百姓的死活,導致國庫空虛,民生凋零,最終國破家亡,成為吳國最後一代君王,說是昏君也不為過。


夫差是昏君,夫差個人原因致使泱泱吳國滅亡。闔閭聽從伍子胥建議使得吳國大治,伍子胥又向闔閭推薦孫武。在孫武和伍子胥的幫助下闔閭攻破楚國國都,從此吳國名震天下,有了稱霸天下的實力。後來蘇武建議伍子胥歸隱,可伍子胥不聽孫武建議,留下繼續輔佐吳國。

夫差一開始很痛恨越國,闔閭遺言就是滅掉越國,夫差也遵循了這一點。夫差帥軍攻打越國,勾踐打敗。這乍一看夫差不算昏君,可打敗越軍完全是伍子胥的功勞。那是伍子胥威望還很高,夫差也需要伍子胥出謀劃策。可夫差身邊有個奸臣伯嚭(pi三聲)。伯嚭收受范蠡和勾踐的好處,攛掇夫差饒過勾踐。儘管伍子胥喊破了嗓子,夫差也不聽。勾踐和范蠡對夫差畢恭畢敬,取得了夫差的信任。尤其是後來夫差病了,勾踐聽從范蠡的建議為夫差嘗屎來查看夫差病情,這一下夫差徹底被打動了。伍子胥早就看出勾踐表面上服從,實則暗中積蓄力量,於是向夫差說勾踐以後一定找你報仇。夫差覺得自己病了,伍子胥沒來看,可勾踐卻為自己嘗屎,於是越來越不相信伍子胥了。而且伯嚭還老是在夫差面前說伍子胥壞話。

後來夫差居然把勾踐送回國去了,有一次勾踐想夫差要糧,夫差給了。伍子胥的建議也沒管用,後來范蠡叫勾踐把糧食煮熟還給夫差。不多久勾踐還把好的木材送給夫差,夫差用來建臺享樂,勾踐送西施,夫差就沉迷其中。夫差對伍子胥的規勸徹底惱怒了,送給了伍子胥一把劍。伍子胥臨死前說把自己眼珠掛在城門前,要看著吳國滅亡。後來勾踐在范蠡和文種的幫助下滅亡了吳國,取代吳國稱霸。

由此可見夫差忠奸不明、善惡不分、用奸臣、殺賢臣、不思朝政、貪圖享樂。這些完全是昏君的做派,吳國的大好江山斷送在夫差手裡。夫差徹徹底底的昏君一個。


首先從現代人的流行語「價值觀」來說就有較大的分歧,有說成王敗寇,又有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個人認為要想評價吳王夫差是明君與否,關鍵在於立場和角度!其實世間萬物都有其兩面性,複雜性。

如若從對於整個吳國當時的興衰來說的話,那麼,吳王夫差在其繼位成王的前半段能夠勵精圖治,任用忠臣良將,使得吳國民富國強,東徵西討,滅掉越國成為整個春秋時期的東方霸主!當然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一代明君聖主!一代英雄豪傑!

無奈的是,英雄遇上流氓,秀才遇上了兵!吳王夫差碰上了個,越王勾踐,只嘆生不逢時,命中註定啊!

越王勾踐此人,蠅營狗苟,善於鑽營,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送美女西施迷惑夫差,送重金收賣吳國重臣,離間夫差於伍子胥的君臣關係,最終導致伍子胥被賜死,吳國也失去了一個能徵善戰的大將軍!

而此時越國經過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已經是兵強馬壯,又趁著吳國沒有了伍子胥的屏障,僅僅用了三千兵馬就攻下了吳國,夫差自殺,勾踐也成了一時的霸主。

英雄於流氓,秀才遇到兵,農夫與蛇!夫差於勾踐,項羽和劉邦!成功的都是後者,但是在我們老百姓的心裡,往往比較喜歡前者!


吳王夫差是否是明君,疑點較多,為什麼這麼說?

吳越爭霸時期,越國用小偷小摸的行為陰了夫差的父親,傷指而死(雖然很奇葩),死前不服氣,特意叮囑夫差接手吳國為父報仇。夫差繼位後,為雪父仇,勵精圖治。訓練精銳,安撫治下,也是很爭氣的將吳國發展起來,氣勢直逼越國!不久後兩軍交戰,果然戰勝!

這時就出現了一個轉折點,給夫差的失敗買下了種子!勾踐戰敗後,獻上大量土地,金銀和美女,以求得夫差接受他的投降,夫差同意了。勝戰過後,大仇得報,夫差意氣風發,只知沉迷享受,並對勾踐放鬆警惕。要知道養虎為患,勾踐也不是什麼好鳥!之後臥薪嘗膽,戰勝吳國,夫差被迫自殺。

這是廣為流傳的版本,典型的順風浪,逆風投!本來沒什麼問題,電視劇也這麼拍。但是清華收錄的一冊越公其事卻將夫差洗白!

夫差於夫椒戰勝越國後,勾踐馬上派出來使和夫差交談,並透露出越國雖然戰敗,可還有一戰之力。原來越國藏著掖著,偷偷攢了8000名精銳死士(難怪這麼莽,不聽勸),只要夫差敢繼續打,立馬派出來打個你死我活。夫差聽後犯了難,之前一戰雖然打贏了,可剩下的部隊還不足以消滅越國。最後還是退了回去,臥薪嘗膽也就沒有發生。雖然最後還是被越國反撲,但是夫差從始至終都沒有表現的貪財好色,剛愎自負,而且謙遜講理,禮賢下士。(越國最後怎麼贏的?生育政策,生育獎勵,人口快速回升)

以上兩種版本都有爭議,且都有證據。夫差究竟是明君還是昏君依舊有待考察,未來也將會發掘更多有關的記載文獻


在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有明君賢臣,也有昏君佞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個一直被歷史誤解的吳王夫差。說起夫差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說起他的美人那就眾所周知了,她就是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吳王夫差大約是出生於公元前528年,

當年勾踐被夫差打敗,為了求和,勾踐甘願獻上美女和大量珠寶還有割讓土地,並且連越國大美女西施都送給了越王,或許是巨大的勝利使她忘記了殺父之仇,這位意氣風發的吳王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勾踐的請求,饒了勾踐一命,即使伍子胥多次勸諫都沒有聽從,從越國搬師,疏遠了伍子胥,然後北上爭奪中原霸主的地位,讓勾踐有機會去振興越國,並且最後把吳國打敗,夫差也因此而死亡。

在一些歷史記載中甚至出現了當時勾踐為夫差刷馬開道的場景描寫,於是司馬遷在寫史記的十九就把這些事情寫進了書中,並且給夫差定下來剛愎自用,貪戀美色的形象,後人也因此對吳王夫差鄙視不已。

但是 前幾年清華大學緊急搶救了一批楚簡,被他們命名為戰國竹簡中有一篇命名為越公其事的書上詳細的描寫了夫差和勾踐之間的舊事,那裡面的內容完全顛覆了我們對夫差的印象,這一批楚國人編纂的關於春秋戰國的史籍可能更接近於吳越爭霸的時代,況且他並沒有經過後人的編改,可信度極高。

書上記載,當初越國使者求見吳王的時候,吳王始終和煦保持著威嚴和禮儀,對這個使者也不曾惡語相向或者故意怠慢,如此說來史記當中夫差剛愎自用的這一個形象可以摘除了。 原來吳王夫差自始至終都是一位謙遜而且講道理的明君,不僅如此,書中還說當時吳國和楚國一直處於已經是大傷元氣,雖然打敗了越過,其實吳國的士兵也是傷亡慘重,再加上越國境內荒野數千里,實在沒有補給的地方,況且越國都使者還告訴吳王說越過還有八千精兵足以與其一一戰,自知實力不足的夫差認為自己真的沒有辦法一舉消滅掉越國。

所以他根據各方面考慮,都認為此時不宜殺死勾踐,這才接受了勾踐投降的祈求,絕對不是因為勾踐靠著美女將夫差迷惑了之類的。 按照越公其事的記載,吳王也並沒有要求越王勾踐為其做奴三年,更不要提為他涮馬開道了,雖然臥薪嘗膽的事情雖然可能沒有發生過,但是越王勾踐的確開始了勵精圖治,先後頒發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開始勤懇的處理政事,經過和吳國作戰的失敗,勾踐終於成為一個賢明的王者,這些政策使得越國的國力開始恢復,給後來成功伐吳報仇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一個剛愎自用,貪戀美色的鍋,吳王夫差一背就是千年,幸虧這一部出土的楚簡初步揭開了吳王的冤屈,也許未來會有更多更古老的歷史記載出土,說不定哪一部就顛覆了大眾的認知,這說明,歷史即使是正史都充滿了不確定性,真實性有限。

就像我們曾經瞭解過的曹操那樣,明明曹操是三國時期少有的超世之人才,是一個胸懷天下且任人唯賢不計出身的豪雄,即使孫權派使者前來慫恿曹操篡位曹操都沒有接受,但是卻因為一代代朝代主流思想的改變,最終硬生生把曹操在歷史上記載成了謀權篡位的漢賊,在人們的心中這是一位自私陰險的奸臣。

夫差也是這麼一個被後世歷史記載給污衊的歷史人物,我們在看待歷史人物的時候往往要從好幾個方面,眾多歷史典籍去評判他,而不能單獨的從某一本史書,聽信一家之言就斷定這個人是什麼樣的。


有人說他是懦夫,有人說他是英雄,在他的身上,我們我可以發現其實,他跟西楚霸王項羽有很多很多覺得吳王夫差和西楚霸王項羽,還真的有不少地方相似。「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位固執的君主——項羽,在兵敗之後,因為想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遲遲不肯渡過江東,最後在江邊無奈自刎。在夫差的身上,我們似乎也能找到項羽的影子,兩位陌路英雄的結局都是一樣的,以死來彌補自己當初的錯誤。

吳王夫差,出生在大約公元前528年,姬姓,吳氏,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闔閭之子,在位時間是前495年─前473年。作為末代君主,夫差肩負的責任很巨大,他背負著振興吳國的重任,還要為父報仇。可悲的是吳王夫差並不知道自己是吳國最後一位君主。如果他早知道吳國終結在自己手裡,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對勾踐心軟的,可惜歷史沒有假如。

其實,夫差的能力並不差,為何卻在後來的吳越爭霸裏全盤皆輸?都說知子莫若父,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情況,父母心裡很清楚,早些年夫差的父親闔閭早就看出了自己的兒子是怎樣也個人,闔閭是這樣評價自己的兒子:「夫愚而不仁,恐不能奉統於吳國。」同樣,同一時代的另一位賢哲也發出過同樣的感嘆,子貢說:「吳王為人猛暴,羣臣不堪;國家敝以數戰,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 內變;子胥以諫死,太宰嚭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

綜合二人的說法,也就不難理解夫差失敗的原因了。夫差好戰,喜歡四處征伐,在戰場上他就是王者,他喜歡稱霸的感覺,每一次勝利的背後滿足了他的虛榮心和成就感,為了追逐「霸主」這個虛名,吳王只顧著征伐,沒有考慮到吳國長遠的發展,忽略了百姓,導致怨聲載道,對人不仁義,是他最大的缺點。

瘋狂的征伐,導致吳國的國力得到大量損耗。公元前494年在夫椒之戰中,吳越首次交戰,並且攻破了越國的都城,此次戰爭越國失敗。此後,吳王夫差積極尋求擴張,又在艾陵這一戰之後,打敗了富裕的齊國,殲滅齊軍多達十萬人,吳國的國力一度強盛之極。公元前482年,為了讓各諸侯國承認自己的霸主地位,在黃池之會與中原各諸侯歃血為盟,讓眾諸侯國見識到了吳國強盛的國力,就在吳王夫差以為,自己終於能夠成為天下的霸主的時候,越國的重新崛起,讓吳國這個國家很快就在歲月中消失。

在夫差執政時期,吳國經常會發生戰事,連年勞師動眾,大動干戈地和別人打仗,長此以往就造成了國力空虛。夫差不僅窮兵黷武,不體恤百姓,只想著自己的霸業,追求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還相信奸臣讒言殺盡忠臣,不聽良言,一意孤行,這樣的一位君主恐怕是不能夠長久地統率吳國的,也最終只能成為春秋戰國風雲中的一個炮灰。


夫差(約前528年—前473年),姬姓,吳氏,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闔閭之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前494年於夫椒之戰大敗越國,攻破越都(今浙江紹興),使越屈服。此後,又於艾陵之戰打敗齊國,全殲十萬齊軍。前482年,於黃池之會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夫差執政時期,吳國極其好戰,連年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復。趁夫差舉全國之力赴黃池之會時,越軍乘虛而入,並殺死吳太子。夫差與晉爭霸成功,奪得霸主地位後匆匆趕回。前473年,越再次興兵,終滅吳國,夫差自刎,時年55歲。

古人對夫差的評價如下:

子貢:「吳王為人猛暴,羣臣不堪;國家敝以數戰,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內變;子胥以諫死,太宰嚭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

陸賈:「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

曹操:「恃武者滅,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聖賢之於兵也,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

傅嘏:「昔夫差勝齊陵晉,威行中國,不能以免姑蘇之禍;齊閔闢土兼國,開地千里,不足以救顛覆之敗;有始不必善終,古事之明效也。」

左思:「春秋之際,要盟之主。闔閭信其威,夫差窮其武。內果伍員之謀,外騁孫子之奇。勝強楚於柏舉,棲勁越於會稽。」

司馬貞:「夫差輕越,取敗姑蘇。甬東之恥,空慚伍胥。」

牛僧孺:「昔夫差信伍員,初善也,任宰猓終惡也,初善霸天下,終惡滅全吳,前慶後殃者,皆身也。」

陸龜蒙:」香徑長洲盡棘叢,奢雲艷雨只悲風。吳王事事堪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

胡曾:「吳王恃霸棄雄才,貪向姑蘇醉醁醅。不覺錢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來。」

周曇:「信聽讒言疾不除,忠臣須殺竟何如。 會稽既雪夫差死,泉下胡顏見子胥。」

張詠:「由來邪正是安危,不信忠良任伯嚭。自古家家有容冶,何須亡國殢西施。」

范成大:「縱敵稽山禍已胎,垂涎上國更荒哉。不知養虎自遺患,只道求魚無後災。夢見梧桐生後圃,眼看麋鹿上高臺。千齡只有忠臣恨,化作濤江雪浪堆。」

從此評價上看夫差也不算明君!只是後期仗著自己國土強盛而開始昏庸起來。


在對待國家擴張的問題,睿智且神勇。

後來取得一些勝利,有些飄,也算昏君。

在對待勾踐的問題上來說,有些不智。

在對待伍子胥的問題上來說,聽不進諫言且疑心重,有些昏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