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界,

挫折教育,是一再被提到的話題。

有「專家」認為,

父母應該人為地設置一些所謂挫折,

以幫助孩子提高將來承受挫折的能力。

但這樣的提倡本身就有問題。

生活中從來都不缺少挫折,

人為地製造挫折,

特別是由父母來製造,

可能會導致孩子心靈軟弱甚至破碎。

要理解這一點並不困難,打個比方。

武漢的冬天氣溫約在零度左右,

但在過去取暖條件不太好的情況下,

處處寒冷,家裡比外面還冷,

真的有寒徹骨髓的感覺。

而在北方的哈爾濱,

氣溫經常是零下20度甚至更低,

在那裡過冬天,

卻是一件很舒服的事,

因為屋裡有暖氣。

冷了,就在屋裡呆一會兒,然後再出門,

就不再會覺得寒冷是一件很難忍受的事情了。

這是給我們的一個很好的提示:

只有儲備了足夠的溫暖,

我們才經得起嚴寒的侵襲;

如果總是無邊無際、從無間斷的寒冷,

那就是無法承受的了。

我們畢竟是人,而不是神或者機器。

對心靈來說也是一樣的,

只有心靈得到了滿足、溫暖、幸福的滋養,

它才能夠經得起挫折嚴寒和傷害。

對抗挫折的能力,跟獲得的愛的多少有關,

而跟設計任何「訓練項目」無關。

或者說,愛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我的一位朋友的親戚,

肖先生遇到些問題,來找我尋求幫助。

肖先生名校畢業,

是某國有大型企業的總工程師。

太太是高校教授。

兒子17歲,重點中學的高一學生。

他們的這個孩子個子矮小、身形消瘦,

簡直有點營養不良,

最關鍵的還是精神狀況欠佳,

坐在那裡膽怯地縮成一團,

都不敢抬起頭來看我一眼。

我讓他們每個人說一下情況。

母親先開口,

說兒子在幼兒園和小學裡

是很優秀的學生,經常是班上第一名,

但上中學後越來越膽小,

不願出門跟小朋友玩,

害怕跟老師說話,

學習上一遇到難題就慌張。

現在的主要問題是考試,

考試前幾天就緊張,

會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擔心自己考不好;

在考場里就更緊張了,

會手發抖、心跳加快、腦子一片空白,

平時會做的題目也做不出來。

考完之後成績出來,肯定就不理想,

這樣也就加重了考前的擔憂,

惡性循環,越來越不可收拾。

真不知道過兩年高考會發生什麼情況。

說完就重重地嘆了一口氣。

也許是受妻子情緒的影響,

肖先生是先嘆了一口氣,

才開口說話。

他說,我們倆都受過高等教育,

自然就希望孩子也能夠上名校,將來有出息。

所以,從他很小的時候開始,

我們就在對他的教育上很用心。

好家庭出來的孩子最容易被寵壞,

養成嬌生慣養、好逸惡勞、缺乏意力的個性,

所以,除了緊抓他的學習外,

還十分注意培養他的意志品質。

很多書上說,

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要,

要讓他適當體驗挫折感,

才能促他儘快成長。

所以他要什麼東西,

不會輕易滿足他,

節假日也不許他睡懶覺,

要起床鍛煉身體;

要求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

就上面說的最後一點,肖先生舉了個例子:

在兒子六、七歲的某一天,

突然說要彈鋼琴。

他們當天下午就從商店搬了一台回家。

後來請了老師到家裡教,

結果沒多久,他就不喜歡鋼琴了,

每次學琴時間都把門反鎖,不讓老師進屋。

肖先生說,

我和妻子當時商量後一致認為,

如果聽之任之,

以後學什麼都會半途而廢,

這樣的孩子有什麼用?

一定要讓他學下去,

是不是靠鋼琴吃飯是一回事,

更重要的是,

要有做事善始善終的意志力。

他接著說,在這件事情上,

我們罵也罵了,打也打了,

各種手段都用盡了。

甚至,給他讀各種音樂天才的報道,

讓他知道自己跟別的孩子的差距,

但是,唉,很遺憾啊,很遺憾啊。

又說到學習。

肖先生夫婦都認為,

這比鋼琴還重要,所以越發抓得緊。

除了作業外,

他們還讓兒子做一些課外難題,

以防他以為學會了課堂上的東西,

就自以為了不起。

每次考試前,

也是再三地批評他馬虎的毛病,

總是把會做的題目做錯,白白丟分。

肖先生這些「標準教子語言」,

讓我聽得頭痛欲裂,

因為在我的工作中,

很多父母都會跟我說幾乎一模一樣的話。

我給這樣的話語取了一個名字,

叫做「正確的廢話」。

這樣的話的特點是:

1、絕對沒錯。

2、說的人越說越高興,聽的人越聽越難受。

3、說得越多,效果就越差,甚至效果相反。

我想了解一下孩子的感受,就問他,

聽了你爸爸說的話,你有什麼感覺?

他猛地抬起頭,

充滿憤怒地說:煩死人了。

那一瞬間,

我才感受到了他的一點虎氣,

心中大喜,這孩子還可以表達憤怒情緒,

那就說明情況不是太糟糕啊。

而肖先生夫婦,對此的反應很一致:

他們同時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甚至,都很抱歉地看了我一眼,

似乎認為他們的兒子冒犯了我,在向我道歉。

我決定先從所謂「挫折教育」入手。

我先問肖先生:

你上次表揚兒子是什麼時候?

肖先生先是一驚,

然後一臉尷尬,說記不起來了。

我追問說大概是什麼時候,

幾天前、幾周前、幾個月前,

還是幾年前?

他想了足足一分鐘,

結結巴巴地說,大概是幾年前吧,

立即又辯解說,

沒表揚他有兩個原因:

第一,我不希望他變得驕傲自滿,

第二,這幾年他也實在沒什麼值得我表揚的。

我接著問孩子:

你記得爸爸最近一次

對著你很放鬆、很高興地笑,

是什麼時候嗎?

他想都沒想立即回答:

爸爸從來都沒對我笑過,

總是一副哭喪臉!

我聽了心裡難受,

同時也為了孩子的憤怒有一些滲透效果,

就沉默了幾分鐘。

我繼續提問,對肖先生夫婦說:

一個人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

在健康、學習、交友等所有方面,

都自然而然地一定會有哪些挫折?

夫婦倆七嘴八舌地說了一大堆,

比如健康上的頭疼腦熱,學習的壓力,

同學之間的親密與隔閡,友情與嫉妒等,

處處都有危機,處處都有挫折。

我很同意他們的看法,我說,

一個孩子跟同齡孩子分分秒秒都在斗,

在任何方面都斗,

鬥智斗勇、斗漂亮斗帥氣,

所以幾乎可以隨時隨地體驗到挫折感。

我接著對肖先生說:

你在工作中也可以體驗到很多挫敗感吧?

肖先生聽我這樣問他,似乎很感動,

覺得我很理解他身處高位的難處,

就深深地點了點頭。

我接著問:

從外面到回家裡,

你希望妻子怎麼對你呢?

是希望她惡狠狠、兇巴巴地對你,

增強你面對外界世態炎涼

和艱難險阻的能力,

還是希望她和顏悅色、溫柔體貼地對你?

她的哪一種態度,

能夠真正使你在工作中

表現得更加強大和更加堅韌?

肖先生半晌無語,似乎略有所悟。

這樣的提問多少有點「攻擊」味道,

所以我換了一種方式溫和地解釋道:

我們都是人,人就有軟弱的時候,

就有需要溫情的時候。

人活著的三萬來天里,

隨時都有挫折在某一個角落等著我們,

這些自然的挫折

就足以讓我們變得堅強,

沒必要再人工製造一些挫折來鍛煉孩子。

人能承受「沒被滿足」的挫敗感的前提是,

他曾經被很好地滿足過,

就像吃飽了就能夠耐餓一樣。

接著我又講了

哈爾濱和武漢的冬天給人的不同感受。

我最後總結說:

如果孩子在家裡舒服了、高興了,

他自然會不畏艱難

不怕挫折地「衝鋒陷陣」。

肖先生夫婦畢竟是受過很好教育的人,

當然更關鍵的是,

他們真正愛孩子,

所以「思想問題」一解決,

態度馬上就有變化。

在後來的大約半小時的談話中,

我幾次看到肖先生臉上露出了笑容,

雖然都只是淡淡的,

卻跟剛剛進屋時那個一心一意

要把孩子錘鍊成超人的父親判若兩人。

雖然沒有直接針對孩子的考試焦慮,

但我對這一家三口說,

父母的態度的改變,

會直接導致問題的好轉,

只是需要一點時間,

因為這個問題實在是「歷史太悠久」了一點。

孩子最先表態,說慢一點沒關係,

還說經過這次談話,

他想到考試好像害怕減少了。

我相信他說的是真的,

因為從深層說,

他並不是害怕考試本身,

而是害怕他最愛和最愛他的爸爸媽媽

通過考試來打壓他。

而這一點,他以後可以不擔心了。

—END—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