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沙之戰,發生在戰國時期,是齊、韓、魏三國聯軍與超級大國楚國(相當於現在的美國)之間的一場戰爭。最終,楚國戰敗,割地,派太子橫到齊國做人質。因為交戰地點在垂沙,史稱垂沙之戰。此戰過後,楚國尊嚴淪喪,從此一蹶不振,退出了超級大國行列。

那垂沙之戰後,為什麼三國聯軍不趁勝追擊,瓜分楚國呢?

我的觀點是:有內外兩個原因。內部,意見不一致,有無法調和的矛盾;外部,則是希望留著楚國作為緩衝,對抗秦國。

為什麼會發生垂沙之戰

當時,楚國、齊國、秦國是三個超級大國,論戰力楚國>秦國>齊國。一直以來,楚國與齊國是聯盟,為分化這種聯盟,秦王派張儀做說客,又主動歸還當年侵佔出國的一些土地以表示誠意,楚懷王十分開心,決定與秦國聯盟。

齊國聽說後,感覺老大、老二聯合,自己這個老三受到嚴重威脅,必須有所行動,於是聯合韓、魏,組成聯軍,攻打楚國。

戰爭過程

戰爭共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三國攻楚。

公元前303年,齊、韓、魏三國攻楚。

第二階段:秦國援楚。

為聯合秦國,對抗三國,楚國把太子羋橫送到秦國作為人質。秦於是派並支援楚國,三國聯軍退兵。

第三階段:秦楚聯盟破裂。

楚國太子羋橫在秦國作為人質期間,飛揚跋扈,因雙方爭吵,在公開場合殺了秦國的一名大臣(大夫),秦王為平定民怨,立即下令捉拿。羋橫偷偷跑回楚國,秦國要求交出殺人兇手羋橫,楚國堅決不肯,楚秦聯盟宣告破裂,秦國派庶長奐率軍,攻打楚國。

(▲秦王嬴駟)

第四階段:四國攻楚。

齊國於是聯合韓、魏兩國,組成三國聯軍,加上秦軍,四國出兵,歷時半年,終於打敗了楚國。

第五階段:留楚抗秦。

三國聯軍勝利後,關於要不要瓜分楚國,怎麼劃分利益,矛盾重重,始終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這時,強大的秦國還在西部,虎視眈眈。三國考慮到,楚國已實力大損,不足為懼。這時矛盾的主要對象,是秦國。如果留著楚國,就多了一個國家對抗秦國,三國身上的壓力就沒那麼大。

於是,楚懷王派楚國太子羋橫到齊國做人質,三國退兵。

(▲楚懷王)

總結語:

國家與國家之間交往,首先要維護的是國家利益。戰也好,和也好,都是從利益角度出發的。國家之間,沒有私人感情,不能摻雜個人偏好。垂沙之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因為楚國在垂沙之戰後向齊國低頭服軟求和,並派太子橫質於齊。秦國在這個時候已經非常強大,而楚國和秦國接壤最多,三個國家如果趁機滅了楚國,那這三個國家就更多地面對秦國。

戰爭從來都是互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滅了楚國的同時,他們自己也會有損耗,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讓秦國坐收漁利。

垂沙之戰秦國以楚國太子橫在秦國打死人而逃出秦國為由,也在攻楚,如果把楚國滅了,是四個國家瓜分楚國,三個國家將直面強秦,三個國家對付強秦不如四個國家一起抗秦勝算大,而且地理位置的關係,楚國是抗秦先鋒,秦楚交惡至少齊國靠邊可以坐山觀虎鬥,讓楚國去和秦國互耗,這是齊國的如意算盤。

垂沙之戰之後,秦國派羋戎攻打楚國,楚國大敗,被斬首三萬,後又扣押楚懷王,攻打楚國,楚國又被斬首五萬,楚國自此由強變弱。

齊國這時候還是奉行「合縱」政策,齊楚是合縱國。

所以有強秦在,這三個國家不會滅了楚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