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以儒家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並不都是「傳統」的。如果我們把「現代文化」理解為是適合於現代工業化與後工業化時代經濟基礎的思想觀念和社會制度,那麼我們依然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內容已經相當「現代化」,甚至先進性。在建設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過程中,我們很注重從現代西方文明中汲取養料,而從中華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則是一項亟待加強的工作。那麼,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哪些「現代化」的內容呢?

穩定深厚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

每個中國人生來就屬於一個毫無疑問的國家和民族,這個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種國家歸屬感和民族歸屬感滲透到每個中國人的血液。大概許多人沒有意識到,我們中國人視為理所當然的這種國家和民族意識非常具有現代性。現代的經濟、政治與社會制度,無論是國內層面或國際層面,無不是建立在國家制度之上的,沒有國家制度簡直不可想像。在思想領域,民族主義是現代社會較之一切政治意識或宗教觀念都更為重要的意識形態。在多數情況下,民族利益高於階級利益、教派利益。

中國人民歷來把「國」與「家」相連,把「國」視為「家」的擴大,「國家」成為我們華夏子孫最為穩定而深厚的人生依附和精神家園。除了外患所迫,中國鮮有企圖從內部分疆裂土的不肖子孫。即使內憂外患最為深重的時候,中國也少有無政府狀態,民族意識則往往更加強烈,民族命運屢屢浴火再生。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飽受屈辱。但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又讓我們看到了民族復興的光明願景。不能不說,人民強烈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巨大成就並保持社會穩定的強大推動力量。在人類實現大同社會之前,或者在人類實現無階級、無國家的共產主義社會之前,這種愛國精神和民族主義意識始終是一種現代的和先進的制度。

儒家思想具備的現代意義

儒學之所以充滿了現代性,乃是因為它是一種世俗的社會知識體系和行為規範體系。它用世俗的、建立在實用理性基礎上的觀點和原則,解決了西方人需要藉助神才能解決的信仰問題;同時,它又通過訴諸人的內在道德規範,解決了西方文化中必須通過外力強制立法才能解決的行為規範和社會秩序問題(即所謂法治和德治之分)。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儒家文化是以較低的成本實現了中國社會的延續、穩定與治理。如果我們看到西方中世紀宗教統治的黑暗,和近代西方的發展進步始終與其不斷的世俗化進程相伴隨,我們就沒有理由不感謝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世俗文化。

儒家思想及其後來的思想發展,包括吸納融合儒、佛、道等思想而產生的宋明理學,是中國皇權時代佔據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絕不僅僅是一種知識上的空想或道德上的虛偽,而是深深紮根於普通人的經驗理性、極具實踐功能的實用理論。

儒家推崇仁、孝、義、禮、智、信、勇,講究「人禽之辨」「義利之辨」。「仁」的含義之一是指「仁政」,類似於現代的「善治」,這是孔子針對當時的天下亂局和人民苦難而提出的政治理想,他為了實現這一政治理想曾四處奔波、處處碰壁。儒家思想鼓勵人們帶著理想和道德積極入世,匡計時艱,並為此不斷完善個人人格修養,鍛煉個體意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道德理想曾激勵過無數愛國的仁人志士和普羅大眾。儒家文化的理想性一面不應該被忽略。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中和位育」,即思想不走極端,不陷入簡單的二元對立,鼓勵差異和矛盾雙方和諧共存;主張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萬事萬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有發展。這種和諧思想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可能是醫治當今世界種族、民族和宗教衝突的良方。

豐富的辯證法和唯物論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寶庫。中國古代的辯證法思想不僅體現在經史子集里,也體現在古代建築、醫藥、軍事以及中國人的思維和日常生活領域。

恢復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有益無害

較之於資本主義的文化,我們可能對一切「封建」的東西更為敏感和反感。但是,如果能夠客觀地比較和分析中國「封建」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我們往往可以得出兩者各有利弊的結論。而且令人驚嘆的是,中國文化的長處恰恰是西方的不足,而中國文化的短處恰是西方的長處,這種東西文化的互補性可以發生在思想、道德、制度、社會、思維等各個層面。

我們應該在保留中國傳統文化優點的同時,學習借鑒西方文明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然而,當西方文明的長處在近代以商業和軍事雙重侵略的方式出現在中華文明的面前時,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心遭受了最嚴重的打擊。

但今天,我們完全可以也完全應該以更加客觀、公正和開放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共十七大提出「弘揚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崇高褒揚,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英明決策。

我們顯然也不應該以我們的傳統文化來排斥現代的西方文明,更不應該以此排斥馬克思主義。如果我們以排斥西方文明來弘揚傳統文化,把兩者完全對立,則無異於開歷史倒車,無異於拒絕工業文明、現代科技和現代市場。因此,只有在堅持以開放的心態學習西方文明成果的前提下,我們恢復和弘揚傳統文化才能夠達到最為有利的效果。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確保人民政權真正具有人民性和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在政治意識形態的意義上,傳統的儒家文化儘管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人民性的內容,但總體上,其民主性、人民性和科學性不可與馬克思主義相匹敵。

因此,當我們在意識形態上已經牢固確立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主體地位的時候,當我們十分注重學習西方文明的先進成果的時候,大力恢復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將有百利而無一害。因為我們已經獲得自覺拒絕傳統糟粕的免疫力,而傳統文化的優秀內容也將得到自然的現代化的改造。

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不僅追求物質目標,還有處理各種社會關係和尋求精神歸宿的需要。除了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的設想,馬克思主義更多涉及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一般規律的理論,對生活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人民應該發展什麼樣的人際關係、家庭倫理、道德原則、個人修養、生死觀念、國家意識、民族意識,馬克思主義並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引。我們顯然不可以通過引入西方宗教來解決這些問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恰恰可以彌補這一嚴重不足,使中華民族在新的起點上擁有自己理性、健康而又容易認同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家園。

中國傳統文化的弊端在於當我們排他地和絕對化地採用傳統文化的時候,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和先進性在於當我們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和開放地接受西方文明成果的時候。對中國傳統文化興利除弊,在今天已經不難做到,因此,大力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我們正確的選擇。

剩下的一個疑問可能是,讓馬克思主義來主導和讓西方文化來中和的中國傳統文化還叫中國文化嗎?答案是:凡人類社會的一切有影響力的文化,從開始出生到不斷發展,無不是一種綜合物或者融合物,那種單傳獨立的文化從來就沒有存在過,或者即使存在也將迅速夭折;與馬克思主義和現代西方文明的結合,勢必迎來中國文化發展的新的繁榮和新的巔峰。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