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渾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

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從屈原投江前絕筆《懷沙》詩辭後三句不難看出,屈原是因被懷疑、被否定、被打倒而絕望的,人一旦絕望就會悲觀厭世,頓覺活著痛苦不如一了百了痛快,最後毅然選擇投入汨羅江,罪魁禍首當然就是楚懷王。

分析原因,外因雖然超強可視為導火索,而內因卻是致命的根本。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貴族思想害死人

屈原是名門之後,真正的貴族階層。他名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羋姓屈氏,戰國末期黃老之學的傳播者。而《離騷》中則自稱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可見,屈原不僅是貴族,還是當時的名星,應是聲名遠揚。這種人,都有個通病,那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為了名譽和尊嚴可以放棄一切,甚至不惜一死。比如項羽戰敗沒有選擇戰略退卻,再圖東山再起,而是毅然烏江自刎以謝天下,就是感到顏面盡失,用老百姓話說,就是丟不起這個人,還不如死了痛快。所以,高貴的出身、顯赫的身份有時候不一定是好事,反而會成為前行路上的絆腳石。這位著名的屈大夫也難逃此怪圈。

二、性格決定生死

屈原性格剛正不屈,滿懷報國之志,出道時正值楚國強盛時期。楚懷王開始也有改革圖強之志,對屈原的政治主張基本採用,所以這個時期是屈原備受重用的黃金時期。可是,好景不長,隨著反對派上官大夫勢力的突起,再加上楚懷王葉公好龍般改革的停步,使屈原倍受排濟。別忘了這位屈大夫雖然姓屈,卻性剛不屈,三次上諫三次被讒言所害遭受貶官流放,遠離政治中心。即使這樣,這位屈大夫仍不閑著,時不時作首詩辭以表達志向,更不忘抓住諫言直通車上言,屢遭羞辱與貶低,最終一人無力迴天,又不甘與小人為伍,還不如獨守純潔之身離開這個渾濁世界為好。其實,實現理想方法千萬,有時曲也是直,直也是曲,就看願不願去調整。恐怕這是個人性格使然,很難改變的,屈大夫就不願曲,選擇了一直頂到底,撞了南牆頭不回。

三、癡迷影響命運

史書記載,屈原投江整個過程有人親眼目睹:屈大夫到了江邊,披散頭髮,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身體乾瘦。漁夫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渾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夫說:「聖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渾濁,為什麼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麼不喫點酒糟,喝點小酒?為什麼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尚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於是他寫了《懷沙》賦,然後抱著石頭,投汨羅江而死。

此處的描寫,說明屈大夫已經瘋掉了,因為過度癡迷於政治前途和政治抱負,在接二連三受到打擊後,對國家和前途徹底失去了信心,看到秦國破楚更是壓死屈大夫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思路一變天地寬,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試想,屈原這種名人志士,離開楚國到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香餑餑,何苦在一地苦撐呢?也許,換個環境一飛衝天也說不一定。

世事如棋,有得必有失。雖然屈原投了江,但卻名垂青史,彪炳千秋。後人為紀念他的忠誠與不屈,專門設端午節來懷念歌頌偉大的詩人屈大夫。


屈原之所以選擇五月初五縱身一跳汨羅江,是因為自己的理想破滅,萬念俱灰。與楚懷王密切相關。

屈原始終認為,楚懷王承載著楚國興亡的火種。屈原念念不忘的就是楚懷王聽取自己的改革大業,使復興計劃變為現實。當再一次被流放,遠離政治中心;特別是郢都被秦國攻破,徹底擊垮了屈原。

曾經多少次在自己的作品裡,淋漓盡致的抒發著的一夢想:「豈餘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離騷》)「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湘夫人》)「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國殤》),屈原意識到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抱石自沉汨羅江成為唯一的選擇!

理想破滅

楚懷王執政之時,楚國正處於鼎盛時期。楚國興盛800年,此時可謂炎火正上。楚懷王也是野心勃勃,初出茅廬的屈原也想有一番作為。於是,司馬遷記述道:

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司馬遷 屈原列傳》

這個時候的屈原可以說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有面子,風光一時。但隨著上官大夫等對立面的形成、壯大,加之楚懷王改革的決心,缺乏勵精圖治的毅力和恆心,勢單力孤的屈原已經無力迴天,被流放,漸漸遠離政治中心。

可是,屈原不屈的性格,對楚懷王寄予過高的切望,日思夜盼楚王的迴心轉意,不斷通過自己的詩歌表達自己的理想。確實,當這些詩歌被楚王看到後,也會認可屈原。但是,當時的政治生態已經不允許屈原回到權力中心,但屈原的有些建議還是能直通楚懷王的,如:

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 《司馬遷 屈原列傳》

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 《司馬遷 屈原列傳》

當頃襄王登位後,屈原基本徹底喪失了與權力中心相連的機會,被流放到漢北,整天與河流、野草相伴。些許學生到來,聊發自己的感慨。

跳江成為必然

屈原之死,有人附會「陰謀說」,這個理由站不腳的原因之一就是,屈原已經對朝政起不了任何作用。後繼的頃襄王不會對屈原大動干戈,搞不好還會起反作用呢。

屈原除了跳江,還有別的死法嗎?答案是否定的。

畢竟,屈原作為王族,一個士大夫,以跳江結束自己的生命,是最好的選擇。

水是清白的,氺能就下,老子曰: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作為一代名巫師,地位是高潔的,選擇跳江,表明自己的決心,以死來抗爭,來表明自己的心跡,足以震撼國君和臣民,警醒大家。

怒身一跳,這也成就了屈原的名烈,成就了一代愛國詩人。

之所以選擇汨羅江,因為身處這個環境,整日憂思,又得不出答案。雖有萬卷詩書,感天動地,奈何迴天乏術。性格又決定了屈原不會與上官大夫等人周旋、屈服,當屈原萬念俱灰之時,已經無人能夠抵擋他縱身一躍。


悟空問答好,問題:屈原為何跳江,屈原跳江與楚懷王有關嗎?

據自己看過的史書傳載,大意:楚國被秦國打敗,從此楚國受辱,楚懷王被剛即位的秦昭襄王招見,準備立盟約,楚懷王自己拿不定注意,和大臣們商量去還是不去,大夫屈原就說:「秦國如豺狼,應是個圈套,大王最好別去,」可楚懷王的兒子公子蘭確說:「應該去,」楚懷王最後聽了兒子的話去了,結果楚懷王一踏上秦國的地界就給抓起來了。

秦昭襄王讓楚國拿土地換楚懷王遭拒後,就把楚懷王關了起來。可楚國不能沒有王,之後就立太子為王,就是後來的楚頃襄王,可楚懷王連病帶恨的就死在了秦國。

屈原勸楚頃襄王,要遠離小人,主張練兵,要為楚國和楚懷王報仇,可屈原的作法沒有得到支持,還遭到了部分大臣和公子蘭的記恨,跑到楚頃襄王哪兒告了屈原,從那以後,屈原被革職放逐了。

後來屈原滿腹委屈,經常在汨羅江邊遛噠吟詩,在他的心中,還存著幻想,希望被朝上召回,想法沒有實現。在後面秦國攻破楚國,屈原得知後,感到楚國從此沒有希望了,就來江邊,身抱一塊大石頭跳進了汨羅江,那日正是農曆的五月初五。

屈原的死是自己感到了復國復職無望,感到了楚國以危亡和自己的政治理想願望也得不到實現了,才跳江而亡,這纔是屈原而死的真實寫照吧。

就談到這裡,歡迎老師和網友們來談談吧,謝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