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義公案小說

  《三俠五義》 《兒女英雄傳》 《蕩寇志》《施公案》及其他

  一.俠義公案小說的基本趨向。

(一)接近民眾和媚俗傾向:清後期步入衰世,加強文化專制,嘉、道年間成為清禁毀小說戲曲書刊高潮之一;都市文化繁榮,南北方評話評書、彈詞鼓詞流行,地方戲勃起,曲藝、戲劇、小說三者互相融合,風靡市井間。

(二)俠義小說與公案小說合流:政治腐敗,對懲暴護民清官俠客的嚮往。俠義公案小說將這種心態納入封建綱常所允許範圍內,由清官統率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眾的心願,又頗適應鼓吹休明、弘揚聖德的需要。

1.雖承《水滸傳》之勇俠,精神已蛻變,人文蘊涵大體在於回歸世俗,表現取容於封建法權、封建倫理的傾向。

2.從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權。《水滸傳》在法外維持正義,具對封建法權挑戰的品格;俠義公案小說則將俠客與清官統而為一,將其納入封建法權的運行機制之中。

3.江湖義氣被戀主情結所取代。俠客精神中重然諾、輕生死等江湖義氣淡化,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趨於強化,發展成為失落自我的戀主情結。

4.從絕情泯欲到兒女英雄。《水滸傳》中古俠客大都擯棄女色;俠義小說推出「兒女英雄」模式,《綠牡丹》寫俠女花碧蓮對駱宏勛癡情苦戀,開英雄美人風氣;「英雄至性」與「兒女真情」合而為一,開其後武俠兼言情小說風氣。

二.《三俠五義》(俞樾改訂後易名為《七俠五義》)在石玉昆說唱《龍圖公案》基礎上發展成的長篇章回小說。

(一)俠義與公案合流模式的典型作品。前半部寫包公斷案和諸俠義歸屬包公的歷程及協助包公除暴安良的故事;後半部寫剪除謀叛的襄陽王及其黨羽。

(二)「為市井細民寫心」(《中國小說史略》),體現市井細民對賢明政治的渴望。

(三)民間評話的藝術特色。白玉堂是俠義公案小說中幾乎絕無僅有的一個雖然皈依皇權、卻仍野性未馴的人物,註定其悲劇結局。

三.京味小說的濫觴——《兒女英雄傳》。

(一)作者文康,費莫氏,字鐵仙,一字悔庵。

(二)以何、安二家冤案為由展開情節,何玉鳳(化名十三妹)、安驥、張金鳳。

(三)與《紅樓夢》比較:

1.沒有曹氏深刻的人文關懷和超拔凡俗的審美情思;仍皈依封建道德倫理規範,寫作目的只是要在精神幻想中圓補天的夢。

2.曹寫罪惡世家的衰敗史;他寫積善世家的發皇史,具濃重的封建道德說教、陳腐的綱常名教觀念以及玉堂金馬、夫榮妻貴的庸俗人生理想。

(四)深於人生閱歷之作,熔俠義、公案、言情小說於一爐。

(五)十三妹形象:

1.源於明凌初《程元玉店肆代償錢,十一娘雲岡縱譚俠》(《初刻拍案驚奇》)和清王士禎《女俠》(《池北偶談》)。

2.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名教的束縛,具民間俠義色彩。

(六)「兒女英雄」模式的確立,為俠義、言情小說的合流推波助瀾。

(七)19世紀中國社會風俗畫面,具切近世態人情,如官場鬼蜮橫行,悅來老店、天齊廟會的喧闐擾攘,及當時各種典章禮俗。

(八)採用評話形式,不時從旁插話,點明筋節,或則插科打諢,妙趣橫生,深得評話藝術之閫奧;純熟、流利的北京口語,開創地道的京味,於俗白中見風趣,俏皮中傳神韻,成為京味小說濫觴。

四.《蕩寇志》。

(一)作者:俞萬春。

(二)封建法權的藝術圖釋,以「尊王滅寇」(徐佩珂《〈蕩寇志〉序》)為主旨。

五.《施公案》。

(一)未署撰人。對待嘉、道以來社會矛盾,《蕩寇志》提供血腥鎮壓的模式,《施公案》提供剿撫並用、以撫為主的模式。

(二)清官成為調和社會矛盾的槓桿,一方面抑制豪強,一方面消弭亂萌。小說以黃天霸歸順清官施仕倫而立身揚名為故事主幹,體現對膜拜皇權的奴化意識與歆羨功名利祿的庸俗心理。

六.其他俠義公案小說:還有《綠牡丹》《彭公案》《永慶開平》《聖朝鼎盛萬年青》《七劍十三俠》《仙俠五花劍》《金臺全傳》及《警富新書》《清風閘》等;《小五義》《續小五義》等續書,衍變為後來的武俠小說;公案則為偵探小說所取代。

人情世態小說

  《品花寶鑒》 《花月痕》 《海上花列傳》

一.人情世態小說的發展趨勢。

(一)嘉、道至同、光年間,文人創作的人情世態小說,如《品花寶鑒》《花月痕》《海上花列傳》等上承才子佳人小說,下開譴責小說和鴛鴦蝴蝶派小說。

(二)主要趨勢:

1.篇幅加長,漸由20回上下的中篇發展為數十回的長篇;

2.視野擴大,由單純愛情婚姻故事轉為畸形病態社會的寫真;

3.手法轉換,由理想主義色彩頗濃的結撰轉為平淡自然的紀實。

4.19世紀中國社會掠影,此類小說與其稱為「狹邪小說」,毋寧稱為市井風情小說。

(三)多出自萍蹤浪跡的幕僚文人之手;這一時期的市井文化,是傳統文化與近代都市畸形繁榮混和的產物。

二.陳森《品花寶鑒》。

(一)圍繞京都狎優風氣,描寫出嘉道之際京華眾生相,堪稱具濃鬱京華氣韻的都市風情長卷。

(二)以較多篇幅記述一代伶人人生遭際;作者以為伶人自有邪正,狎客亦有雅俗,因此妍媸雜陳,以寓勸懲:小說以梅子玉與杜琴言情緣為主幹,寫10個「用情守禮之君子」和10個「潔身自好的優伶」,讚美他們柏拉圖式的愛。

(三)其中雖也寓有對於優伶的人格與藝術的尊重,但所描寫的畢竟是同性戀,實乃一種扭曲的人際關係與變態的性愛心理。

(四)出色之處在於勾勒「魑魅喜人過」的浮華世相,下開譴責小說一派。

三.魏秀仁長篇自敘式抒情小說《花月痕》。

(一)作家將一腔孤憤寄於楮墨,展現一個潦倒名場、桀驁不馴的知識分子奮爭與失敗的心路歷程:小說以韋癡珠與幷州名妓劉秋痕情緣為主幹。

(二)在近代小說中較早表現出變革思想。

(三)一定程度上突破才子佳人的窠臼,癡珠與秋痕一見傾心是兩顆孤寂的心、兩個憎偽拔俗的靈魂的契合。成功刻畫癡珠的孤高狷介、睥睨塵俗的個性和秋痕的剛烈性格;另有韓荷生和杜採秋,是為烘襯韋劉而設,寄寓對人生榮枯的感慨。

(四)符雪樵評《花月痕》指出其以詞賦體而為說部的藝術嘗試:完全擺脫說話人講故事的腔調,作家是小說抒情主人公,不再是旁觀的局外人;下開鴛蝴派言情小說。

四.韓邦慶《海上花列傳》

(一)一部反映社會人生底層的力作:以寫實手法,刻畫上海十里洋場世相,筆鋒集中於妓院這一罪惡淵藪。《品花寶鑒》是北方京華都市風情長卷;《海上花列傳》是南方半殖民地化畸形繁榮的都市風情長卷。

  (二)體現對人的生存處境的悲憫,按照生活本來面目,寫出人的墮落與沉淪。如黃翠鳳、沈小紅;尤其是對人性弱點的犀利解剖,如趙樸齋、趙二寶。

(三)自覺的藝術追求。作家自詡:「惟穿插藏閃之法,則為從來說部所未有。」

1.「穿插之法」:即指幾組故事平行發展,穿插映帶,首尾呼應,構成脈絡貫通、立體交叉的整體佈局;

2.「藏閃之法」,即指藏頭露尾的綿密筆法,「正面文章如是如是;尚有一半反面文章藏在字句之間,令人意會」。

3.人物性格的刻畫以白描見功力,作家概括為「無雷同」、「無矛盾」、「無掛漏」。

4.筆致細膩,人物富個性風采。

5.吳語小說開山之作,人物對話純用蘇白,具濃鬱的地域文化色彩。

  五.其他人情世態小說《蜃樓志》《風月夢》《青樓夢》《三分夢全傳》《繪芳錄》等。

六.近代前期人情世態小說的人文蘊涵與美學風貌:

(一)從才子佳人的綺思麗想走向市井,展示市井風情,大體形成京海分流格局。

(二)作家主體精神的張揚。一些強烈表現自我、帶有濃鬱的主觀抒情色彩的作品問世,更加突出作家的創作個性與獨特的藝術風格。

(三)文化意識升浮。淡化故事情節,筆觸多及人文景觀,小說非情節化悄然發軔。

(四)追求平談自然的小說美學風貌。世情小說發展至《海上花列傳》只有芸芸眾生,沒有才子佳人。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