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紅一直是深受女性歡迎的化妝品。

  不談色號品牌……相信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一隻必敗的口紅。

  但是,當你知道你最愛的口紅,是蟲子的屍體做成的。你還會愛它嗎?

  胭脂紅是衆多口紅含有的成分,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可食用紅色色素。它被添加到從酸奶和冰淇淋到軟飲料、蛋糕和甜甜圈等各種食品中。

  圖:BBC News

  它利用血液製造,其血液來自胭脂蟲(學名:Dactylopius coccus)。

  胭脂蟲是一種小小的,外表白得像雪一樣,靠喫仙人掌而活的蟲子,它的體內充滿了胭脂色的血液。

  圖:BBC News

  每到收割時人們會用空氣壓縮機把它們從仙人掌上吸走,壓碎,過濾,最後生產出美麗又血腥的胭脂紅。

  在含有它的食品上尋找“胭脂紅”(carmine)一詞,你可能並找不到。

  相反,它可能會說“天然紅四”(natural red four),“深紅色的湖”(crimson lake)或E120(一種食品添加劑分類號)。

  哇。也就是說,每塗一次口紅,都意味着親吻胭脂蟲的屍體呢。

  要說替代品,也是有的。

  合成胭脂紅,又名食用赤色102號、食用紅色7號、麗春紅4R、大紅、亮猩紅,爲水溶液偶氮類着色劑。分子式爲C20H11N2Na3O10S3。

  然而,有毒。致癌。

  2007年9月,英國食品標準局委託南安普頓大學進行的食用人工色素對兒童發育影響的研究,發現檸檬黃、日落黃、偶氮玉紅、合成胭脂紅、喹啉黃、誘惑紅六種色素會影響兒童的智力,亦會導致兒童多動症等行爲障礙。

  這樣一比較,除了噁心之外,胭脂蟲還是挺友好的,純天然無污染~

  它也給主要生產地祕魯帶來了經濟發展:據祕魯駐英國大使館介紹,該國在國際市場上佔有95%的份額。這爲不少於32600名的農民創造了工作機會。

  胭脂紅的需求正持續上升。據報道,7萬隻昆蟲才能生產出500克染料。由於供應量有限,近年來價格飆升。

  去年祕魯出口了647噸胭脂紅,總價值達4640萬美元(合3300萬英鎊)。2013年則是531噸價值2200萬美元。這意味着,在過去的四年裏,胭脂紅每噸價格上漲了73%。

  這大概就是,你嫌棄喫蟲子噁心,哪天蟲子還貴得你買不起。

  雖然關於口紅的噁心原料、致癌物質等等新聞層出不窮,但女人還是難以放棄口紅。

  口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雖然第一支口紅是在蘇美爾文明發現的,但最熱愛口紅的古老民族肯定是古埃及人。

  古埃及人超愛化妝——不分男女,天天上妝。口紅的顏色也是十分廣泛:黑色紫色藍色都有。

  而克利奧帕特拉七世,也就是埃及豔後,是相當有名的帶貨王。她特別偏愛的洋紅色,至今都是口紅中的經典色系。

  另一位有名的帶貨王則是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她喜歡深紅色。她深信口紅的治癒魔力,生病或萎靡時就塗大量的口紅。

  去世那天她用掉了約1.25釐米長的口紅。

  口紅的地位一直起起落落。

  在希臘文明早期,口紅被視爲妓女的用品。

  羅馬帝國時期,口紅又變成了精英貴族階層的新寵。

  歐洲中世紀,宗教指出“一個化妝的女人是撒旦的化身”,口紅又帶上了邪惡巫術的神祕色彩。

  口紅穩定下來大概是1867年。史上第一家銷售化妝品的百貨公司——紐約B.Altman百貨公司開業,一種可以上腮和脣上紅色的化妝品獲得了發明專利。

  而1912年紐約市婦女參政權論者的示威活動中,口紅和香菸成爲婦女解放的象徵。

  口紅的巔峯時期是二戰期間。

  1940年代,口紅製造銷售商想出了一個逆天的宣傳策略——把口紅和戰爭聯繫在一起:女性塗上口紅能爲士兵帶來巨大的正能量,所以口紅被重塑成鼓舞士氣的愛國主義符號。

  而中國女性這邊,便不得不提口紅控的張愛玲。她中學時代賺取的第一份稿費,便是拿去買了丹祺脣膏。

  圖爲丹祺脣膏1950年款

  戰亂時期,她寫香港淪陷之後和炎櫻那些古怪的行爲:“我記得香港陷落後,我們怎樣滿街的找尋冰淇淋和脣膏。”

  聽起來似乎很難理解,但正如法國人民對抗暴恐分子的方式是繼續在露天咖啡廳閒坐,而不是躲在家中瑟瑟發抖一樣,張愛玲對抗戰爭的方式,就是用對口紅和冰淇淋的渴望來消解對橫飛的炮彈的恐懼。

  總的來說,從古至今,口紅一直是帶給女性氣勢和力量的武器。

  那麼也不難理解女性爲什麼對口紅愛得深沉了。

  親吻昆蟲的屍體又如何?重點是塗了口紅的自己美就行了。

  據說好看的人

  都點“在看”~

  (英倫圈綜編,編輯:Erin,內容參考BBC News、維基百科、知乎等,圖片均來自網絡,轉載請註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