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下方留言,獲得置頂的讀者,贈送本文推薦的“大家小書”一本;轉發文章並截圖發送後臺的讀者,隨機贈送“大家小書”一本,趕快參與活動吧!


我這麼小,

你爲什麼還這麼喜歡我?

小小的你填滿了我的碎片化時間,既可與“大師”對話,又能揣進衣兜,小身體大能量,“小書”不小!



“大家小書”顧名思義就是一帶大家寫給普通讀者閱讀的小冊子。2002年首輯出版,18年來已經網羅100多位文史哲、藝術、社會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的大家,165種小書,是目前國學普及類體量最大的叢書。這165本小書,方便閱讀,文字優雅,強調趣味性和知識性,既強調常識的傳達,又有個體反思和社會批判的現代性追求,是中國傳統文化一百年來發展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血脈所在。截至現在共有語言文化類17本、古典詩詞類29本、文學類20本、小說評論類17本、歷史類30本、藝術類22本、思想類30本和社科類1本。今天向大家介紹“大家小書”最全書單,趕緊收藏起來吧!




01

 語言文化卷  





經典常談

01 朱自清 著 



著針對我國經典讀起來特別難,使一般人敬而遠之的狀況,朱自清先生撰寫了這本對經典作全面而深入淺出介紹的通俗讀物。全書基本上按我國古代經史子集分類法的順序,將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篇,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全書對經典的梳理與講解,不僅知識上簡潔精闢,文字上更是白話文通俗流暢的典範;讓古文對讀者來說更爲親近、熟悉,從而啓發讀者的興趣,是讀者概覽中國古典文學的優選。《經典常談》寫於1942年,六十多年來廣爲流傳,成爲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啓蒙經典。    




語言與文化

02 羅常培 著 



《語言與文化》是一位開拓型的語言學大師羅常培先生撰寫的一本探索語言與文化關係的小書,被認爲是中國文化語言學的開山之作。羅常培,字莘田(心恬),號恬庵,滿族。他沒有家學淵源的門第優勢,全憑“玩兒命的苦幹”,而成爲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語言學界的一代宗師。    




習坎庸言校正

03 羅  庸 著 



杜志勇校注西南聯大期間,羅庸先生攜李覲高、馬雍、張盛祥、李廣田、董庶、王志毅、周定一和陰法魯等學生八人於昆明小東門外盤龍江堤畔等地,每週一次講授中國學術。這些講課整理出來就是《習坎庸言》。全書除《緣起》和《規約》外,正文分爲內、外篇,各八個專題,分十七次講授。內篇《勉學》《識仁》是本次講習的根本和出發點,《六藝》《諸史》《九流》《理學》《經世》《文章》則涵蓋了經、史、子、集,傳統學術,燦然於此。外篇八個專題《種族》《文化》《質文》《禮樂》《鄉黨》《學校》《儒俠》《風俗》則爲內篇張目,屬於中國文化史的範疇。內外篇交叉講授體現了羅庸先生學術研究一貫的方法:把學術問題放到文化史的背景中討論。     




鴨池十講

(增訂本) 

04 羅  庸 著 



杜志勇編訂《鴨池十講》,是一代文化大師羅庸生前發表的獨一一本小冊子,包括他抗戰期間在昆明的演講稿和其他文章十篇。這本小書談儒,談詩,談士,娓娓道來,體現了一種詩化的講述風格。這次收入大家小書是根據初版和原刊仔細校勘的,同時增訂了十篇新文章,多是指點後學修養次第,對讀書和詩歌的論述尤其詳盡有味。    




古代漢語常識

05 王  力 著 



《古代漢語常識》是王力先生生前若干文章、講話的結集,包括《古代漢語常識》《中國古代的歷法》《文言的學習》等十篇。在書中,作者用較爲通俗的語言解釋了古漢語的語法現象、古代曆法知識、漢語語音與詞彙的發展變化、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等問題。本書文風清通簡要,不搞繁瑣考證,以面向大衆讀者、普及漢語知識爲目的,適合大中院校學生及古典文化愛好者認知、瞭解、學習古漢語的需求。    




國學概論新編

06 譚正璧 著 



《國學概論新編》以精簡的篇幅展示“國學”的全貌,不唯擷取古代學者研究的精華,且大量引用近人研究成果,對於有爭議的問題,又常常備列衆說,供讀者自己選擇,因此它至今看來仍是一冊中正和平的國學入門讀物,亦可作爲語文補充教材。    




文言尺牘入門

07 譚正璧 著 



本書爲學習文言尺牘而寫,取材以實用平淺爲主,雅俗共賞。每篇尺牘後均附有註釋和譯文,可令讀者無師自通。本書按性質分爲四類:請求類、陳敘類、人事類、交際類。書後附有稱謂、套語,讀者可參照使用。    




敦煌學概論

08 姜亮夫 著 



《敦煌學概論》是我國一本講述敦煌學的簡明教材。作者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學的親身經歷與感受入題,言簡意賅地介紹了敦煌經卷與藝術品的豐富內容,從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高度評述敦煌學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價值。作品推本溯源,深入淺出,還將如何研究敦煌寫卷的方法娓娓道來,並飽含對研究敦煌文化年輕一代的熱切期望。    




訓詁簡論

09 陸宗達 著 



本書是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經典入門讀物。書中以詳實的例證介紹了訓詁專書和經典註釋書中的訓詁內容:一、解釋詞義,二、分析句讀,三、闡述語法,四、說明修辭手段,五、闡明表達方法,六、串講大意,七、分析篇章結構。除此之外還講解了容易被人忽視的保存在文獻正文中的訓詁內容。在訓詁的方法上介紹了以形說義、因聲求義、核證文獻語言和考察古代社會這四種重要的方法。最後在訓詁的運用方面除介紹了運用於古代文獻的註釋工作等傳統功能外,還將訓詁學與現代語言學的結合作了極具啓發意義的論述。    




常識

10 周有光著 葉芳編



作爲語言學家的周有光,新世紀後的關注點有所變化,他更關注整個社會常識的匱乏現狀,因此寫了很多有針對性的短文章,廣泛涉獵歷史、文化理論、思維等等領域。本書編者從周有光關於文化理論的文章中精選出10萬餘字,並精心做了導讀。這本書中包含了語言文字的發展規律、現代教育的核心價值、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文化的衰減與創新、全球化時代的世界觀等五個部分的內容。每一部分的內容都涉及現代社會的基本知識,涉及與曾經形成、塑造我們的觀念、立場息息相關的文化內容。通過他的講解,我們有可能體會到我們已有的知識需要怎樣的改造和更新,我們的傳統文化面臨着什麼樣的挑戰,我們需要具備何種資質才能成爲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或許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談論常識的開始,或許並非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中獲益,但至少它可以提醒讀者掌握一些常識對開啓民智是多麼有益。而對於大部分讀者而言,本書可說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啓蒙讀物。    




語文修養

11 劉葉秋 著



本書共設七章,從講語文的概念開始,比較詳盡地論述了“編輯語文修養的三結合”“眼力與筆力鍛鍊的統一”“讀書求知的重要性”“略讀與精讀”“看書與翻書”“跳障礙與攻堅城”“記性與悟性”“‘三餘’與‘三勤’”“行文和修改”“編寫與審定”等諸多豐富內容,同時全書注重貫穿了“教師教書,作家寫書,編輯編書,職務雖異,責任相同,都應該成爲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的模範”的中心思想。無論是章節設置還是內容論述,都簡潔而不簡單,詳盡而不繁複。既充分論述了語文修養的重要性,又系統指明瞭提高語文修養的正確途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內涵豐厚的哲理,用習而能得的方法求解山重水複的疑難,這正是這本小書的魅力所在。    




中國字典史略

12 劉葉秋 著 



《中國字典史略》介紹了從戰國至近代一百多部常用的字書,尤其對《說文解字》《爾雅》《方言》《釋名》《廣雅》《字彙》《駢字類編》等影響較大的字書作了重點解析,將浩瀚綿長的辭書發展史依序排列分爲萌芽與奠基、繼承與演變、建設與發展、進化與興盛、演變與改革五個時期,同時又將古代字書的別體(韻書)單列爲一章。作者溯源析流,不僅詳論各書本身的編纂體例、用法,而且着重講述其在辭書發展史上的產生、演變和作用,可以說該書彙集了作者對古辭書多年的研究成果,在不少問題上都有獨到的見解。    




文言津逮

13 張中行 著 



張中行先生多年來一直從事文言文的選注工作,並在這一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這本書中,作者以過來人的資格,把學習文言所可能遇到的困難,給讀者一一指明,並且告訴他們怎樣去克服,它將把讀者引進美妙的文言世界。

張中行先生的高明之處,是能把這些原本比較艱深的知識,用舉重若輕、深入淺出的文筆,娓娓道來,使讀者彷彿在文言世界中漫遊,於不經意中獲得豐富的知識,無怪乎呂叔湘先生當初要給這書起名《文言世界漫遊記》了。    




古典目錄學淺說

14 來新夏 著 



《古典目錄學淺說》簡要地介紹了目錄學的興起、類別、體制、作用,發展脈絡,以及相關學科的關係,最後談古典目錄學的研究趨勢。邏輯清晰、深入淺出地敘述了目錄學的一些基本常識以及作者的研究心得。讀者藉此還可以瞭解關於書籍的文化史以及歷代藏書家的風貌。    




閒談寫對聯

15 白化文 著 



《閒談寫對聯》是中國楹聯學會顧問白化文先生在多年來的評聯活動的基礎上寫成的。本書雖是爲初學寫對聯的人而寫,但是並不限於談對聯的寫作方法,而是涉及到對聯的歷史源流、聯律探討和作品鑑賞等問題。本書的特色在於注重指導對聯寫作的實踐,重點講解了寫對聯的要領,詳細討論了平仄問題和對仗問題。本書還講了對聯的評選和傳世名聯的賞析,見解獨到,給人以新鮮啓迪。    




怎樣使用標點

符號

16 蘇培成 著 



本書通過大量實例,詳盡介紹了每個標點符號的主要功能和正確用法,針對使用中容易致錯或混淆的地方進行重點分析,正例、誤例相互參照,幫助讀者全面掌握其使用技巧。書中還補充了蘇培成先生關於標點符號的一些小文章,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瞭解標點符號的規範化歷程。本書體例清晰實用,是教師、編輯、記者、文祕人員等文字工作者的案頭必備工具書。




中國文化六講

17 何茲全 著 



19    著本書是爲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研究生所作的中國思想文化問題的講座,在這短短的六講裏,作者探討了產生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和環境,理清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特點和發展,也瞭望了中國文化的未來。作者明確地把對以往歷史的研究和對將來的預期聯繫起來,前後一貫,自成一說,使讀者可以從大文化的角度,全面考察中國的發展前景。    




  古典詩詞卷 

02





詩境淺說

01 俞陛雲 著 



俞陛雲先生爲家中孫兒女“欲學爲詩”特意編選的啓蒙讀物。專論唐朝律詩和絕句的作法,側重於分析“聲調、格律、意義及句法、字法”以及“詩境之妙”,觀點獨特,品評精到,頗能給人啓發。    




唐五代詞境淺說

02 俞陛雲 著 



本書共收唐詞二十三家、六十首,五代詞(包括南唐二主)二十五家、一百八十三首,有着鮮明的選編特色,按俞陛雲在《五代詞選釋·序》中所說,在於“申其義而暢其趣”。作者強調了詞人“以曼辭俳體寓其忠篤悱惻之思”的特色;於具體的詞作闡釋中,也每每知人論世,着意申發作者翠簾紅袖的書寫背後的家國之思、怨悱之旨和黍離之嘆。    




北宋詞境淺說

03 俞陛雲 著 



本書曾爲俞陛雲舊作《宋詞選釋》的一部分,共收宋詞三十五家、二百八十一首,基本涵蓋了北宋時期的重要詞人、詞作。作者對書中所選詞作不僅加以箋釋,而且剖析層次脈絡,指出其關鍵和精警所在,兼及詞人逸事,考證故實,有時還參引前人評介,其高卓精深的詞學造詣和鑑賞力在彷彿信口道來的“循文申意”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南宋詞境淺說

04 俞陛雲 著 



本書曾爲俞陛雲舊作《宋詞選釋》的一部分,共收宋詞三十五家、二百八十一首,基本涵蓋了北宋時期的重要詞人、詞作。作者對書中所選詞作不僅加以箋釋,而且剖析層次脈絡,指出其關鍵和精警所在,兼及詞人逸事,考證故實,有時還參引前人評介,其高卓精深的詞學造詣和鑑賞力在彷彿信口道來的“循文申意”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人間詞話新注

05 王國維著 滕鹹惠校



《人間詞話新注》分上、下兩卷,上卷爲“人間詞話”,下卷爲“人間詞話附錄”。上卷是根據王國維《人間詞話》原稿本整理而成的;下卷系輯錄《人間詞話》以外的王國維零星論詞言論而成。《人間詞話新注:大家小書》內容包含“校”“注”兩部分。“校”說明與其它版本(特別是與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徐調孚注、王幼安校訂本作比較)文字重要不同之處,可見作者對史料的掌握程度和對文獻的精審態度。“注”是參照舊注加以補充修訂而成。其引文亦能註明出處,使人一目瞭然。爲加深讀者對《人間詞話新注:大家小書》的理解,特將作者所撰《略論王國維的美學思想》作爲附錄,附入《人間詞話新注:大家小書》。該文於《人間詞話》的“境界說”以及所表現的美學思想,論述較詳,爲讀者理解《人間詞話新注:大家小書》提供了方便之門。    




蘇辛詞說

06 顧隨著 均校



本書由顧隨弟子周汝昌作序,是一次將顧隨的《稼軒詞說》和《東坡詞說》合二爲一,而顧隨針對蘇東坡和辛棄疾的詞進行了見解獨到的解說,說辛精警,令人振奮而激動,說蘇深婉,令人嘆喟而感懷,具有濃厚的獨創特色與重要的代表意義,使本書文章篇篇珠玉,精義名言,絡繹奔會,給讀者帶來極大的啓迪與享受。顧隨一生之功業幾乎全在中國傳統文學(詩詞曲)的創作與鑑賞,本書即是這一領域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國古典詩學和現代文藝思想裏,本書被譽爲自王靜安《人間詞話》之後爲精深亦極特別的一部名著。    




詩論

07 朱光潛 著 



本書用西方詩學解釋中國古典詩歌,用中國詩論來印證西方詩學,對中國詩歌的起源、詩歌與音樂、舞蹈的關係、詩歌與天賦、散文的關係、詩與畫的關係、中國詩的音律等作了深入的美學探索。    




唐詩雜論

08 聞一多 著 



《唐詩雜論》是現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唐詩研究的重要代表作,內容包括唐代詩歌的多個方面,對唐代著名詩人,如“初唐四傑”、孟浩然、賈島、岑參、杜甫、李白等人的詩歌成就有獨到而深刻的評論與分析。全書論述精闢,行文優美流暢,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引人入勝。爲了讓讀者更好地領略聞先生在唐詩領域的精彩創見,本次出版,增補了聞一多先生的詩論四篇《律詩底研究》《詩歌節奏的研究》《詩的格律》《詩的批評》等文字作爲附錄,以饗讀者。    




詩詞格律概要

09 王力 著 



本書講述古典詩詞格律最基本的知識,爲鑑賞古代詩詞,學習詩詞創作,提供一條準確而又簡捷的途徑。作品推陳出新,嚴肅性與科學性並舉,是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寫就的學術普及經典。    




唐宋詞欣賞

10 夏承燾 著 



本書是“一代詞宗”夏承燾的詞學欣賞之作。作者深入分析歷代名家名詞,貫串詞義或意象,連綴內在的關聯和感情的邏輯,詮釋全篇宗旨和作者意圖,從而引導讀者充分感知詞的藝術。    




槐屋古詩說

11 俞平伯 著 



本集主要收錄了詩詞研究大家俞平伯先生對於先秦兩漢魏晉詩歌的討論和品鑑文章。主要分爲兩編,上編詩騷,談的是《詩經》和《楚辭》,主體是談《詩經》的《讀詩札記》曾在1934年8月由北京人文書店單行出版;下編樂府,談的是《羽林郎》《孔雀東南飛》和“古詩十九首”,主體是談“古詩十九首”的《葺芷繚衡室古詩札記》,本屬於1935年4月爲葉聖陶的《中學生》雜誌作的隨筆。可見,本集主要體現了俞平伯早期的詩詞觀點。    




詞學十講

12 龍榆生 著 



《詞學十講》根據龍榆生先生詞學學習創作課上講義編輯而成,作品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詞學淵源、選調、作法等內容。作爲與夏承燾、唐圭璋齊名的詞學大家,文中多本色當行語。其論選韻、重去聲、析比興,皆鞭闢入裏,富遠見卓識,可說是講解宋詞欣賞的優秀讀物。    




詞曲概論

13 龍榆生 著 



本書是一本詞學專著,分爲上下兩編:上編論源流,主要論述詞曲的特性、起源及流變。下編論法式,着重探討聲韻、平仄的安排、韻位的疏密等。對許多問題的闡發細緻深入,具有獨到見解。    




中國古典詩歌

講稿

14 浦江清著 浦漢明整理



本書是選取浦江清論述詩、詞、曲、劇的文稿彙編而成,主要是講稿,也有幾篇深入淺出的專論。本書分爲三部分,分別講述了中國詩歌體制的發展變化、作家介紹、作品賞析,都是按照時代先後順序排列,基本涵蓋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全貌,可使讀者增進文學修養,陶養性靈。    




唐人絕句啓蒙

15 李霽野 著 



本書是翻譯家、文學家李霽野給自己的孫輩講解唐代詩歌的合集,他親自精選了唐代一百三十多位詩人近四百首絕句,並逐一講解,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讀詩感受,論說這些詩歌的藝術特色和美學意境。談論淺白,講解親切,談談家常,說說往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這種啓蒙式講解很適合青少年的啓蒙教育。    




唐宋詞啓蒙

16 李霽野 著 



本書是翻譯家、文學家李霽野給自己的孫輩講解唐宋詞的合集。他親自精選了唐宋一百多位詞人的代表性詞作,逐首進行講解,深入淺出,妙趣橫生。兼以談論詞的發展歷程,詞的藝術特色,詞人的心境和情懷,行文流暢,明白如話。這種啓蒙式講解很適合青少年的啓蒙教育。    




唐宋詞概說

17 吳世昌 著 



本書是詞學大家吳世昌先生的詞學論文集,涵蓋了其重要的詞學研究成果,涉及唐宋詞、花間詞、柳永、晏殊、晏幾道、蘇東坡、周邦彥、辛棄疾、史達祖、詞的讀法等,並提出了讀詞應“戒穿鑿”“須有想象力”的獨到見解。    




宋詞賞析

18 沈祖棻 著 



本書是賞析宋詞之美的經典之作。作者不僅研究宋詞,還身體力行創作。因此,剖析精微,體察分明,連類而及的評析方法,以及新穎別緻的審美眼光,不僅使宋詞名作的意蘊得到充分的闡釋,也使傳統的詩歌鑑賞理論得到了昇華。    




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

19 李長之 著 



本書以李白的遊歷生活爲經,以李白試圖擺脫凡俗羈絆的精神爲緯,形成有道教氣質的詩句,深入體察詩仙李白的充溢的生命力以及內心之痛苦,解析其詩歌中的豪氣和語言風格的形成。作者李長之以“生命和生活”概括李白的本質,認爲詩人對命運的抗爭集中在希望保留住現世上,而其痛苦之源卻是現世的終歸無法保留。作者以銳利的觀察,輔以設身處地的理解,刻畫出鮮活靈動的李白形象。本書名爲《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是作者李長之先生在上世紀30年代完成的作品,至今仍爲李白詩歌研究中的重要的參考書。    




閒坐說詩經

20 金性堯 著 



金性堯先生著的《閒坐說詩經(精)》圍繞《詩經》生髮的主題,從小切口入手,時或穿插對上古典章制度的疏解,時或拈來後世之作以爲縱向聯繫,由此及彼,小題大做,推導中國古典詩詞悠遠纏綿的韻味意境。    




陶淵明批評

21 蕭望卿 著 



《陶淵明批評》本著分爲四個部分:朱自清序、陶淵明的歷史影像、陶淵明四言詩論、陶淵明五言詩論。語言流利華美。朱自清序強調陶淵明詩歌來自日常生活、語言平白的親切特質;歷史影像主要勾勒六朝以來歷代文人對陶淵明的認知;四言詩論,則從四言、五言的風格比較角度指出,四言束縛了陶淵明的性情,算不得成功;五言詩論,則詳述陶淵明的獨特創造和一新的風格。附錄部分收入作者賞析陶淵明《停雲》《時運》《答龐參軍》三篇,全面呈現了作者對陶淵明細微體貼的理解。    




舒蕪說詩

22 舒蕪 著 



本書上半部分是關於唐詩的,作者對陳子昂、孟浩然、王維、李白、高適、杜甫、岑參、韓愈、元稹、李賀、李商隱、鄭嵎等12個唐代重要詩人的詩歌佳作做了散點式的點評。下半部分是作者談古典詩歌的一些散篇,《帝裏皇都和山川郊野》《由動物裝飾到植物裝飾》主要談的是賦。詩賦一體,所以本書一併收入。這兩篇是作者從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角度進行有血有肉的詩歌研究的一個嘗試。下半部分中很有分量的當屬後三篇讀詩札記,不空談,不枝蔓,體現作者學養。    




名篇詞例選說

23 葉嘉瑩 著 



《名篇詞例選說》賞析了溫庭筠、李煜、晏殊、歐陽修、柳永、蘇軾、辛棄疾等詞人詞作。作者葉嘉瑩結合時代背景、詞人生平,梳理古典詩詞的情致,深入分析詞作幽渺的意境,直探詞人之巧心。    




唐詩縱橫談

24 周勳初 著 



本書從唐詩研究的入門文獻談起,從唐人文集的整理與刊行、唐代歷史與傳記、唐人筆記小說、譜牒、墓碑與墓誌文獻、尚書省郎官石柱及御史臺精舍碑、登科記、歷代唐詩著錄書目、歷代詩話唐詩選本及研究專著、唐代與詩有關的藝術論著、地理志與方誌、唐代典章制度沿革、佛道二家典籍等十三個方面來對唐詩研究的文獻做了全面和細緻的梳理,言簡意賅,例證結合,第二部分對唐代詩壇李白、杜甫、韓愈等著名詩人和詩壇現象獨立點評,適合唐宋文學方向的研究生作爲研究入門的讀物,研習古典文學必定以紮實的中國古典文獻學爲基礎。    




楚辭講座

25 湯炳正著 湯文瑞整理 



湯炳正先生是“楚辭學”大家,他治學嚴謹,能於小中見大,於現象中求規律,對屈賦中許多千秋難解之謎,提出新的結論與答案,其研究成果受到中外學術界的廣泛重視。本書由其孫湯序波據先生生前講稿悉心整理而成,在介紹《楚辭》主要的基本知識的同時,着重講解屈原研究與《楚辭》研究中的重點難點。進一步滿足了廣大讀者熱愛《楚辭》、瞭解《楚辭》,尤其是提升研究《楚辭》能力的需要,實乃“楚辭學”入門與提升之上選。    




好詩不厭百回讀

26 袁行霈 著 



當代國學大家袁行霈先生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書”叢書的編委,《好詩不厭百回讀》是袁行霈先生詩詞賞析的小集。本書集合了袁行霈先生對自《詩經》至《納蘭詞》,五十首古典名篇的精彩賞析,旨趣高雅,言語親切,非常切合“大家小書”的意旨。    




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園詩鑑要

27 葛曉音 著 



本書是北大中文系著名學者葛曉音教授的古代山水田園詩賞析文集。詳細解讀了從陶淵明開創田園詩起,至宋代蘇軾止,共25位田園詩人的55首詩歌。全書按照山水田園詩產生的各類環境和相關主題分爲田園篇、隱居篇、遊覽篇、行旅篇,4個部分,依次評述田園詩人的寫作風格、領略田園詩的產生與發展,是一部田園詩賞析作品。    




唐詩研究

28 胡云翼 著 



胡云翼著的《唐詩研究(精)》是“大家小書”叢書之一,內容包括唐詩的來源及其背景、唐詩第一時期、唐詩第二時期、唐詩第三時期、唐詩第四時期、唐代婦女的詩等,剖析了古今對唐詩的誤解、唐詩的意義與特質,研究了唐詩的基本觀念,在我國唐詩研究中佔有極高的地位。    




漢魏六朝詩簡說

29 王運熙著 董伯韜編



本書是難得的中國古詩發展史入門讀物,講述唐詩之前的中國古詩。選編王運熙先生《漢魏六朝詩簡論》《論吳聲與西曲》《漢魏兩晉南北朝樂府官署沿革考略》等論述性文章十三篇,賞析文章十篇,基本涵蓋了王運熙先生漢魏六朝詩研究的主要內容。    




03

 文藝卷  





門外文談

01 魯迅 著 



《門外文談》彰顯的是作爲一代學問大家的魯迅,主旨是讓讀者向魯迅學、學魯迅問、問學大學問。《門外文談》彙集了魯迅最令人稱道的雜文,使人讀起來酣暢淋漓,欲罷不能,可以說代表了我國現代文學的最高成就。    




論雅俗共賞

02 朱自清 著 



《論雅俗共賞》是朱自清先生抗戰勝利後所作部分文章的結集。共收入“關於文藝的論文十四篇”。在自序中,作者解釋題目說,他“企圖從現代的立場上來瞭解傳統”,而所謂的“現代立場”,按作者的理解,“可以說就是‘雅俗共賞’的立場,也可以說是偏重俗人和常人的立場,也可以說是近於人民的立場。書中各篇論文都在朝着這個方向說話”。《論雅俗共賞》作者以明白曉暢的口語,輔以大量貼切生動的文藝例證,揭示出藝術與文學的某些基本規律,的確是一部雅俗共賞的作品。    




文學概論講義

03 老舍 著 



1934年夏,老舍到青島山東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文學概論講義》便是他給學生當教材印發的文學概論講義。既是其創作實踐的體悟,也是他學習的總結,書中直接引用了一百四十位古今中外學者、作家的論述、作品和觀點。是一本簡捷生動的文學入門讀物,也是研究和理解老舍文藝觀和三十年代文壇的基本資料。    




中國文學史導論

04 羅庸著 杜志勇校



羅庸從1932年至1950年在北京大學、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教授中國文學史,有20年的歷史。他與胡適、傅斯年一起把當時陸侃如、馮沅君研究中國文學思潮變遷的階段推進到文體發生、演化的研究階段。進而羅庸又在《中國文學史導論》中,提出從中國文化史研究中國文學史,從文學發展的歷史來預見文學發展的未來,並論述了中國文學史的"宗趣論"、"方法論"、"史料論"等,使之成爲一門獨立學科的系統理論。    




給少男少女

05 李霽野 著 



《給少男少女》中所收的文章是1944年李霽野到四川白沙女子師範學院任教前後爲學生們所做的演講集,圍繞讀書與生活、愛的藝術、大自然的樂趣等娓娓道來,以淵博的知識、豐富的人生體驗以及對生活的溫暖熱愛之心,就青年人關心的種種人生問題暢談所想,對一代一代的青少年產生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此次再版增加附錄七篇,更豐富了李霽野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智慧,對當下青少年的成長是十分生動有益的諄諄教誨。    




魯迅批判

06 李長之 著 



在魯迅生前出版的評介他的著作,約四五種,大都屬於資料性,真正算是系統研究的,現代詩人、批評家李長之的《魯迅批判》可能是的一部,自然它也就成了早一部魯迅研究的專著。全書除序外,共有五章,從“魯迅之思想性格與環境”的關係說起,分析了魯迅“精神進展上的幾個階段”,然後重點考察魯迅文學創作上的成就,最後歸結到“魯迅之本質”,構成一個嚴密而完整的體系。    




英美現代詩談

07 王佐良 著 



本書爲詩人、翻譯家、教授、英國文學研究專家王佐良先生關於英語文學的中英美現代詩研究的中英文論著。其中包括對哈代、葉芝、繆亞、艾略特、麥克?迪兒米德、歐文、燕卜蓀、奧登、司班德、R.S.湯瑪斯、狄蘭?託馬斯、格瑞夫斯、麥克尼斯、紹萊?麥可林、霍斯曼、菲力浦?拉金、塔德?休斯、謝默斯?希尼、託尼?哈里遜、勃萊的作品的分門別類的介紹。其中詩人及作品的選目不落俗套,詩歌譯文皆出自大家。    




三國談心錄

08 金性堯 著 



《三國談心錄》是金性堯先生考評三國的歷史隨筆文集,對三國前後一些人物和事件進行了點評,包括“曹操心事”、“三國風雲”、“絕代美女”三大部分。作者史力深厚,根植於“論從史出”的傳統,所談又多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題目,於細微處着墨,卻總能涉筆成趣,評品古今得失。英雄美人,豪傑梟雄,千古風流,盡入彀中,正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夜闌話韓柳

09 金性堯 著 



韓愈、柳宗元爲中唐文壇的兩大巨擘,二人合作推動的古文運動、波瀾壯闊、唯陳言之務去,一洗雕琢駢儷的六朝文風,文起八代之襄。詩作方面,韓詩詭奇、跌宕、後世以爲晦澀,然亦另闢蹊徑,骨力盡現;柳詩清高、幽遠,將山水詩發揚光大,成一代的風流,亦世無異議。本書即以詩作爲主,貫串韓、柳的生平事蹟、升沉起落,以簡短有力的篇幅,縷縷細述,力求重現詩人的人格面貌。    




英語學習

10 李賦寧 著 



《英語學習(精)》爲著名英語教授、英語文學研究專家李賦寧的作品,萃集了李賦寧近半個世紀來辛勤教學的精華,內容主要以英語語言問題研究爲主,涉及英語學習中的語法、詞彙、學習方法和英語閱讀等。    




漫談西方文學

11 李賦寧 著 



《漫談西方文學》爲著名英語教授、英語文學研究專家李賦寧的作品,萃集了李賦寧近半個世紀來辛勤耕耘的著述,內容主要以古典及近現代西方文學研究爲主,涉及英語文學中的詩歌、小說、戲劇和中英文比較、英美文學比較、古典現代文學比較等。尤其是收入了李賦寧先生關於莎士比亞、喬叟和艾略特的研究內容。本書是一本名副其實的大家之作,書的開本雖不大,但內容豐富厚實,在三百多頁之中漫談西方文學,讀來深入淺出,縱橫而開闔。    




歷代筆記概述

12 劉葉秋 著 



《歷代筆記概述》分爲八章,包括了緒論、魏晉南北朝筆記、唐代的筆記、宋代的筆記、金元的筆記、明代的筆記、清代的筆記、結束語等詳細內容。歷代筆記,浩如煙海,本書粗舉大略,難免掛一漏萬。但通過這一部分筆記的介紹,可以初步瞭解它們的作用與缺點。筆記小說,是古代短篇小說的一種,如《世說新語》和《聊齋志異》等,都有一定的現實性和較高的文學價值。一般記雜事、瑣聞的筆記,無論敘事、說理、寫景、抒情,全能揮灑自如,不受內容和形式的限制;因此,其中的優秀作品,如《陶庵夢憶》之類,就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小品文。    




筆禍史談叢

13 黃裳 著 



黃裳著的《筆禍史談叢》是一本關於清代文字獄的隨筆集。十來篇文章,文字不艱深,許多案子,如莊廷瓏案,曾靜、呂留良案,查嗣庭案,戴名世案、汪景祺案等,都是清朝**的文字獄大案,其慘,其禍,讓人唏噓。而其中,尤以錢名世案爲*。回顧殘忍的歷史事件,卻很發人深思。    




古典詩文述略

14 吳小如 著 



本書收入了作者歷年來發表的有關古典詩歌的評論。1984年初版,1991年在原版的基礎上進行增訂,作爲作者治古典詩文歷程的印記。書後附有作者對自己學術研究的小結性文章,也與當時文壇熱門話題相關,作爲作者大半生學術生涯的簡單寫照一併收入,供讀者參考。    




有琴一張

15 資中筠 著 



《有琴一張》實際上是資中筠先生的音樂自傳,親切生動,別具一格。熟悉資先生的朋友和讀者大多知曉資先生的鋼琴演奏造詣,而聽資先生將自己的生涯經歷從學習和彈奏鋼琴的特殊角度娓娓道來,當會給我們帶來不小的驚喜!2013年6月,我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演奏廳現場聆聽資先生的鋼琴演奏會,目睹這位年逾八旬、風度翩翩的知識大家在琴鍵上的流利、穩健、自如,當時的驚訝與讚歎直至今日仍記憶猶新。這本小傳,或許可以從一個側面解釋資先生的琴藝風範來自何處。但在我看來,它更有興味的價值在於讓讀者觀察到,資先生作爲一名知識人兼鋼琴愛好者,如何通過與鋼琴這件獨特樂器的複雜交往和互動,經歷中國現當代幾十年來的社會心理變化,並經驗個體命運在其中的沉浮變遷。    




魯迅作品細讀

16 錢理羣 著 



《魯迅作品細讀》是錢理羣先生集20年心力研究魯迅的著作,就如書名所言,這本新作是錢先生從文本角度深入細化分析魯迅文字的作品,收入包括小說,散文,散文詩,雜文在內一共33篇文章。


無論是從學問角度,還是從學人角度,錢先生都是研究魯迅的大家,他不僅對於魯迅作品有深入地理解與“創造性轉化”,而且在學人風範上,他也有魯迅的“硬骨頭”,以及對社會肌理的深入批判。這部跨越20年研究的作品,可以讓讀者更好更深入地閱讀魯迅與錢理羣。    




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範

17 葛曉音 著 



“唐宋八大家”是指我國唐宋時期八個著名的散文家。包括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和蘇轍。八大家散文代表着中國古代散文所取得的成就。本書着重論述八大家在我國古代文風、文風發展中的作用,依次選取了這八位散文大家的重要文章,並給予釋譯。    




譯餘偶拾

18 楊憲益 著 



本編收錄的文章見於《零墨新箋》與《譯餘偶拾》,兩書同爲楊憲益先生學兼中西、融通古今的學術隨筆集,寫作時間從上世紀40年代直至本世紀初,跨越了作者大半生的時間。前書論述的主題較爲廣博,後書則更專注於中西交通,以及有關歷史上出現於我國西部、北部各民族的考訂;其中尤其《突厥遣使東羅馬考》《唐代西班牙與中國的通使》《薩寶新考》《東羅馬的鴉片貿易》各篇,旨在闡述西方耶教文明、中東摩尼教等不同文明與我國傳統文明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影響,對我們當下構建“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不無有益的啓迪。    




古典文學略述

19 王季思著 王兆凱編



本書是一代古典文學研究大家寫給大家的小書。由王季思先生之子王兆凱先生所編,輯錄了王季思先生從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所撰寫的關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普及性文章,寫作時間跨度幾乎涵蓋了王季思先生整個學術生涯,可以從中看到王季思先生整個學術思想的演變。本書從三個部分梳理王季思先生的古典文學研究思想,分別爲詩詞研究、詩詞賞析、古典文學漫談。王季思先生文筆明快,把高深的古典文學研究用質樸簡明的語言表達出來。作爲一名研究者和教育者,他注重實際,在文章中着重點出大衆在傳統文學上的關心問題。因此,對於專業的讀者,閱讀本書了,可研習王季思先生的學術思想,對於普通讀者,則可從本書中簡略而清晰地領略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可以說,這是瞭解中國古典文學的優秀讀物。  




古典戲曲略說

20 王季思著 王兆凱編



本書收錄了王季思先生關於戲曲研究的文章,由《王季思全集》主編、王季思先生之子王兆凱先生編選。王季思先生是學術界公認的當代有影響力的戲曲研究專家之一。他關於元雜劇的挖掘、《西廂記》的校注、關漢卿的研究及明清戲曲的梳理等,都爲今人的研究打下堅實基礎。本書從王季思先生關於中國戲曲的起源與發展的研究開始,輯錄了王季思先生戲曲研究生涯中較爲重要的經典文章。王季思先生的文筆質樸簡明,在深入淺出的敘述中敘述中國傳統戲曲之美。因此,對於專業讀者來說,本書可以重溫一代戲曲研究大家的學術思想,對於普通讀者而言,本書是介紹中國傳統戲曲的經典讀物。    




  小說評論卷 

04





紅樓夢考證

01 胡適 著 



胡適是新紅學的開山祖師,1921年他以《紅樓夢考證》一文開創了紅學研究的新時代,這在現代中國學術史上已成爲一個常識性的問題。在本書中,胡適針對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問題進行了有史有據的考證,是我國紅學研究的里程碑,也是我國紅學研究的代表作,在國內外產生了極大影響。    




水滸傳與中國

社會

02 薩孟武 著 



本書是一部由小說“閒”看中國社會的著作。但作者貫通古今,引證諸多歷史材料闡發其社會學理論,且借題發揮,談的是政治、經濟、倫理、兵制、士人、社會組織、婚姻問題等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作者有着看透社會與政治的火眼金睛,因此看似遊戲走筆,但分析中國社會卻要言不煩,深入精當。    




《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

03 薩孟武 著 



本書是一冊對中國傳統經典小說別開生面的解讀。與常規的文學批評迥然不同,作品以《西遊記》中的小故事爲話題,以政治學家的專業眼光透視中國古代的政治運作,微言大義,見解精深,行文流麗,引證博雅,邏輯分明,能帶給讀者啓發和思考。    




《紅樓夢》與中舊家庭

04 薩孟武 著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紅樓夢>與中國舊家庭》中,薩孟武先生以研究社會文化的角度來解讀《紅樓夢》,引領讀者深入賈府的家庭生活,重新認識中國傳統家庭,剖示傳統社會的文化與倫理格局,演繹社會風氣的流轉,見解精微,啓人心智,是一部別開生面、言近旨遠的大家小書。    




水泊梁山英雄譜

05 孟超著 張光宇繪 



本書擷取《水滸傳》中三十多位英雄人物,予以“故事新編”式的肖像素描。作者於20世紀40年代,“借古喻今”,以迥異於金聖嘆的視角和犀利的文風,一吐心中塊壘,其分析睿智而深刻,其行文凝練而雋永。而漫畫家的插圖,既寓寫實主義,又含浪漫主義,藝術的概括與誇張,耐人尋味。    




《紅樓夢》探源

06 吳世昌 著 



吳世昌對《紅樓夢》的考證,開始於這個批判運動奏凱之後。他以講學之暇,窮數年之功,運用他精通的考證學而不是他所不熟悉的主義,就當時可能見到的抄本和相關資料,爬羅剔抉,分析比較,完成了一部考證報告《《紅樓夢》探源》(後簡稱《探源》)。此書按照他所考察的五個步驟分爲五卷,即抄本探源、評者探源、作者探源、本書探源和續書探源。書以英文寫成,1961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探源》的中文版,先生生前翻譯了一半,未競的部分是補譯者受命補譯的,在20世紀90年代末面世。讀者現在看到的這本書,是《探源》的節本,略去了基礎性研究(對抄本、評語的對比分析)部分,直接進入對評者、作者、全書故事結構的考察。    




《西遊記》漫話

07 林庚 著 



《<西遊記>漫話/大家小書》是林庚先生對經典作品的解讀:《西遊記》是以童話的方式反映市民社會的英雄理想。孫悟空的形象,多地源於市井文化;而《西遊記》描繪的神魔世界,和世俗市民社會息息相關。    




細說紅樓

08 周紹良 著 



本書編選了周紹良研究紅樓夢的全部重要文章,作爲著名紅學家,周紹良在紅樓夢研究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其主要觀點體現在對《紅樓夢》系年的詳盡梳理,對《紅樓夢》後四十回原稿真僞甄別,以及曹雪芹卒年的考證,其他細節的論證亦娓娓道來,有理有據,對紅學研究極具參考意義和史料價值。    




紅樓小講

09 周汝昌著 周倫玲整理



萬派歸源,可以說周汝昌先生的紅學研究是中華文化精義的一種學術實現。他的才一往情深,才無怨無悔,才生慧心,具慧眼,成慧業,造就出一代紅學大師。周先生的這冊《紅樓小講》能夠普通讀者進入《紅樓夢》真境聖境的寶筏南針,能夠讓讀者對曹雪芹的“癡”所體現的中華文化之精義初嘗滋味。    




曹雪芹的故事

10 周汝昌著 周倫玲整理



紅學泰斗周汝昌爲我們講述生動鮮活的曹雪芹的故事——曹雪芹何以成爲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曹雪芹?他的身世背景究竟如何?是在怎樣的環境中成長的?有什麼不爲人知的經歷?他與神祕的脂硯齋究竟是何種關係?又是在何種情形下寫出了千古奇書《紅樓夢》?

不同於枯燥無味的研究考證,在本書中,你將看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曹雪芹——他經歷人間滄桑,飽嘗世情冷暖,曾鮮衣怒馬,也曾貧困淒涼。有目睹家族鉅變的幼年,叛逆的少年,也有再遭鉅變的青年,輾轉謀生的中年;有嚴厲的父親,溺愛的祖母,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失而復得的伴侶。看似大起大落的人生中也有着同我們一樣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他不再是一個符號,而彷彿一個有趣而健談的經年老友,從書中走出來,與我們分享他的人生與他的《紅樓夢》。    




古典小說漫稿

11 吳小如 著 



本書是吳小如先生的一部小書,對諸如三國、水滸、紅樓、儒林外史等小說的一些評論。共收錄17篇文章。其中《唐代傳奇簡介》等6篇分別收入了《中國小說史講話及其它》和《讀人所常見書日札》兩書,現已絕版。收入本書中作爲作者治古典小說歷程的幾個印記。書後附有兩篇不屬於古典小說研究範圍的文章,但與當時的文壇有關,或爲吳小如先生文字生涯的寫照,因此編入。    




古體小說論要

12 程毅中 著 



程毅中先生鑽研說部數十年,著述宏富,馳譽學林。其治學特點爲從文獻入手,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腳踏實地,爬梳剔抉,“文章不寫一句空”,因而於小說研究領域頗多斬獲,成果累累。《古體小說論要》沿波討源,因枝振葉,簡明扼要地論述了“古體小說”從起源、界定、成熟到高峯的演變歷程。該書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小說的名稱和起源”,第二部分“小說的界定與門類”,第三部分“中國小說的變遷”,第四部分“中國小說的成熟與唐宋傳奇”,第五部分“‘詩文小說’與古體小說的流變”,第六部分“古體小說的新高峯——清代的《聊齋志異》系列及其他”,第七部分“小說觀的發展和古籍目錄學的調整”,論述皆以相關文獻爲依據,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旁徵博引,融會貫通。從以上所列七大部分的目錄可見,作者之“論要”的確是循古體小說的發展線索展開論述,脈絡清晰,因而具有“史”的內涵。    




近體小說論要

13 程毅中 著 



《近體小說論要》簡明扼要地論述了“近體小說”的文體源流及藝術傳統。該書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四大奇書’的演化”,第二部分“《清平山堂話本》與‘三言二拍’”,第三部分“清代小說的新發展”,第四部分“《醒世姻緣傳》的說話基因”,第五部分“《儒林外史》的重大突破”,第六部分“《歧路燈》的求真寫實”,第七部分“《紅樓夢》的繼承和創新”。作者通過對具體小說作品的解讀,從中把捉中國古典小說的特點,以古體小說和近體小說來重新界定中國古代的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並逐步梳理出中國小說史的脈絡,對近體小說的起源及發展,進行了闡述。    




文學的閱讀

14 洪子誠 著 



這本書中的文字,大多是洪子誠老師讀一些作家作品的感受,但是會延伸到讀作品時,洪子誠老師所處的環境,閱讀動機、心情和方法等的討論;也就是讀者和閱讀對象建立怎樣的關係的問題。這也是取名《文學的閱讀》這個書名的原因。


文集包含了洪子誠老師對於新詩的閱讀,像北島、牛漢、商禽、張棗、許世旭、紀弦、樑秉鈞、牛漢、周夢蝶的詩歌閱讀經驗,也包括對文學的閱讀,像巴金、契訶夫、《鼠疫》的閱讀經驗,等等。從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學者的閱讀史,有心人也可以在其中讀出歷史的某些剖面。    




中國戲曲

15 麼書儀 著 



這本書是從“文體”的角度,簡要敘述中國古代戲曲的起源、完善、發展的歷史,可以看作是關於中國古代戲曲史的入門書。本書對戲曲的考察,主要是限定於“文體”的角度。也就是說,研究的是它作爲中國古代文學諸種文學樣式中重要的一種的發展過程及其特質,因而,自然就會把舞臺表演上的種種因素放在我們考察的視境之外。   




《聊齋志異》

面面觀

16 馬振方 著 



《聊齋志異》收錄志怪小說近500篇,內容或譏刺官貪吏虐,抨擊科場積弊、考官闇昧,嘲諷惡劣世風,或歌贊青年男女愛情,頌揚英烈豪傑、巾幗奇人以及清慎廉明的良吏,雖在藝術手法上談狐說鬼,時涉荒誕,然其鋒芒所向和爲文之旨唯在諷世與救世,全書廣泛、深刻地反映了那一時代的真實風貌與世態,堪稱我國古體小說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本書圍繞《聊齋》產生的時代背景、蒲松齡一生所歷仕宦、坐館以及與官僚士紳各色人等的交往,在充分汲取前代和當代學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全面這部奇書在思想和藝術上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可以說是一本面向大衆的淺近的研讀《聊齋》的入門書。    




史詩《紅樓夢》

17 何其芳 著 



何其芳先生是我國紅學研究中一直未引起足夠重視的人物,他不僅是一位紅學研究大家,更是一位紅學活動家。本書彙集何其芳先生學術遺產中在《紅樓夢》研究領域繞不開的主要代表之作,共收錄了何先生關於《紅樓夢》研究上最爲經典的三篇文章,即1956年下半年完成的長篇論文《論<紅樓夢>》、1957年在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的講演《答關於<紅樓夢>的一些問題》、1962年原爲籌備“紀念曹雪芹逝世二百週年”撰寫的報告《曹雪芹的貢獻》,從而可以對何先生的紅學研究有一個接近整體的估量。


《史詩<紅樓夢>》此次作爲“大家小書”精裝版推出,新增我國現代著名工筆重彩人物女畫家王叔暉先生22幅紅樓夢人物圖,編選者還特意爲原作中每一個二級標題添加了恰到好處的新穎標題,起到畫龍點睛之功,不僅使得全書的主旨在目錄中得以完整呈現,也有益於極大拉近文學經典與普通讀者之間的距離。何其芳先生對文學作品的藝術分析嚴謹細緻、精闢獨到,本書的出版有助於深入認識何先生的紅學貢獻和從中體悟其在紅學發展史上的顯赫地位。    




05

 歷史卷  





中國史學入門

01 顧頡剛著 何啓君整理



這部書自從初版以來,曾有日文譯本在日本出版;還有香港刊行的本子。據知也有人譯成英文。可惜的是,這些本子缺了一大塊,原因是編者自己漏了許多。這當然是一種不幸。這裏是顧頡剛大師一生心血的閃光晶體,展示了他老先對中華民族之遠古先人的深刻探索,也展現了顧先生的淵博與精深,更顯示着這位鼎鼎大名的史壇巨人對於古史的諳熟、通曉及其鏗鏘有力的獨到見解。這是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史學研究成果,以致於所有談論,即使是遣辭造句,也經過精心推敲的。例如對中華上古各族的分分合合,都不隨意動用些不科學的語言。    




秦漢的方士

與儒生

02 顧頡剛 著 



本書的主旨在於說明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在大一統的社會背景下,怎樣運用陰陽五行的思想創立政治學說和政治制度,來爲秦漢時期各個歷史階段的統治集團服務。“從第一章到第七章,說明在陰陽家和方士的氣氛下成就的秦漢時代若干種制度;第八章到第十八章,說明博士和儒生怎樣地由分而合,又怎樣地接受了陰陽家和方士的套,成爲漢代的經學,又怎地從他們的鼓吹裏影響到兩漢時代的若干種政治制度;從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說明漢代的經學如何轉入讖緯,讖緯又發生了怎樣的作用。”這是作者在序言中的解說。  




三國史話

03 呂思勉 著 



本書幫助人們廓清《三國演義》對歷史的誤讀,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三國。作者分析文學和歷史的問題,認爲文學需要刺激和感情滿足,撲風捉影勢在必然,而歷史卻要真憑實據,謹慎從事,來不得半點馬虎。全書史料紮實而精確,歷史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敘述清楚,見解獨到而精闢。    




史學要論

04 李大釗 著 



作品源於作者在北京大學的講座,它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是中國第一部將歷史唯物主義與具體的史學研究相結合的一部重要史學理論著作。書中宣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爲歷史就是人類的生活並其產物的文化;而人類的歷史,乃是包括一切社會生活現象的廣大的活動。“歷史學”就是研究社會的變革的學問,即是研究在不斷的變革中的人生及爲其產物的文化的學問。本書爲創立馬克思主義的新史學指明瞭方向,爲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近代史

05 蔣廷黻 著 



本書是蔣廷黻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十餘年後,蒐羅原始材料,採用先進方法,開風氣之先,爲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建立了科學基礎的一本經典之作。在歷史學界產生過廣泛的影響。蔣廷黻以冷靜客觀的態度,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對中國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以學術的形式表達了關切,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稱蔣廷黻“執中國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民族與古代

中國史

06 傅斯年 著 



《民族與古代中國史》是傅斯年生前未能完成的一部中國古代史專著。他從1929年開始着手寫《民族與古代中國史》,由於時局動亂和公務繁忙,他先後撰寫的主要章節,分別以《夷夏東西說》《姜原》《周東封與殷遺民》《大東小東說——兼論魯、燕、齊初封在成周東南後乃東遷》《論所謂五等爵》等爲題目以論文形式發表。2002年,其學生、**歷史學家何茲全先生對這些論文進行系統整理,以傅斯年生前所定書名出版面世。何茲全在前言中曾肯定地說:可以作爲傅斯年史學代表作的“就是這部未完成的《民族與古代中國史》”;對構成該書的幾篇論文評價說:“篇篇都有精意,篇篇都有創見——獨到的見解,篇篇都是有突破性、創造性的第壹流的好文章。就這一本未完成的書之已完成的幾篇文章,已足以使傅斯年坐上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大師的寶座,享有大師榮譽。”    




民族文話

07 鄭振鐸 著 



鄭振鐸《民族文話》一書分爲三編,收錄鄭振鐸先生《民族文話》《古事新談》《桂公塘》等三部抗戰前後創作的作品。《民族文話》收《周民族的史詩》《武王伐紂》等15篇先秦故事。《古事新談》收24則秦漢故事,以喻戰後民生之事。《桂公塘》收四篇歷史小說,包括《桂公塘》《風濤》《毀滅》《黃公俊之最後》。    




史料與史學

08 翦伯贊 著 



本書是翦老所著的一本重要史學入門之作,它分兩大主題:一爲“史料”,一爲“史學”。他所說的“史料”,不是通常所泛稱的歷史資料,而是“史料學”,是研究歷史資料的具體門徑和方法;所說的“史學”,主要是說研究歷史的理論和方法,通稱“歷史學”。其原本於1946年4月由上海國際文化服務社出版,現在的版本是由翦老弟子張傳璽先生增訂而成的。




唐代社會概略

09 黃現璠 著 



《唐代社會概略》分四章二十節,主要論述了唐代社會的階級、風俗、借貸和交通等幾個方面的概貌,其中“階級”一章介紹了賤民、娼妓、勞動者、貴族、坐食者等不同階層。由於該書有關唐代社會的歷史資料非常豐富和黃現璠“史眼向下”的新史觀與衆不同,因而受到史學界的首肯,被譽爲20世紀中國學術界問世的第一部關於唐代社會史研究的專著,成爲當時“新史學”於社會生活和社會構造研究實踐課題的先聲之作,至今仍然受到唐史研究學者的重視。    




清史簡述

10 鄭天挺 著 



本書是根據鄭天挺先生1962年爲中共中央黨校學員講授清史的課堂記錄整理而成的,提綱挈領地介紹了自清朝入關後到鴉片戰爭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重要史實,既便於讀者迅速理解清朝前期、中期的基本狀況,又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書敘述事實簡明扼要,分析問題高屋建瓴,能夠體現作者本人的學術思想和觀點,是一部出色的清史普及讀物。    




兩漢社會生活

概述

11 謝國楨 著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謝國楨先生晚期寫的一本漢代歷史專著。謝國楨先生專長於明清史,尤其是晚明史。他還是金石學大家。本書是謝國楨先生在研究興趣中產生的研究新領域。謝國楨先生從漢代畫像石入手,通過畫像石傳達的信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語言簡練生動,篇幅短小精悍,既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又有相當的可讀性和趣味性,符合“大家小書”系列的出版宗旨。    




中國文化與

中國的兵

12 雷海宗 著 



本書是雷海宗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全書分爲上、下兩編。上編的幾篇文字,都是抗戰前發表的,是著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與批判。前三篇由三個不同的方向探討秦漢以上的中國——動的中國。第四篇專講秦漢以下的中國——比較靜的中國。第五篇合論整個的中國歷史。下編的主題是探討抗戰建國中的中國。下編第一篇文章解釋此次抗戰的意義與士兵之所以英勇,說明中華民族雖老而仍有朝氣的原因。第二篇文章則表示海雷宗對於前途的希望和信仰。作者貫通中外的淵博知識以及對歷史文化的獨特看法,在當時學術界是頗爲難得和顯著影響的,對今天我們研究中外歷史也甚具教益與啓發意義。    




兩宋史綱

13 張蔭麟 著 



張蔭麟生前對於《中國史綱》的宋史部分已有寫作規劃,即:一、宋朝的開國和開國規模;二、北宋的外患與變法;三、宋代的文學與思想;四、女真的興起與宋金的和戰;五、蒙古的興起與金宋的覆滅。
但寫作未半,即已去世。《兩宋史綱(精)/大家小書》以張氏擬定章題爲綱,收錄已成文的**章、第二章及中輟的第三章**節全部內容,並將張氏所撰論文中與各章主題相關者擇要選編,附於各章之後,以便讀者加深對宋代歷史和張蔭麟史學成就的理解與認識。    




明史簡述

14 吳 晗 著 



《明史簡述》是吳晗1962年11月在中央高級黨校講課時的記錄稿。他以通俗的語言,講述了明史領域裏“基本的、重要的,關鍵性問題。”一共講了七個問題(《明太祖的建國》《明成祖遷都北京》《北“虜”南倭問題》《東林黨之爭》《建州女真問題》《鄭和下西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既扼要介紹了明代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又對明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簡述》的特點是:在敘事中寓論斷,在普及中有提高。    




從紫禁城到故宮:營建、藝術、史事

15 單士元 著 



《大家小書從紫禁城到故宮:營建、藝術、史事》作者單士元以古建築學家和歷史檔案學家的雙重身分,在我國這兩個領域都起到了基石的作用。
這部作品,以深入淺出的手法,把枯燥的磚木瓦石建築物,賦予靈氣,讀起來不枯燥……小中見大,把中國的故宮放在世界宮殿羣中展現給讀者,讀後既增加了知識又開拓了視野。    




史學遺產六講

16 白壽彝 著 



作品論述了歷史觀點、歷史文獻學、歷史編纂學、歷史文學等幾個方面的優秀遺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研究這些遺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史學在社會中的作用,總結中國史學發展的規律。    




司馬遷

17 季鎮淮 著 



《司馬遷》這本小書只是把那些分散零碎的資料,加以集中.加以必要的疏理和說明,期在充分地理解事實,使那些骨瘦如柴的事實多些血肉,使這位文化偉人的形象能夠稍稍突出。同時它也企圖通過那些疏理和說明來反映當時社會情況的某些方面,以代替社會背景的敘述。    




唐王朝的崛起

與興盛

18 汪籛 著 



《唐王朝的崛起與興盛(精)》輯選汪籛先生生前唐史相關論文,圍繞唐朝的騎兵、門閥、禁軍、吏治等問題,探究唐朝崛起與興盛的原因。字裏行間也顯示出汪先生深厚的學養和紮實的功力。    




二千年間

19 胡繩 著 



《二千年間》是胡繩早年的作品。最初連載於《中學生》雜誌,後結集,在大中學生間廣泛流行,深受葉聖陶、吳晗、龔育之等讚賞。長時期以來,該書一直以筆名行世,這是一次以胡繩本名出版的單行本。全書以通貫性的觀點透視自秦至清二千多年間的中國歷史,就古代中國爲什麼會產生皇帝乃至人產爲何能忍受昏君、做官與當兵是怎樣成爲皇帝制度的兩條支柱、中國古代的農民戰爭、邊塞爲何屢屢發生衝突等一系列問題作出深入淺出的剖析。對於飽受教科書式史書之苦的讀者來說,這些論述令人耳目一新,使人對中國歷史有了一種別樣的認識。    




論三國人物

20 方詩銘 著 



三國時代是一個風雲變幻、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我們所熟知的時代。然而,我們對這一時期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瞭解,往往來自《三國演義》,因此與歷史上的實際情況相距甚遠。因此,我們有必要根據現存史料,還歷史以本來面目。《論三國人物》的作者方詩銘先生力圖通過詳密的史料辨證,去掉這些歷史人物形象上的迷霧,爲讀者呈現一幅真實的三國英雄羣像,這是非常難得的。    




藝術神話與祭祀

21 張光直 著 



本書是張光直先生諸多學術著作中的一本,也是作者自己*爲喜愛的一本。書中,張光直先生以其獨特的視角,重新審視歷史文獻和考古材料,通過對神話傳說和歷史事件、溝通天地的祭祀過程及手段、古代中國青銅器及其裝飾藝術(主要是動物主題裝飾藝術)的意義、古代文字的產生及表現形式等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國興起的問題。    




中國古代衣

食住行

22 許嘉璐 著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古人的服裝和佩飾、飲食和器皿、宮室和起居、車馬和交通作了介紹,通過講解古人的衣食住行,重構歷史的氛圍和圖景。    




中國古代史學

十講

23 瞿林東 著 



這部簡明史學史著作,是瞿林東先生積數十年中國史學史教學與研究的經驗體會所提煉出的,充滿新思想、新理念。瞿先生以深邃的目光在透視這個浩瀚的史書世界時,緊緊抓住“理論”這根主線,從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這兩個方面,梳理出史學發展、進步的軌跡。本書的十講內容是從瞿林東教授的講稿和論文中擷取而成,代表了瞿先生治史思想的精粹。    




清史尋蹤

24 戴逸 著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先生的文章選輯。本書從先生歷年發表的文章中斟選出21篇,並據其內容和性質,分爲四類:一是歷史學家與歷史研究,既反映了先生對自己成長曆程和治學道路的回顧,也凝聚着先生多年治史的心得體會,更體現了先生與清史的不解之緣和深厚情結;二是史事與人物,或縱橫捭闔,綜論有清一代的興、盛、衰、亡,或以小見大,闡述某一歷史事件的發生、意義和影響,甚至具體到某一歷史人物的學術貢獻,雖然由於篇幅所限,先生更多研精覃思的學術論文未能展現於此,但也大體反映出先生融歷史、哲理、文采於一爐的鮮明治史特色;三是書評與序跋,雖繫命題作文,但都能寫出新意,提出創見,給人以思想的啓迪;四是清史工程與清史編纂,反映了修史工程開展初期先生關於《清史》整體面貌的學術思考和工作構想。    




魏晉南北朝史略

25 何茲全 著 



本書是面向廣大歷史愛好者的通俗易懂的普及型讀物,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政治、學術文化、社會經濟等進行了全面而提綱挈領式的敘述。讀者可以從中體會何茲全先生對這一時代歷史發展輪廓、體系、線索的認識,理解何茲全先生對這一時代一些歷史問題、歷史事件的看法。    




秦漢史略

26 何茲全 著 



著名歷史學家何茲全先生在本書中對秦漢時期的歷史政治、學術文化、社會風貌等進行了全面而提綱挈領式的敘述,書後還附有大事年表,重要事件和歷史線索一目瞭然。本書短小精悍,是面向廣大歷史愛好者的通俗易懂的普及型讀物,但作者並未因“小”而忽略對重大問題的描述和研討,讀者仍能在有限的文字中讀出、讀懂作者對這一階段的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看法。    




中國醫學史略

27 範行準 著 



《中國醫學史略》是一本極具特色的醫學史力作,是範行準先生數十年苦心鑽研的結晶。本書雖然篇幅不長,但立論新穎,資料豐富,比如範先生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醫學概括爲門閥醫學和山林醫學,就既新穎又準確,而爲醫家所認可和接受。書中大量罕見的插圖,最是引人入勝。    




輿地勾稽六十年

28 譚其驤 著 



本編從譚公的文集中擷取其精粹,鼎嘗一臠。全書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中國這一概念在歷史上的演化,各行政區劃的歷史沿革及黃河、淮河、雲夢澤幾大水系的今昔變遷。上海地區的海陸沉降,以及有關此一大都會的得名、建鎮、建縣年代等歷史文獻的考訂,亦是譚公一生治學的着力處之一。第二部分介紹《禹貢》《山海經》《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幾部文獻和酈道元、祝穆祝洙父子、王士性、金安清等歷史地理學家的重要貢獻,尤其是根據《禹貢》《山海經》兩書所及方圓四至的遠近,以及對四至內山川的記述詳略有別,推斷兩部著作成書年代的先後以及作者可能的生活區域,令人信服。末附關於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一書存在的幾處地理謬誤。第三部分屬談往,追憶青年時代在上海暨南大學讀書,入北平燕京大學研究院師從顧頡剛,協助恩師創立禹貢學會,以及新中國成立後主持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等經歷。    




中國古代政治

文明講略

29 張傳璽 著 



本書爲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張傳璽先生的文論集,所選論文涵蓋了張先生治學各個時期發表的學術論著、講稿等,主題選取反映中國古代國家歷史特徵的議題,從土地制度、社會形態、宗法體制以及文化傳統等方面,揭示古代中國的特徵,即第一階段的宗法貴族世襲分封制和第二階段的地主官僚中央集權制。最後兩篇是關於絲路文化的,旨在反映中國古代文化是怎樣參與人類文明發展的。全書脈絡清晰、邏輯嚴謹、論辯有據、文辭簡潔。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歷史類通俗讀物。    




海上絲路與

文化交流

30 常任俠 著 



著名藝術考古學家、東方藝術史研究專家常任俠的這本《海上絲路與文化交流》是一本兼備知識性與可讀性的學術普及讀物,創作於20世紀90年代,不僅在當時頗具前瞻性地開創了海上絲路文化交流史的研究領域,且在今天絲路學已經從冷門蔚爲顯學的熱潮中仍具有相當珍貴的參考價值。本書採用類似史話的輕鬆筆調,從秦始皇時代徐福入海求仙的傳說開始,娓娓動人地講述海上絲路的故事。書中涉獵的話題極其廣泛,內容涵蓋中國與印度、東南亞特別是日本的物產、文學、美術交流諸多方面,例如原產地是中國的玫瑰花傳到古代斯里蘭卡被稱爲“親戚的生命”,而許多名貴的花果、寶石、香料、珍禽、異獸,往往是從西域或南海傳來。本書着重提到中國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國的服裝、飲食(茶)曾傳入日本,中國文字、文學、美術對日本的影響尤其深刻。對於我們回顧絲路文化交流的歷史,促進當代絲路文化的交流,本書都是一本非常適時而饒有意味的讀物。    




  藝術卷 

06





和青年朋友

談書法

01 沈尹默 著 



《和青年朋友談書法》稱得上是一本“大師小書”,本書彙編整理了書法家沈尹默論述書法之道的文章,結合親身體驗談論書法練字的規範和法則,深入淺出,親切直白。同時本書選配部分沈先生的代表性書法作品,以及沈先生提到的名家作品圖影,便於讀者對照臨摹,十分珍貴且實用。    




橋樑史話

02 茅以升著 施愛東編



《橋樑史話》論述橋的性質、地位和作用,介紹我國曆代的名橋、古橋,記錄其修建簡史、結構特點以及歷史維修經過,讚譽歷代“橋工”、橋匠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和貢獻,並追溯有關橋的軼聞佳話。作者一生鍾情於橋樑、諳熟於“橋經”,對於“橋”的意義所作的理解和引伸,更是出神入化。    




中國戲劇史講座

03 周貽白 著 



《中國戲劇史講座》稱得上是一本“大師小書”,兼具學術性與普及性。本書簡練地介紹了我國戲劇的起源、形成和各個時期的發展,對中國戲曲發展作了通史性的探討和總結,尤其是對中國戲曲聲腔的三大源流——崑曲、弋陽腔、梆子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梳理。而歷史上重要作家、作品,材料翔實,評價公允,見解獨到;作者密切聯繫舞臺演出實踐,注重實際調查,改變了過去研究方法上只重考據和文采的偏頗,因此本書有的放矢,切合實際,是一部經得起考驗的戲劇簡史。    




新建築與流派

04 童寯 著 



《新建築與流派》是著名的建築大師童寯先生積多年之力,經反覆修改而寫成的一部西方現代建築簡史,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經享有盛譽,中國幾代建築師都曾受惠於這部小書。在本書中,童寯教授總結了19世紀中葉以來建築的演變和流派的相互影響,爲我們描繪了現代建築由萌芽、成長到繁榮的鮮明而完整的全景。著者並以探索中國的建築方向爲出發點,把世界現代建築發展過程所經歷的曲折坎坷,引爲經驗教訓。
本書中所提的“新建築”,即今日常說的“現代建築”,以英國倫敦的“水晶宮”的設計建造爲其誕生的標誌。按照童寯先生的看法,現代建築的風格流派約有15個之多,如意大利的未來主義、荷蘭的風格派、法國的立體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等,在本書中,童先生以風格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爲線索分別一一加以評述,尤其是影響了現代建築走向的格羅皮烏斯、賴特、密斯、柯布西耶、路易斯·康等人,更是傾注了極多的筆墨,展現了20世紀各位建築大師的風采。    




論園

05 童寯 著 



《論園》是的建築大師、中國園林研究的開創者童寯先生多篇園林文章的合集。他以精到和洗練的筆法,對中國園林和世界園林的歷史、特色和區別,以及中國園林對東西方園林的影晌,加以詳盡的論述。這13篇文章大致可以分爲兩種類型,其中一類是基於世界文化視角對於中國園林的審視,除篇《中國園林——以江蘇、浙江兩省園林爲主》的主要意圖是在向世界介紹中國園林之外,《《中國園林設計》前言》、《中國園林對東西方的影響》則是從中外對比的角度介紹並分析中國園林的特殊性。而《造園史綱》則可看作是一部極簡園林史,爲中國園林研究提供了一種世界園林及造園歷史的基底。另一類則是以《江南園林》《石與疊山》《蘇州園林》《亭》等專題文章爲代表,着重探討江南造園中的技術問題。    




拙匠隨筆

06 樑思成著 林洙編



本書稱得上是一本“大師小書”,兼具學術性與普及性。在本書中,染思成先生以隨筆的方式,漫談中國的建築與城市規劃,話題性強,文筆優美,深入淺出。本書的上編“拙匠隨筆”收入樑先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多篇建築科普作品,寥寥數語,解釋清楚了建築學是什麼、建築師是怎樣工作的等來自公衆的疑問,並飽蘸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撰寫了“祖國的建築”“中國建築的特徵”“建築與建築的藝術”等文章,閱讀這些文章,一個偉大的建築學家躍然紙上。本書中編“城市與規劃”收入了樑思成在城市規劃領域有代表性的幾篇名文,如具有歷史價值的“市鎮的體系秩序”“樑陳方案”“關於北京城牆存廢問題的討論”“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等,集中體現了樑思成從1946年至1951年在城市研究領域的學術創見,這幾篇文章所提出的問題,例如北京城的規劃、北京城牆的是否應拆除、人居環境等,在當時的思想界掀起了軒然大波,樑思成所提出的問題因爲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所產生的後遺症在此後的數十年屢屢成爲北京規劃的瓶頸,也一次次成爲學術界和思想界進行深入探討的話題    




中國建築藝術

07 樑思成著 林洙編



本書是建築大師寫給普通人的小書,收錄了樑思成先生1943年至1961年關於中國建築藝術的代表性文章,此一時期,正是樑思成學術生涯的第二階段。本書從“建築是什麼”講起,從類型、體系、特徵、藝術,甚至文化遺產的角度對中國建築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等文則以時間爲軸,簡單梳理了中國建築史,並重點講了佛教建築在中國落地、生根、發芽的脈絡。縱觀樑思成先生的一生,其寫作一向兼顧學術性與普及性,文筆優美,深入淺出,在平實的敘述中表達學術觀點,若干篇什甚至可作散文讀。因此,對於專業讀者來說,閱讀本書,可重溫樑思成的學術觀點,而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本書則可說是一本瞭解中國建築藝術的優秀讀物。    




沈從文講文物

08 沈從文著 王風編



沈從文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在新中國成立後,因歷史的誤會而割捨了與文學的因緣,堅忍不拔地向着另一條寂寞之路跋涉,從而取得了文物研究舉世矚目的成就。《大家小書:沈從文的文物世界》編選的研究文章,可以管窺沈從文的文物研究:他利用文物與文獻互證這一獨特方法,保存了過去時代生命形式,構築的是藝術史和文化史。而自身的生命經驗、體驗也投射到文物研究中去。    




中國畫的藝術

09 徐悲鴻 著 



徐悲鴻,作爲中國畫壇上偉大的實踐者之一,他的中國畫觀影響了近百年來國畫壇的發展。《中國畫的藝術》一書收錄了他從20世紀10年代起至其離世前精彩的關於中國畫理論的22篇文章。該書由美術史研究者馬小起選編,對徐悲鴻發表在海內外的大量文章進行了梳理,拓寬了以往徐之畫論著作的視野,在這類著作中較爲完備。本書按時間編排,使讀者能準確蹤跡徐悲鴻相關藝術思想的發展、演變。本書校勘尤爲精細,是同類書中足堪細讀的本子。此外,配合徐悲鴻的文論,選入了他七十餘幅中國畫,也以年代先後爲序,便於讀者在領悟他的主張同時,對他中國畫作的實踐,做進一步瞭解。    




中國繪畫史綱

10 傅抱石 著 



本書收錄了繪畫大師傅抱石的三篇重要著作:《中國繪畫變遷史綱》《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的人物畫和山水畫》。這三篇中國繪畫史領域的奠基之作,深入淺出,首次勾勒出中國繪畫的歷史沿革和個性特點,迄今仍具有極高的閱讀和研究價值。    




中國舞蹈史話

11 常任俠 著 



《中國舞蹈史話》稱得上是一本“大師小書”,是中國舞蹈史研究的篳路藍縷之作,兼具學術性與普及性。作品從彩陶盆上的原始舞蹈談起,系統地論及秦漢及南北朝時期的舞蹈,尤其着重唐宋時期以及近代各種舞蹈種類和形式,是對中國古代地方舞蹈和民族舞蹈的回顧和總結。本書分爲二十四章,各章之間既相對獨立又自成系統,對中國舞蹈的發展作了細緻地梳理。作品以時間爲主線,從原始古代以至近代,每一時代專文重點介紹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着重民間舞蹈藝術的發展,突出了舞蹈發展的時間性,並從舞蹈美學的物質基礎、本質靈魂、表演手法等方面論述了舞蹈藝術的審美特質。    




世界美術名作

二十講

12 傅雷 著 



傅雷曾受聘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講授美術史。本書是他在講稿的基礎上修訂、補充完成的,着重介紹文藝復興初期的喬託以來,經過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十七世紀的倫勃朗、魯本斯,到十八、十九世紀的近二十位畫壇巨匠及其名作;講解其藝術風格、繪畫技巧,又信手拈來地穿插諸位巨匠的生平,以及時代思潮等內容,在宏觀與微觀之間委屈精妙,深入淺出。    




中國畫理論體系及其批評

13 李長之 著 



《中國畫論體系及其批評》是著名文藝批評家李長之先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寫就的美學批評著作。是一種採用西方哲學視角來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從中國繪畫發展的主觀人格、藝術對象和創作用具三個方面分析評述了中國繪畫的系統特性。本書篇幅不長,清晰簡練,常使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金石書畫漫談

14 啓功著 趙仁珪編 



啓功先生是當代著名學者、畫家和書法家。他著作豐富,通曉語言文字學,他做得一手好詩詞,同時又是古書畫鑑定家,尤精碑帖之學。對書法藝術以及書法史上的許多問題,更是別具隻眼。《金石書畫漫談》收錄啓功先生有關書法創作、法帖考辨、書畫鑑定多篇,並附作者書畫作品二十幅,便於讀者對照臨摹,十分珍貴且實用,可藉此管窺一代宗師的書畫世界。《金石書畫漫談》是大家小書系列叢書之一。    




中國古代音樂

與舞蹈

15 陰法魯 著 



本書將音樂史、舞蹈史專家陰法魯先生畢生關於中國古代音樂與舞蹈的論著集結出版。陰先生利用大量古典文獻,結合文物考古資料、社會調查資料,並將中國材料與外國材料結合,全面展示了中國古代的音樂與舞蹈文化。   




梓翁說園

16 陳從周 著 



中國園林是由建築、山水、花木等組合而成的一個綜合藝術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雖“半畝方塘”,卻追求“天光雲影”之意境,極富詩情畫意,走進中國園林就如同走進了中國藝術的殿堂。在本書中,園林學家陳從周先生將文史知識與園林建築理論結合起來談,結合不同地方的園林,系統論述中國造園理論諸如立意、組景、動觀、靜觀、掇山、理水、建築、栽植等,本書既可說是園林理論著述,也是婉約清麗、暢快明達的文學小品。因此,本書可說是中國園林的導遊。    




舊戲新談

17 黃裳 著 



黃裳的《舊戲新談》稱得上是一本“大師小書”,《舊戲新談》是他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間在《文匯報》副刊寫的關於戲劇的雜談的結集。這輯文字筆調輕鬆詼諧,因此讀來不僅通俗易懂,而且還能窺當時社會一斑。在書中,黃裳信筆由之,論戲、論人、論史、論證,每有種種不同的新見。讀者無須苟同,亦無須苟異,尤其是月旦人物之筆,求同存異可也。    




長城史話

18 羅哲文 著 



《長城史話》結合歷史文獻記載和實地考察,全面介紹了長城從先秦到明清的歷史,長城的用途和構造,長城是怎樣修建的,以及長城的幾處遺址。本書對宣傳和了解長城文化,正確認識長城的地位、歷史作用及其現實意義,促進長城的保護工作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世界橋樑趣談

19 唐寰澄 著 



《世界橋樑趣談》一書是國內享有世界性聲譽的橋樑研究專家、橋樑美學家、2008年“茅以生橋樑大獎”得主唐寰澄先生關於世界橋樑小史、橋樑美學的小書,內容涵蓋古今中外橋樑科技“奇花異草”,亞、歐、美、澳的橋風人情,另有百餘幅圖片呈現了各個時代世界橋樑的風貌,筆法蒼勁幽默,讀來引人入勝。本書曾於2001年獲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    




中國古代建築

概說

20 傅熹年 著 



本書以系統介紹中國古代建築概貌的《中國古代建築概說》爲總論,按不同建築結構和規劃的特點,對中國古代土木建築、都城規劃、建築外觀等進行了專業化、系統化的研究,對古代建築的時代性差別把握得當,且總結了中國古代城市和宮殿、壇廟等大建築羣的規劃、佈局手法及建築物的一般性特點。傅熹年先生善於運用模數分析控制規劃和建築設計,對戰國、漢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類建築進行復原行研究。    




鄉土漫談

21 陳志華 著 



本書的作者是來自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陳志華教授。在作者的學術生涯中,其前期一直從事外國建築方面的研究,但自退休之後,便一頭扎進中國鄉土建築當中。在他看來,鄉土建築是鄉土生活的舞臺和物質環境,是鄉土文化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非常大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鄉土建築研究是鄉土文化系統研究的基礎。

本書集合了作者有關鄉土建築兩類具有代表性的著述,一是鄉土建築研究的論述,一是精選了序跋中的七篇。文章學術觀點清晰,短小精悍,優美抒情,可讀性強。在這一篇篇飽含深厚感情的文章裏,每一個讀者都會感受到家園故去甚至遭受摧殘的傷痛,也能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根基被點滴侵蝕的憂慮,更有一份爲“爲搶救傳統村落‘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的決心。    




07

 思想卷  





國學救亡講演錄

01 章太炎 著 



本書收錄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兩次具有代表性的公開講學記錄,較系統地展示國學的概貌,是國學愛好者及研究者瞭解國學的必讀之書。章氏一生講學不止,弟子遍及天下,在當代國學研究界的影響巨大。本書選入其中後期兩次具有代表性的國學講演之記錄。    




簡易哲學綱要

02 蔡元培 著 



《簡易哲學綱要》收錄了蔡元培先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哲學領域進行探索的一些成果,包括“哲學大綱”“美學”“美育”三部分。第一部分收錄《簡易哲學綱要》《五十年來中國之哲學》《怎樣研究哲學》等介紹古今中外哲學思想及哲學發展史的文章;第二部分收錄體現作者美學觀點的文章和講義;第三部分收錄的文章和採訪記錄體現了作者的美育理論。本書內容深入淺出,成一家之言,具有可讀性。    




大學教育

03 蔡元培 著 



梁漱溟先生曾說:“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學問,不在事功,而只在開出一種風氣,釀成一大潮流,影響到全國,收果於後世。”本書共收錄了蔡元培先生的作品和講稿43篇。分爲北大改革篇、學生篇、教育理念篇、文化篇、世界觀篇、生平篇6個篇目,從各個側面來呈現蔡元培先生開風氣之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老子孔子墨子

及其學派

04 梁啓超 著 



梁啓超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啓蒙思想家,是近代研治老子、孔子、墨子的大家,其學術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書是梁啓超先生的重要著作之一,內容分爲四個部分:老子哲學,孔子,墨子學案以及老孔墨以後學派概觀。本書是研究先秦諸子及其思想的入門之作。全書論述精闢,行文流暢,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引人入勝。    




中國政治思想史

05 呂思勉 著 



本書系1935年呂思勉先生在上海光華大學的演講。作者以獨到的眼光,首先對中國政治思想史作了時期與派別的劃分,進而對先秦至近代的政治思想予以梳理和辨析。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其中不少論斷,新穎獨特,富有啓發性。閱讀本書,讀者不僅可以把紛繁的諸子思想和歷代政治主張理清頭緒,更會對中國政治思想有一番新的認識。    




天道與人文

06 竺可楨 著 



一冊自然科學家爬梳歷史文獻,探討中國氣候變化及其規律的圖書。作者從文獻中發掘資料,藉助現代科學理論進行分析比較,創造性地提出觀點,是一篇篇充滿知識、趣味盎然的科學小品。    




春秋戰國思

想史話

07 嵇文甫 著 



嵇文甫先生在思想史方面主要專注於先秦段,以及晚明清初段。先秦段主要著作包括《先秦諸子政治社會思想述要》、《先秦諸子與古代社會》等,而《春秋戰國思想史話》這個小冊子被譽爲嵇先生的晚年定論。本書寫成於1958年,出版於1961年,絕版多年。因爲是專爲青年愛好者所寫,篇幅小,通俗易懂,簡明扼要,該書論孔墨老莊孟荀韓非等不同學派的思想內容、社會背景以及隨時代發展的升降浮沉,自成一家之言。尤其可貴的是,因爲作者對西方哲學亦有研究,所以能夠以世界眼光的比較視野來關照先秦哲學,特別是先秦政治思想。    




晚明思想史論

08 嵇文甫 著 



《晚明思想史論》論及晚明佛學的復興、西學東漸等,縱橫捭闔,視野宏闊,是史有定評的思想史名著。附錄《十七世紀中國思想史概論》,兩書合觀,則活繪出上自王陽明,中間經過李贄、張居正,東林黨人,雲棲、紫柏、藕益、憨山等四大師,楊慎、方以智、徐光啓、利瑪竇、孫夏峯等,直到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顏習齋、唐甄、李二曲、全祖望、毛奇齡、閻若璩等清初羣星璀璨的思想提坦時代。    




新人生論

09 馮友蘭 著 



本書作爲哲學大家的文集,集合馮友蘭先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散在的哲學和哲學史文章,既包括了作者對哲學史上各理論派別尤其是人生哲學的概括,也包括對具體情境及自身人生哲學問題的思考。本書行文生動、切近而有理論高度,對於讀者在多元化的背景下理解中華文化的時代精神有很高的價值。    




談美書簡

10 朱光潛 著 



本書是根據鄭天挺先生1962年爲中共中央黨校學員講授清史的課堂記錄整理而成的,提綱挈領地介紹了自清朝入關後到鴉片戰爭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重要史實,既便於讀者迅速理解清朝前期、中期的基本狀況,又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書敘述事實簡明扼要,分析問題高屋建瓴,能夠體現作者本人的學術思想和觀點,是一部出色的清史普及讀物。    




中國古代心理

學思想

11 潘菽 著 



潘菽認爲,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在自己特有的基本範疇基礎上形成了許多相應的思想理論,只有抓住了基本範疇這個紐結,才能較全面地瞭解和認識中國古代的心理學思想,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他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總結出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七大範疇:人貴論;形神論;天人論;性習論;知行論;情二端論;主客論。全書依據這七大範疇,選取了潘菽的數十篇文章加以歸類,編輯成冊。    




民俗與迷信

12 江紹原著 陳泳超整理



江紹原先生是我國現代民俗學的奠基人之一,本書展現了紹原先生的詼諧風格及迷信研究專長,其中文章寫得很漂亮,可以作小品文來讀,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包括姓名、性愛、傳言、醫藥等方面的迷信研究符合小品文應該具有的品質,不愧爲大家的手筆,所以,雖是小書,反映出來的學識卻是博大的,這是其他人難企及的。本書也爲破除迷信、推崇科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佛教基本知識

13 周叔迦 著 



本書曾經過文史專家周紹良增訂,列入“文史知識文庫”,1991年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2005年再版;2014年6月精裝版本推出。該著作可以說是一印再印,一版再版,不斷在售的國學經典。該著作首先是介紹寺廟殿堂佛像的一些基本知識,增加讀者旅遊和欣賞的文化趣味;增訂內容包括佛教的勝蹟、佛教文化藝術、漫談漢族僧服等等,也均是藝術方面的,增加讀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雖然取名“佛教基本知識”,但完全無關於佛教教義理論。此次收入“大家小書”,之所以沿用這個書名,因爲該名稱是周紹良先生親自同意的,已經成爲一個國學常識的小經典,被廣大讀者普遍接受。    




儒學述要

14 羅庸 著 



本書分爲《儒學述要》和《孟子比誼》兩部分。《儒學述要》是羅庸先生在雲南省教育廳的講演,在整個中國學術的背景下談儒學,源流並舉,鮮活自如,將儒學的發展歷程由此娓娓道來,可以說是一部言簡意賅的儒學簡史。《孟子比誼》是羅庸先生爲講授《孟子》而對《孟子》進行的重新編次,作爲課堂筆記之用。偶有傳至於今者,使我們得以窺見羅庸先生以內省方式重新編排儒家經典的實踐成果。這部依據1943年石印本整理的《孟子比誼》,分爲七卷,各卷皆有羅先生所擬題目,各目之下皆爲重新分割後的《孟子》原文材料,使得孟子的思想體系躍然目前。    




希臘漫話

15 羅念生 著 



《希臘漫話》一書作者爲著名的古希臘文學與文化研究名家,是古希臘研究領域的著名的散文家。作者曾經在希臘遊學一年之久,親身體驗了古希臘的文化遺產,對於古希臘的文化與近世希臘的風俗都有非常強烈的情感。本書內容涵蓋了古希臘很長一段歷史,也包括作者對於旅居希臘期間所思所想,對於古希臘的歷史、特色,以及古希臘文化遺產的特徵,加以言簡意賅的論述。本書關於希臘文化的敘述令人信服,讀來引人入勝。    




佛教常識答問

16 趙樸初 著 



佛教大護法趙樸初“小題大做”成就的佛學經典,國內印行迄今已達數十萬冊,被譯成日文、英文、韓文等多國文字,暢銷海內外。學習佛教知識的通俗讀本,瞭解佛教文化的入門書。趙樸初是著名的詩人和書法家,一生著有大量的詩、詞、曲作品,但同時他也是佛教大護法、享譽海內外的佛學大師。


《佛教常識答問/大家小書》作者起初寫《佛教常識答問/大家小書》只是爲人們瞭解佛教知識提供方便,並非想寫一本佛學專著。但就是這樣一本小書,卻證明瞭作者是一位佛學大家。  




大一統與儒家

思想

17 楊向奎 著 



作品從公羊學談起,系統地介紹了中華民族大一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尤其解析了與儒家思想的密切關係,是從一個角度切入中國思想史的經典作品。    




孔子的故事

18 李長之 著 



《孔子的故事》是一部通俗讀物,李長之卻沒有因此減弱他斟酌史料的嚴肅性,相反,他對史料取捨撿擇上都做到有根有據,作者所引文獻幾乎囊括了當時可掌握的所有史料。這部作品語言通俗、史料翔實,正文、腳註、後記是一個整體,閱讀時不可偏廢。本書記載孔子的出生、講學、周遊,刪《詩》定《禮》著《春秋》,以及宣揚德政、仁政的故事。作品語言通俗、史料翔實,是一本記錄孔子人生軌跡的的人物傳記。    




西洋哲學史

19 李長之 著 



本書是著名學者和批評家李長之先生撰著的一部“中國人的立場的哲學史”。作者對哲人與思想的論述與其地域和社會發展史相結合,並時時與中國古代的年代相對應。本書成於一九四〇年,正是民族危亡存於一線之際,這部哲學史並不側重史料、檔案的挖掘考據,而是關照於當時中國“徹底現代化”的一切需要,鮮活生動,引人入勝。    




鄉土中國

20 費孝通 著 



《鄉土中國》是社會學家費孝通的代表作。沿着作者的思路,能夠一窺中國的基層社會。雖然成書較早,但作者透視社會的眼光、觀察社會的方法,仍然充滿活力,而濃濃的鄉土氣息更是迎面撲來。    




社會調查自白

21 費孝通 著 



《社會調查自白》是費孝通先生1984年在中國民盟中央組織的“多學科學術講座”上所做的講座彙集而成,談論的專題涉及社會調查各個方面,可以說是青年學者在中國開展社會調查的啓蒙讀本。在書的最後,收錄他在《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發表的“個人·羣體·社會——一生學術歷程的自我思考”一文,讓讀者從費先生的自我思考中感受其堅守一生的學術思想。    




經學常談

22 屈守元 著 



《經學常談》是作者專門爲青少年寫的一本經學入門導讀書,內容包括經學基本常識、道理和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等。本書面對的是大衆讀者,故作者寫作時務求簡易,真正做到了清通平正、提綱挈領,能夠爲今天的讀者理解國學和我國傳統文化、並做到從傳統文化中去粗存精提供很多幫助。    




墨子與墨家

23 任繼愈 著 



本書運用翔實的歷史資料,採用邏輯手法對墨學產生的時代條件,墨子的形象,墨子的思想如兼愛、非攻、非樂、節用等作了客觀的論述,且對人們家喻戶曉的止楚攻宋的故事注入了新的內涵。    




漢化佛教與佛寺

24 白化文 著 



《漢化佛教與佛寺》是白化文先生代表性學術著作之一,其中大部分文章發表於中華書局《文史知識》,主要向許多對佛寺很感興趣的旅遊者介紹佛教寺院的佈局,各種佛的來歷、手勢、排列等等;非常詳實和條理地介紹了佛教在漢地的演化。這些文章以《佛光的折射》爲書名結集,由香港中華書局1988年首次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在大陸初版,書名定爲《漢化佛教與寺院生活》。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文史普及著作,對提高讀者旅遊休閒的文化趣味,增加讀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起到了非常良好的推動作用。    




中西之交

25 陳樂民 著 



《中西之交》,輯錄了陳樂民先生關於中國和西方對比的一些經典文章,分爲兩部分。輯一,主要談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些思想史問題。輯二,主要是西方哲學家對於中國的認識,以及中西哲學家的一些對比。    




哲學講話

26 艾思奇 著 



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這本《哲學講話》,旨在把《大衆哲學》問世時的原貌呈現給讀者諸君。艾思奇的《大衆哲學》早已公認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代表作,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和20世紀中國哲學史上佔有着重要的位置。這本書用通俗的語言,將哲學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大衆讀者能夠廣泛接受。在《大衆哲學》的諸多版本中,最初刊行的《哲學講話》無疑具有特殊的價值,體現了艾思奇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哲學探索,所開啓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通俗化、大衆化方向,至今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所需要堅持和推進的,其重要的理論意義並沒有爲歲月所磨滅。    




傳統文化六講

27 金開誠 著 



金開誠先生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文藝心理學、書法及戲劇等方面的研究,在中華傳統文化、文藝心理學、古文獻學和書法藝術等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本書以“傳統文化和古爲今用”“古代詩歌”“書法藝術”“文藝心理學”“成才與成功”“閱歷與讀書”爲標題,呈現了作者在不同領域的成就及治學的心得體會。    




儒者的智慧

28 郭齊勇 著 



本書是當代儒學大家郭齊勇先生的一部“叩其兩端”之作。一方面系統解讀了傳世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中庸》、《禮運》、《王制》諸篇以及出土儒家文獻《五行》;並博採中西,探討了《論語》中“親親相隱”的倫理觀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另一方面介紹了明代大儒王陽明對儒學的發展及出色的事功;對近“現代三聖“”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學術、交遊及成就影響也作了系統梳理。    




中華慧命續千年

29 蕭萐父 著 



本書選取了蕭萐父先生縱橫捭闔的十多篇經典文章。從縱向上看,涵蓋範圍跨越了中國上古、中古以至近現當代的的兩千多年曆史;從橫向上看,又包涵了儒釋道學說及相關具體代表性人物的專論,充分反映了作者學術取向的廣博無涯。本書還有一個特色是入選文章多爲蕭先生提交給學術會議的文章,在參會同時蕭先生往往還留下與會議主題相關的詩詞篇章。這些詩篇有的就附在會議文章之末,有的則過往另外編輯,本書此次出版則將該類詩作輯出附於相應文章之末,以使讀者能更全面地認識蕭先生這位“貫通的詩哲”。   




儒學十講

30 湯一介 著 



本書輯錄湯老10篇有關儒學的文章,大致反映了著者對傳統儒學的深入思考,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論天人合一》《論知行合一》《論情景合一》探討儒學有關真、善、美三個價值取向的基本態度;《論普遍和諧》《論內在超越》《論內聖外王》等篇意在多元共生、普遍和諧的背景下爲當今人類解決矛盾衝突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源;其他《論道始於情》《論和而不同》《論周易哲學》各篇亦從多個視角深入淺出地對傳統儒學作整體觀照,高屋建瓴,發人深省。
在新舊世紀之交,湯老標舉反本開新這一哲學命題,指出中華文明的復興之路在於抓住當今中西文明對話、激盪的契機,反思、自省其傳統,打通古今中西,從而使國人在華夏文明豐厚遺產的基礎上重構價值理念。    




  社科卷 

08





市政制度

01 張慰慈 著 



本書稿作者張慰慈在美國留學期間專攻市政制度,對不同國家的市政制度有專門的研究,在政治學領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市政制度》是中國政治學研究先驅張慰慈先生專論市政制度的書,是一部很好的市政研究的引論,它涉及城市的興起、工商業與城市的關係、城市的特點、城市與社會及政治的關係、城市和國家的關係等重要問題。本書稿的獨特之處在於不偏重製度的介紹,而是兼顧制度背後的理論與歷史。    



“大家小書”系列書單回顧 


大家小書·譯館第一輯完整書單

最珍貴的奇蹟卻是最平常的東西,點擊查看書單...



“大家小書”精裝版待出書單

01

楚辭今繹講錄

姜亮夫  著

02

漢字構型學講座

王寧  著

03

風詩心賞

蕭滌非  著

04

人民詩人杜甫

蕭滌非  著

05

唐人七絕詩淺釋

沈祖棻  著

06

怎樣閱讀現代派詩歌

鄭敏  著

07

新詩與傳統

鄭敏  著

08

《水滸傳》考證

胡適  著

09

水滸五論

聶紺弩  著

10

《三國演義》試論

董每戡  著

11

小說《紅樓夢》

吳組緗  著

12

中國駢文概論

瞿兌之  著

13

西洋戲劇簡史

董每戡  著

14

中國戲劇簡史

董每戡  著

15

說八股

啓功 張中行 金克木  著

16

文學漫識

楊憲益  著

17

怎樣學習古代文學

王運熙  著

18

西與東

樂黛雲  著

19

新文學小講

嚴家炎  著

20

迴歸,還是出發

高爾泰  著

21

元曲十題

麼書儀  著

22

辛亥革命

吳玉章  著

23

中國歷史講話

熊十力  著

24

五穀史話

萬國鼎  著

25

中國史綱

張蔭麟  著

26

春秋史

童書業  著

27

舊史新談

吳晗  著

28

楊向奎說上古史

楊向奎  著

29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

李長之  著

30

輿地勾稽六十年

譚其驤  著

31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

唐長孺  著

32

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

宿白  著

33

清史三百年

戴逸  著

34

走出中國近代史

章開沅  著

35

遼夏金元小史

邱樹森  著

36

賓虹論畫

黃賓虹  著

37

中國繪畫史

陳師曾  著

38

中國畫法研究

呂鳳子  著

39

俞平伯說崑曲

俞平伯  著

40

龍坡談藝

臺靜農  著

41

中國美術史談

常任俠  著

42

說書與戲曲

金受申  著

43

吞山懷谷——中國山水園林藝術

汪菊淵  著

44

故宮探微

朱家溍  著

45

民間年畫十講

王樹村  著

46

民間美術與民俗

王樹村  著

47

中國古園林概說

羅哲文  著

48

現代建築奠基人

羅小未  著

49

如何欣賞一座橋

唐寰澄  著

50

橋樑的故事

唐寰澄  著

51

園林的意境

周維權  著

52

萬方安和——皇家園林的故事

周維權  著

53

現代建築的故事

吳煥加  著

54

中國哲學與未來世界哲學

馮友蘭  著

55

周易簡要

李鏡池  著

56

國學講演錄

程應鏐  著

57

美是自由的象徵

高爾泰  著

58

論美

高爾泰  著

59

中華文化片論

馮天瑜  著

60

政治學大綱

張慰慈  著

61

怎樣做好律師

張思之  著

62

法律常識

江平  著

63

經濟學常識

吳敬璉  著

64

統籌法與優選法平話

華羅庚  著

65

數學知識競賽五講

華羅庚  著

此表格爲待出版新書,敬請期待......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優惠購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