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消費 沈庹

潘剛到底去哪兒了?

當有人通過自媒體發出「消息」後,伊利股份馬上站出來公告澄清,還報了案。

大概,這家乳業巨頭並不願意企業靈魂人物的行蹤再次成為社交媒體追逐的熱點。

在過去的幾個月里,本應潘剛出席或參加的重大活動和會議不見他的蹤影,也怪不著外界猜疑。

作為伊利股份的主心骨,從2005年就任董事長開始,潘剛就帶著企業度過一個又一個關口,企業營收完成從百億到六百億的跨越,如今已是亞洲最大的乳企。

過去的12年,長袖善舞的潘剛,也從一名職業經理人一躍至公司第三大股東,持有的股份市值如今已超60億元。

危急時刻擔綱

2005年,潘剛就任伊利股份董事長。在外界看來,他是在企業危急之際被硬推上位的。

2004年伊利股份(600887.SH)內部發生的事情,幾乎讓整個企業地動山搖。先是爆發了「獨董事件」,緊接著原董事長鄭俊懷等高管涉嫌犯罪被捕,還有前副總裁牛根生在同城創辦的蒙牛乳業在港上市。

對於時年35歲的潘剛來說,處處險象環生。對內要著力應對和化解鄭俊懷等案的影響,對外要應對熟悉的競爭對手。

潘剛就任董事長一個月後,公司即通過多個產能擴張項目,比如京津、華東及遼寧等生產基地的液態奶產能。斑馬消費初略統計下,僅這幾個項目合計增加液態奶產品日產能1950噸。

2005年報顯示,公司在當年投資總額為8.97億元,同比上年度增加7.40億元,增加比例高達472%,這意味著伊利當時正在趕超國內大多數乳企。

事實證明,液態奶事業部出身的潘剛押寶液態奶產品是對的。當年公司營收達到121.75億元,同比上年增長39.38%。這其中,液態乳及乳製品製造業業務收入達117.65億元,比上年增加40.85%。

潘剛坐穩董事長位置剛兩年,更大的行業危機出現。

2007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席捲全國,國內乳企幾無一倖免,伊利股份當年扣非後凈利潤為-1.47億元。

到了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影響依然沒有解除。當年,伊利股份年貨存貨餘額同比年初增加4.84億元,增幅27.72%,扣非後凈利潤為-17.97億元。伊利股份成為毒奶粉事件中,虧損最嚴重的中國乳業上市企業。

到了2009年,伊利股份才恢復元氣,當年實現扣非凈利潤5.34億元。

低門檻股權激勵,高管「一夜暴富」

2006年,伊利股份出台了股權激勵方案,根據該方案,伊利股份授予公司高管和核心業務骨幹5000萬份股票期權,8年內行權價格13.33元/股。

彼時,潘剛獲得股票期權數量為1500萬份,其他高管及核心業務骨幹共29人包攬餘下股票期權。

當時,伊利股份對外稱,不會為激勵方案里的高管及核心業務骨幹提供獲取相關權益的貸款及資助,受激勵對象行權所用的資金均須自籌。

潘剛在2005年的年薪為22.04萬元,他的行權資金從何而來,誰也不知道。

2006年底,潘剛的股權激勵接近2億元,領先於彼時的萬科董事長王石股權激勵3900多萬元,成為當時中國上市公司董事長中的領先者。

股權激烈這麼輕易獲得引來不少質疑,2008年,證券日報曾撰文質疑伊利股份股權激勵門檻設置太低。

彼時的行權條件主要是,在首期行權時,伊利股份上一年度扣非凈利潤增長率不低於17%,且上一年度主營收入增長率不低於20%;首期行權後,伊利股份上一年度主營業務收入與2005年相比的複合增長率不低於15%。媒體指出,這樣的行權條件在上市公司中相比,如同白送。

股權激勵以來,潘剛、胡利平、趙成霞,劉春海等高管陸續行權後晉陞公司前十大股東之列,成為人生贏家。

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潘剛名下持有2.36億股伊利股份,佔總股本的3.88%,按照昨天的收盤價,其身價已超60億元。

注重內外形象

1999年,潘剛牽頭組建伊利液態奶事業部之前,公司液態奶年收入只有0.6億元。在他的帶領下,液態奶產品營收規模從幾十億跨越到2016年的接近495億元,成為公司的業績支撐。

隨著伊利股份的崛起,掌門人潘剛也成為諸多媒體上的紅人。

現在,即便只是用他的名字通過檢索工具檢索,就會發現各種媒體對於這位商業人士充滿了溢美之詞。比如將他比喻成「絕地武士」、「領軍者」,寫他的全球視野,描述他是「創造綠色需求的人」,講他的格局和夢想……

這位媒體眼中德高望重的企業家,每年國內外的大型社會活動極少缺席,頻頻暴露在聚光燈下的他,已然成為除明星代言人之外伊利的公眾形象。

在公司內部,潘剛也保持著足夠的威望和權威,從最近幾年年報的用詞遣句里可窺一斑。

比如「繼續貫徹」潘剛提出的戰略或「繼續堅持」潘剛提出的戰略,「在董事長潘剛用全球資源,做中國品牌戰略思想的指引下」,「公司秉承董事長潘剛提出的伊利即品質的信條」等等,一方面是公司上下對其的恭敬,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潘剛在企業里威望。

大概在十年前,潘剛接受某媒體採訪時,對自己做出了一個評價——「登高莫問頂,途中耳目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