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商學院微信(點擊標題下方「少年商學院」關注)每週四「父母沙龍」欄目分享一則中外典型性家教案例。這是第726次分享,來自少年商學院專欄作者、定居英國倫敦的華人媽媽李爽。

練習了一年之後,10歲的妹妹第一次出賽全英青少年配劍錦標賽的時,止步第5。賽後問她:「比賽輸了就哭,那還繼續擊劍嗎?」 「繼續。」

我轉頭問已經有3年擊劍歷史、各種比賽一直拿牌的姐姐:「你覺得她應該繼續嗎?」

大女兒下面的回答讓我感動:

「當然啊,如果她喜歡的話。可以讓她再堅持一兩年,也許她就打出來了。比如,俱樂部的K,也是在11歲開始拿冠軍的,以前他打得很差。還有J,雖然現在打前8,也沒有多好,但他以前更差。還有M,他一直跟自己比在進步,但打比賽名次就是不行,能進前32都是好名次了。這些男孩都打了4、5年了,妹妹這才剛開始。重要的是她喜歡。」

▋體育愛好非常重要,但要記得初衷

是不是,孩子們看問題,雖然直接簡單,但看見的往往是本質。

當初大女兒開始學擊劍是出於單純的好奇,沒想到一試之下深深地喜歡上了: 智力優於體力,訓練和比賽參半,單調與刺激並舉。而當時支持她參與的原因有二:1,健身;2,鍛煉心智。至於她能比賽到什麼程度,走到多遠,剛開始的時候,完全沒有想過。

但隨著她開始拿第一個全英年齡組銀牌的時候,也不由想過她是不是應該更多地訓練,保持水準,甚至超越所有人,目標是金牌,或者歐洲名次。好在她有一個非常傳統的英國教練,帶出了一批又一批進入歐錦賽和備戰奧運會的劍手,經驗豐富的他非常明確地表示,保持興趣,不過度開發纔是對少年劍手最重要的。

也因為此,直到大女兒14歲以後,才被允許每週訓練3次,其中兩次都是同年齡組的,每次不超過1個半小時,另一次是參與成人組,訓練2個半小時。

與國內現有的訓練相比,英國的這種非專業運動員參賽的機制也許不助於早出人才,也不利於衝擊最高的世界水平,但有利於讓個人保持長久的興趣,也有利於全面運動愛好者的心智。

14歲的大女兒已經把擊劍作為第一體育愛好,並開始學習裁判課程,以後還要求業餘學教練課程(回復「體育」查看少年商學院微信相關文章《日本小學的體育教育》等)。

這樣的結果,才真正回到父母的本心:健身與心智鍛煉並舉。所以在妹妹的問題上,沒有什麼異議地,肯定會讓她繼續練習下去。

▋從音樂到擊劍,慢慢發現、支持孩子的愛好

其實兩個女兒最早開始的業餘愛好都是音樂,都有兩門樂器在學習。但直到8歲多大女兒打進年級的Netball隊裏,才發現她還有一點體育的愛好。

又隨著擊劍的堅持,發現,與音樂相比,體育對女孩子的品格鍛煉其實有很多優勢。比如體育中有很多項目能同時鍛煉社交技能和身體素質,比如籃球、Netball這些團隊運動裡面有合作、領導力、溝通力的不斷磨合;而擊劍、網球這種可以經常參加比賽的運動更讓孩子們鍛鍊出勝不能過驕、敗不言放棄的心智。

好朋友的女兒的網球教練就說過:「網球的哲學不是輸贏,而是知道自己為什麼贏,為什麼輸,超越自己。」與此類似,女兒的擊劍教練也關注的不僅是結果,更多的是女兒的心情和自信。

也正是這樣跟著女兒們成長,關注她們的發展,不去做先走一步的先進父母,而是跟在她們的後面,一點點的學習和提高,一步步地支持她們,這樣落後一步的父母才希望能成為處於變革的信息社會中她們需要的父母。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