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二字已經被爛大街般地使用了。「我今天過得好虛無」, 「現代科技發展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有些虛無了。」等等等類似的話浮現在我耳邊當我看到「虛無」二字時。

在我還沒接觸一點哲學,不知道一點點哲學的知識前,我覺得「虛無」的意思應該就是沒有意義。一件事很虛無的意思就是這件事沒有意義。這樣看起來沒什麼錯誤,意思也對,但在哲學中「虛無「的建立有些不一樣的地方。

尼採在他的《權力意志》中提到:

虛無產生的原因不是社交痛苦或生理退化,而是根生於基督。

也就是說,

其實虛無的產生並不是因為我們通常所說的今天我和別人吵了一架,我覺得好沒有意義,或者是我的目標沒有實現,被打擊了覺得此沒有意義。

而是,比如,一個基督徒在相信世界的運作方式和基督教所描述的一致的情況下活著,最後發現整個世界的運作方式並不是和他所堅信的那樣。然後他的失去了生活整個的意義,虛無纔在此時產生。

尼采說:「基督教的目的被各種基督徒錯誤,掩蓋事實般對世界的解釋而影響了。它從「上帝就是真理」跳躍到了「凡事都是錯誤「的高地。基督教所謂的道德最後居然與上帝背道而馳。」

為什麼一個基督徒在相信世界的運作方式和基督教所描述的一致的情況下活著,最後發現整個世界的運作方式並不是和他所相信的一樣。是因為基督裏對世界的解釋有很多出現錯誤或無法自圓其說的地方。例如世界上之前發生過的各種大屠殺。這裡不做解釋,但我找到了類似的知乎問題僅供參考 (本文若出現任何主觀性的偏激評價或類似的言論請找編輯修改)。

基督徒如何解釋有神存在還會發生南京大屠殺?以及今日發生在法國的殺戮事件?

更細緻地來講,尼采說我們可以達到虛無的心理狀態,當我們達成以下任意一種形式。

  1. 當我們在所有事情中尋找某種意義但它卻不在那時,我們最終變得灰心:虛無便是我們發現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浪費精力與時間,因沒有結果而產生極大的痛苦。一種不安感或沒有機會去變得鎮定。
  2. 當一個人心中有個對待所有事物有個系統或統一。他整個人都依靠於此時,整個人都奉獻給此樣一個系統。例如我們上面提到過的基督徒,全心全意奉獻於宗教,相信其價值框架和對世界的解釋。但世界上其實是沒有這種東西,是虛構的。最終他會失去信仰,找不到其中的價值。
  3. 當一個人發現那個世界都是按照心理需求所塑造的,而且他沒有一點權力干涉其塑造時,他就會對任何形而上學的世界失去信念,禁止他自己去相信任何一個真正的世界。然後他就會不相信任何死後的世界或神。雖然他不想否定這個世界,但他不能忍耐它。

最終,他會認為一個人的存在也沒有目標或目的,在多件事發生的同時背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整體。他也不能讓自己相信這裡有一個真正的世界。

這就好比,我們把一些意義加進這個世界中之後,我們又把它拿了出來。

References:

Will to Power, translated by Walter Kaufman.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