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都並非是一件簡單容易說走就走的事兒,對於皇帝更是如此,需要的還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這其中最重要的也許就是雄厚的經濟基礎。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在位時間為公元527年到公元565年,正是在他執政時期,光復西羅馬的思潮達到頂峯,通過汪達爾戰爭、東哥特戰爭、西哥特戰爭,東羅馬帝國的領土面積幾乎擴大了一倍。此時,西地中海沿海地區和海上各大島基本上被東羅馬帝國所控制,地中海似乎再次成為帝國的內湖。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似乎再度成為昔日大帝國的主人,那個帝國西起直布羅陀海峽,東至兩河流域中上游,北自多瑙河和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半島,南抵馬格里布,地跨歐、亞、非三洲。

查士丁尼是最後一位以羅馬人的拉丁語為母語的東羅馬帝國皇帝,在他的主持下,這個希臘語佔主導地位的帝國卻頒布了拉丁文撰寫的《羅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奠定了後世法學尤其是大陸法系民法典的基礎。雖然此舉已足以令查士丁尼青史留名,但皇帝真正的夢想是重建大一統的羅馬帝國,似乎也實現了,不過可惜這只是曇花一現, 565年,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其畢生為之奮鬥、苦苦追求的羅馬大帝國不久便告瓦解,儘管直至1453年,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這個東地中海國家仍然以「(東)羅馬帝國」自居,其教會自稱為「羅馬教會」。而即便是他在世,長期的征伐對於處在帝國尾聲的羅馬帝國來講也增加了過重的經濟負擔,更何況被征服地區並不穩定,起義以及不滿仍然存在,所以貿然遷都回去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要說一下為什麼當年君士坦丁大帝要遷都到東方,先來講一個是宗教因素。羅馬一直是多神教的中心,用他們的話講羅馬的異教色彩太濃重了,既然要定基督教為國教自然要選擇一個適合作為基督教中心的地方,從地理上看君士坦丁堡坐落於歐亞大陸之間,扼守海峽,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好地方,另外距離當年基督教發源地耶路撒冷和重要教區亞歷山大,安條克都很近適合發揮宗教的影響力。

再有,對外用兵。很長時間來看帝國的東方先後存在帕提亞,薩珊波斯,阿拉伯帝國,甚至最後的奧斯曼人等強敵,作為東方用兵的大後方,這裡是一個進擊東方的基地和阻擋東方進入歐洲的橋頭堡。

再說一下羅馬城的劣勢,本來羅馬城是諸多大道的樞紐,羅馬城有著良好的交通環境,但是隨著三世紀危機時,帝國經濟財力受到影響,大道疏於維護,到西羅馬帝國滅亡時諸多部分已經不堪使用。就像中國古代長安的衰落一樣,糧食的運輸十分不便,遠不如君士坦丁可以依靠海運。

另外是羅馬在政治軍事地位的下降,四帝共治時期,西方的都城定在米蘭,主要是針對北方日耳曼人用兵,隨之西方的政治中心隨著皇帝而傾斜,君士坦丁遷都時,富裕的市民多隨之來到東方,再有羅馬城久經戰亂,在西羅馬帝國末期先後經歷汪達爾人,東哥特人的掠奪,到查士丁尼收復羅馬時早已沒有當年的繁華,羅馬已經是一個殘破不堪的小城市,所以羅馬城的衰落已經不可阻擋,除了還具有帝國精神上的象徵外不再具有定都的條件。


感謝邀請。曾經的羅馬帝國空前繁榮,領土面積曾經達到500多萬平方公里,將地中海變成自己的內陸湖。後來分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和西羅馬帝國,但是再也恢復昔日的榮光。當然,它們不是沒有機會,雖然西羅馬帝國早早覆滅,但是拜占庭帝國依然矗立,直到遇到明主查士丁尼皇帝更是無限接近恢復羅馬帝國的雄壯。

說到查士丁尼皇帝為什麼沒有還都羅馬,這個問題猥員長還是要老生常談,歷史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當時的時代、文化和形勢共同決定的,今天猥員長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是查士丁尼皇帝本人。作為帝國的領導者,他並沒有高貴的血統,他出生在農民家庭,憑藉著卓越的戰功最終當上拜占庭帝國的皇帝。這樣的出身雖然可以證明他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帝,但是出身的劣勢讓他無法不受到質疑,尼卡起義差點兒讓他失去皇帝的位置。再加上他倒行逆施的要恢復大奴隸主所有制等舊羅馬制度,遭到羣眾的抵制和在晚年瘋狂信奉基督導致銳氣全無,所以他沒有恢復羅馬帝國往日的雄風是必然的。

再來說說大環境也就是時代因素。拜占庭帝國處在的時代下,首當其衝的就是不允許倒行逆施,查士丁尼皇帝恢復羅馬並不僅僅是想恢復羅馬帝國的領土問題,更關鍵是是想恢複製度,在當下的社會制度上不管是臣民還是官員絕對不可能接受已經文明成型的社會制度被改回曾經羅馬帝國時期的舊制度的。所以臣民和官員對於查士丁尼皇帝的這一項夙願本身就沒有太多狂熱,可以說它的身邊孤立無援。

再加上曾經的羅馬帝國擁有廣大的領土,就算拜占庭帝國鼎盛時期也差的很多,曾經帝國領土內的高盧、西班牙、不列顛等地都還沒有收復,軍隊長期出征帶來的巨大經濟虧空使政府大力搜刮民脂民膏,收取各種苛捐雜稅,並不得民心。毫不誇大的說,恢復羅馬帝國不是帝國臣民和官員的夢想,僅僅是查士丁尼皇帝一個人的狂熱罷了。

當然我們並不能否認查士丁尼皇帝的優點,他在歷史上也是可圈可點的人物,最為出名的要屬《民法羅馬大全》,在文藝復興運動時期曾一度受人推崇,再加上他對帝國的貢獻,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的。但是對於還都羅馬,重現昔日羅馬帝國盛況這一點,沒有完成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時代的必然。


查士丁尼,像許多平民出身的羅馬皇帝一樣,一生充滿了傳奇。他大大擴展了羅馬國土,但他恢復昔日羅馬帝國的全盛之願仍不能說成功,真正讓他名垂千古的,是那部《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出生於南斯拉夫一個農民家庭,後來隨著他的叔父查士丁走上羅馬的仕途,在戰場上經受血與火的考驗。後來,查士丁靠卓越的戰功被擁立為羅馬皇帝,由於沒有後嗣,就將查士丁尼培養為繼承人。527年查士丁尼正式登上了最高寶座。當時的羅馬帝國,已不是屋大維、圖拉真、君士坦丁等人統治下的那個將地中海當成內湖的牛氣衝天的大帝國。395年東西羅馬帝國分裂,476年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所滅,而查士丁尼治下的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也面臨多方面的危機。查士丁尼終其一生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渴望恢復昔日羅馬帝國的全盛局面,並將正統的基督教義傳播到這個帝國的每一寸土地。在他執政早期,他為此勤政到不知疲倦,被形容為一個喜歡與黑夜為伴的惡魔。但他在實現夙願之前還得經受若干考驗,首先是與波斯的戰爭,打得相當漂亮,還使他發現了以貝利撒留為首的將才,532年以有利於拜占庭的和約而告終。查士丁尼雖成長於軍旅中,但其性格中優柔寡斷的一面仍時而顯露出來,他一生中最危難的關頭是532年的「尼卡起義」。賽車會一向是君士坦丁堡的一大盛事,查士丁尼也出席了大會,但這一天羣眾對賽車的狂熱突然演變成對專制、貪污和苛稅的強烈不滿,形成洶湧的浪潮起來武鬥並圍攻皇宮。在皇后狄奧多拉的鼓動下,躲在皇宮中的查士丁尼重新鼓起了勇氣,依靠貝利撒留的僱傭軍血腥鎮壓了起義,屠殺了3萬多人。從533年開始,查士丁尼終於開始實踐他恢復舊日羅馬帝國的夢想了,並在這條路上走了22年之久。貝利撒留率1.6萬軍隊從海路進攻北非的汪達爾王國,勢如破竹,當年就攻下了其首都迦太基城,534年完全滅了這個曇花一現的國家。535年,貝利撒留的兵鋒指向了昔日羅馬的心臟——義大利,在西西里島登陸,由南到北進攻佔據義大利的東哥特王國,並在536年底攻克羅馬,540年攻克東哥特首都拉文那。但哥特人剽悍頑強的特性並未雖著時代的變遷而湮沒,他們在新國王託提拉的領導下發起了反攻,並一度圍困羅馬城達一年多。經過長期艱苦的拉鋸戰,拜占庭帝國終於在552年塔地那大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並由大將納爾西斯在554年最後滅掉了東哥特王國。同年,還利用西哥特王國的內訌,出兵佔領了今西班牙的沿海地區。在這些征服戰爭中,查士丁尼充分暴露了他作為一個「善變的朋友,不變的敵人」的狡詐一面,拜占庭帝國外交上靈活多變的特徵,也許正是發源於查士丁尼。但查士丁尼終究沒有完成羅馬帝國的舊業,不但是因為高盧、不列顛、西班牙的大部等地並未進入他的版圖中,而且因為他竭力要在舊地恢復羅馬的舊制,如大奴隸主所有制等,但遭到強烈反抗,引起局勢混亂,最後不得不以妥協而告終,社會制度的發展演進終究是不可逆轉的。貝利撒留為查士丁尼打下了大好河山,最後卻因功高震主而遭到查士丁尼的疑忌迫害,最後被弄瞎眼睛並淪落為乞丐,歷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悲劇以此為最烈矣。一個窮兵竇武的君王除了要有若干良將之外,還需要若干善於斂財的幹臣,以應付龐大的支出,而約翰·卡帕多西亞顯然充當了這一「光榮」的角色,他以善於搜刮民財而著名。還有另一個人物也為查士丁尼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那就是他的皇后——狄奧多拉。狄奧多拉曾做過妓女和演員,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邂逅了查士丁尼,最終成為他的另一半。她以她豐富閱歷帶來的機智和果決彌補了查士丁尼時而出現的優柔寡斷,並參與到查士丁尼的法律編製工作中。查士丁尼的功業中有多少來自於她的成分,已無法估量。查士丁尼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的最大印記,則莫過於《羅馬民法大全》了。查士丁尼為何會對編撰法典有如此高的熱情,這已無從考證,不過他對於青史留名,對於恢復舊日羅馬雄風的熱心肯定是原因之一。查士丁尼即位第二年,就成立了《羅馬法編撰委員會》,由著名法學家特里波尼亞領導,通過對400多年來羅馬歷代元老院的決議和皇帝的詔令進行編輯,終成《查士丁尼法典》。後來,由把歷代解釋法律的著作整理成《學說彙編》,又編成《法理概要》作為學生學習法律的教材。565年,又將查士丁尼時代的法令編輯成《查士丁尼法典》的《新律》,以上四部被後人統稱為《羅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自始至終關注和過問編撰委員會的工作,有時親自參與討論並裁決分歧。他被後人稱為「法律之父」是當之無愧的。這些法典總的來說,創新不多,主要作用是彙集和編輯。查士丁尼時代另一項偉大的創造是屹立於君士坦丁堡的聖索非亞大教堂。晚年的查士丁尼,作為神學家的一面更多地顯露出來,逐漸厭倦政事,沉迷於在宮廷中過著僧侶般的生活,同主教們談論基督教義的細微差別,津津有味,直至深夜而不歇。565年,查士丁尼去世,據說君士坦丁堡的百姓一片歡騰。當然,歷史這個公正的裁判還是給了查士丁尼很高的評價。還有一個人物為查士丁尼的盛名起了很大作用,他就是著名史家普羅科厄斯。普羅科厄斯寫了《戰爭》和《建築》兩部書為查士丁尼歌功頌德,卻又留下了一部《祕史》揭露查士丁尼宮廷的黑暗。查士丁尼因此成為形象最為豐滿的帝王之一。查士丁尼是世界影響最大的帝王之一,主要由這兩點體現:他為拜占庭帝國打下了穩固的基礎,這個帝國在歷史的風吹雨打中延續了近千年之久,後來一度成為亞歐大陸西部文明世界的唯一火種。二是《羅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的法典在拜占庭帝國衰亡後一度失去其影響力,但在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下,查士丁尼的法典重新煥發出它的熱力,成為超越時空限制的法律大全。近代歐洲各國的法律,除了英國自成體系之外,多深受羅馬法的影響,並由此影響到亞非美等國家的法律。因此,在世界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帝王中,查士丁尼一世可以當之無愧地進入前10。

公元620年,查士丁尼皇帝作古已久,沒辦法榮歸羅馬了。公元536年東羅馬將軍貝利薩留進軍羅馬,守軍不戰而逃,教皇和居民獻城投降。公元554年,東羅馬軍隊收復義大利全境。此時,老查已經在花天酒地大興土木中度過了將近三十個年頭,即使還記得當年的初心,也懶得大動干戈地折騰了。實際上,公元555年之後他就消停了,停止了一切侵略戰爭。又過了十年,他就一命嗚呼了。何況,自公元330年君士坦丁一世遷都君士坦丁堡以後,東西教區爭鬥日益加深。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了。雄踞歐亞交界咽喉地帶的東羅馬帝國國都,地理環境優越,更有利於帝國統治,似乎沒必要遷回羅馬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