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則說的是法眼答慧超,原文如是:

  僧問法眼禪師:「慧超咨和尚,如何是佛?」法眼禪師云:「汝是慧超。」

  看盡千山,只為回家。

  莊子夢中化蝶,不知是蝶夢莊子,還是莊子夢蝶。此身如果只是營營向外,結果就是,識不得。

  慧超問和尚,他自己已踏過多少嶺頭雲,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那個時代,行腳僧都不是一般人物,人人心中知識知見已是千山萬壑。所謂來者不善,善者不來。文益禪師為法眼初祖,如何不知道契機的重要。他的回答,後世的總結為截斷眾流。

  北宋初期,僧問道齊禪師:「如何是佛?」道齊答:「汝是阿誰?」這也是尋機的,想想吧,我是誰?

  胡先生則舉了李商隱的兩句詩來歸結:

  水仙已乘鯉魚去,一夜芙蕖紅淚多。

  別人眼中清露,不過斑斑紅淚。我等若慕芙蕖,須知蓮子心苦。

  (檢書燒燭《看花解語》)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