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引子——愛,也錯?

※開始之前,先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和其他人溝通的目的是什麼?說理,or講情?

2、你印象中聽到最傷心的話是誰說的,類似那樣的話?為什麼?

3、你生活工作最近愉快的談話是那次,為什麼印象深刻?

4、溝通中,你在發言和傾聽對方說話的比例佔多少?

※幾個生活鏡頭

鏡頭一:

星期天,孩子還沒有寫完作業,正沉迷於王者農藥,你聲色俱厲:「你這樣從早到晚的玩,一點也不用心學習,將來就跟你老子一樣沒出息」。

鏡頭二:

接近零點,丈夫(妻子)拖著疲憊的身體,剛踏進家門,你脫口而出:「你每天這麼晚回來,這個家是你旅館嗎?下次這麼晚,就不要回這個家了!」

鏡頭三:

下屬某次工作不到位,你睜目怒吼:「給你安排個事兒,你那次好好落實了?不想乾的話,滾粗,自己趁早找地方去!」

※一個極端案例:南非攝影記者的自殺

1994年7月27日,南非警察在約翰內斯堡的一輛車廂中發現了一具屍體,死者叫凱文·卡特,大家可能不知道凱文·卡特是誰,但是提到他的代表作,大家就可能會很快想起來曾經有這樣一個人。

凱文·卡特,南非攝影師,攝影作品《飢餓的蘇丹》因直麪人性的罪惡和巨大的人性爭議而引發輿論大噪,並因該作獲得1994年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

《飢餓的蘇丹》畫面呈現的是一個女童,即將餓斃跪倒在地上,而禿鷹在女孩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待著女孩的死去。這張照片深刻揭示了當時的蘇丹人民生活的困境,充斥著一股濃濃的悲涼之情,以至於在1993年被《紐約時報》刊登之後,在各國人民中引起極大地反響。

按照好萊塢大片的套路,等待凱文卡特的是什麼人生後續,迎娶高富美,走向人生巔峯?不不不,生活恰恰相反,在1994年7月27日,凱文卡特在自己僅有的一輛車子的車廂中結束了自己27歲的生命。

貨車的座位上有一張紙條:「真的對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遠遠超過了歡樂的程度」。一個本應該大有作為的年輕生命就這樣離開了人世,令人不勝唏噓。

你不禁要問,是誰下的罪惡之手?

我們不妨看一看,在卡文凱特的照片傳開了之後,大家給他加的標籤:「踏在小女孩屍體上獲得的普利策,卑鄙自私的人,屠夫」,這些莫須有的罪名在無知羣眾的語言暴力下徹底壓垮了凱文卡特,最後導致了他的自殺。

Part 2

核心內容讀書筆記

0/作者簡介、目錄

馬歇爾·盧森堡,1961年師從卡爾·羅傑斯獲得了臨牀心理學博士學位。1984年創建了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2006年,由於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2015年去世。

全書拆解:

全書大致為五大板塊(層層遞進):

第一板塊(1-2章)為理論基礎:說明瞭能夠進行非暴力溝通的前提。

第二板塊(3-6章)為方法論:側重講具體的操作,這塊是大叔本次分享的部分,我認為是本書的核心價值。

第三板塊(7-8章)是第二部分的拓展延伸。3歲學說話。一生學閉嘴,屬於更上一層樓。

第四板塊(9章)就更厲害了,能做到自己,知行合一自古只有王守仁老先生了,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共產主義暫時實現不了就停止追求,是這個意思。

第五板塊(10-13章)屬於一些技巧性的PS,大家可以自己去試驗,大叔親測也都很好用。

1/WHY?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語言暴力?——「被矇蔽了的愛」

根據馬歇爾博士在書中陳述的觀點,大致有以下四個原因:

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栗子:「你這樣做太自私了」,「你對他有成見」。

進行比較: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

栗子:「你看看人家小孩兒」,「你看看人家老公?」

迴避責任:人們用「不得不」給自己找藉口,淡化個人責任。

栗子:「你讓我傷透了心」,是「你」讓我傷透心。再比如「這是公司、領導讓我這樣做的啊」,總之不是我願意那樣,是我「不得不」那樣啊(再次露出邪惡的笑.jpg)。

強人所難: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

栗子:「限你明天之內修改完PPT」,「你不好好寫作業,今天就不要喫飯了!」

此處插入大叔不要臉分享(強塞)版:

大叔也通過網路和書籍找了一些相對權威的解讀,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但總體上總結了一下,不外乎以下幾個:

一是成長經歷:使用暴力語言的人,往往是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比如兒時缺乏父母管教或過嚴,缺乏與人溝通能力,造成心理扭曲,還有幼時被人欺負的報復心理,選擇用暴力的方式來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平衡。

二是素質能力:自卑、能力受限、挫折感,受到挫折而無處發泄和補償自卑心造成的強烈控制慾。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領導、家長自己也不知道標準或者把握不清,擔心控制、指揮不了孩子、下屬,表現出來就是語言上的出格。

三是「無意識」:有的人對自己的言行不注意,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一些話對別人的傷害,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2/HOW?

走出怪圈——唯有用心

良好溝通的幾個動作要領

在《非暴力溝通》中,作者提出,好的溝通方式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充分運用這種方式,能夠幫助我們認識語言暴力,並且在各種火山噴發前,抑制自己的情緒,更好的正確化解矛盾、解決問題。

1.觀察:留意身邊發生的事情。

我們此刻觀察、回憶、想到到了什麼,清楚地表達觀察到的結果,而不去主觀評判別人。

觀察很容易與評論混在一起,這是非常要不得的。

那麼什麼是觀察,什麼是評論呢?我試著來舉個栗子:

混為一談:媳婦兒,你花錢總是大手大腳。

區分:媳婦兒,上週,你在某寶買衣服花了2000元。

觀察和評論的區別就在於,觀察只是誠實而客觀地說出你見到的真相,而評論則是在你看到的事實的基礎上,加入了具有主觀意識的理解。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智力的最高形式。」

所以,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就是客觀地說出你觀察到的真實情況,並且不隨意地對他進行揣測和評價。若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

2.感受:你的感受如何?

你所觀察到的這些事情,給你帶來了什麼樣的感受?開心、興奮、悲傷、自卑、委屈或是其他什麼,清晰地表達出來。

這裡說的感受,要與看法做一個區分。

也舉個栗子:

你住在宿舍,舍友把音樂開到爆炸,你怎麼樣也睡不著。你當時的感受是什麼?

是「我覺得她不應該開這麼大聲」?還是「聲音太大了會影響到別人」?

其實這兩種都不是,這是看法,而非感受,感受應該是「她的音樂太大聲,我很煩躁。」

現實中的我們,似乎很喜歡用「我覺得你怎麼怎麼樣」這四個字來表達很直接的想法,然後還怪對方不理解你,卻很少用「我內心感覺到什麼什麼」來表達你內心真實的想法。

將感受和看法混為一談,很容易導致溝通雙方兩敗俱傷。

溝通的目的不僅僅在於信息的傳遞,還在於心靈的交互,培養表達感受的能力,可以讓雙方情投意合。

3.需要:哪些需要(願望)引起(導致)你那樣的感受?

這裡的需要,指的是你的哪些需要(或價值、願望等)導致你產生好的或壞的感受。

在表達失望或不開心的心緒時,往往有兩種表達方式:

虎媽甲:你每天不好好喫飯,反而喫這麼多零食,媽媽很不開心。

虎媽乙:你每天喫這麼多零食,媽媽很不開心,因為我想要你的身體健健康康。

甲的表達方式重點在於「你」喫很多零食,導致「我」很不開心,語氣中含有指責的意味。而乙的表達,重點在於我不開心是因為我希望你健康的願望沒有被滿足,是從自身的感受出發。

我想,如果你是令媽媽不開心的人,應該比較喜歡聽到乙的表達方式吧,下次,你不用媽媽督促,就能開心地把飯喫完。

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對方的反應往往是申辯或反擊,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明明是為了對方好,本身也沒有指責的意思,可話一說出來,總是會引來對方的反駁。而若是我們直接說出需求,對方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4.請求:說出你的請求,一定要具體、明確。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就是明確地提出你的請求,清楚地告訴對方,你希望他做什麼。

關於如何給出詳細的請求,繼續上栗子:

李女士對丈夫說,希望他能少花一點時間在工作上。結果他的丈夫是少花時間在工作上了,但去打麻將了呀。

如果李女士能清楚地告訴丈夫「我希望你能少花點時間在工作上,早點回來陪陪我和孩子」,相信她的請求就能比較容易被滿足。

所以,你在提出請求時,一定要足夠具體,如果意思含糊不清,對方難以瞭解你到底想要什麼,便不能做出積極的回應,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埋怨與指責。

再者,提出請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語氣,別讓請求變成了命令。

如果你想表達的是「我希望你今晚能早點回家」,但說出來的是「你今晚必須要早點回來」,用這種命令式的語氣,會導致對方心裡非常不舒服,從而產生反抗的心裡,抵觸你的請求。

因此,在提出請求時,可以多用一些這樣的辭彙:麻煩、希望、如果你能.......就太好了等,避免使用:必須、應該、無論如何都要、我有權、就這樣吧等冷漠和官方的辭彙。

3/EG(Example)

非暴力溝通幾個示範應用鏡頭

針對開始提到的三個情景,筆者在生活中嘗試的應用了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效果良好(夫妻恩愛、兒女乖張、朋友相敬、工作順暢......偷笑.jpg),鬥膽在這裡給出我的表達(模式),大家不妨感受並實踐一下。

鏡頭一剖析:

你的內心想法:也許是想孩子好好寫作業,能考個好點的學校,將來找個體面的工作。可是,那一刻,你傷害的不僅是孩子,連旁邊老公也被你「炸裂」。

非暴力溝通對話模式:

「寶貝兒,媽媽看到你最近一段時間,每天作業沒做完就在玩遊戲(客觀地說出你觀察到的情況),媽媽很不高興(說出你的感受),我希望你能少花一點時間在遊戲上,好好讀書,將來才能賺更多的錢,做喜歡的事(你的願望是孩子能好好學習,有一個好的未來),你以後能不能先專心把作業做完,然後就可以開開心心去玩一會兒遊戲呢?(說出具體的請求)」

鏡頭二剖析:

妻子的本意:也許只是關心丈夫、擔心他的身體累壞,想讓他下班後早點回家,早點睡覺,或者想要他多陪陪自己和孩子。

非暴力溝通對話模式:

「老公,我看你為了咱們家,每天早出晚歸,臉色也不太好,我有點兒擔心。你看起來比咱剛戀愛那會兒都瘦了好多也,要不,你少去幾次應酬,我給你煮最喜歡的粥補補?你回來早也能多輔導一下咱寶貝兒的作業,將來說不定兒子能考個清華北大呢?」

鏡頭三剖析:

你的意圖:也許是讓他更好的完成這項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以便他能得到工作能力的提升和部門績效的改善。

非暴力溝通對話模式:

「小王啊,最近你這塊業務比較忙,經常加班,壓力很大,所以可能難免有些顧此失彼,領導們其實很擔心咱部門幹不好,咱能不能在不影響其他工作基礎上,把標準化流程構建這項工作優先安排一下?你看這樣有什麼困難沒有?有的話我可以安排其他人份幫你分擔一部分活兒,巴拉巴拉...」

4/Action

一個倡議:從我做起——行動派,纔可愛

好了,懂辣麼多道理,我們還沒有過好一生,???!

如果能做到作者書中和大叔給出的範例,雖然聽話者不見得會完全按照你的意願來行事,但我想至少不會產生反感,甚至跟你吵架。他們慢慢也會明白,你是真的為他好,也會認真地思考你說的話,從而給出積極的回應。

這樣,在每一次的交流中,我們便能減少吵架、誤會和頂撞的頻率,與相愛的人更加相愛,與孩子更加相親,與同事和朋友更加協作、和睦。

相反,我們無處不在言語上的指責、否定、說教、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會給對方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

是的,「你永遠不知道你在憤怒時的一時口舌之快,會對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造成多大的傷害」。

造物主讓每一個個體在這個世界呱呱落地,就是來感受自然的美好圓潤,而不是討取情感的支離破碎。

所以希望從今天起,從看完大叔的分享起,我們能一道努力,讓語言成為我們療傷的良藥,而不是讓傷痕變的更入骨的利刃。

最後,引用非暴力溝通的代表人物,莫罕達斯·甘地的話,來結束本書的分享:

「讓夢想中的世界,通過我們的轉變得以實現。」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