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feixue0219 發表於 2017-01-27 15:58

農曆丁酉雞年就要到了。說到雞,大部分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能喫、好喫、怎麼做都好喫。這也難怪,作為人類最早馴化的鳥類,人們大規模喫雞的歷史已經延續了上萬年,並且把雞養成了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陸生脊椎動物。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雞的數量多了,相對而言對雞這一物種的關注反而減少了,以至於人們在說起雞的時候,甚至下意識的將它排除出「鳥類」的範疇。在人們眼中,雞更多的是一種商品,一道遲早被端上餐桌的大菜,而缺少了將它視為一種鳥類的眼光。尤其是對於雞的智商問題,人們的誤解更是巨大。

看到那若有所思的背影了嗎?圖片來源:驢媽媽旅遊。

在人們的印象中,雞,尤其是廣泛飼養的家雞,它們只是咯咯尋食的「會走路的肉」,智力二字和它們無緣。「呆若木雞」一詞,正是這一印象的真實寫照。不過就在最近,一篇發表在Springer期刊Animal Cognition(《動物認知》)上的綜述,總結了數十篇關於雞的智力的研究報告。這篇綜述顯示,人們對雞的智力低估太多。雞的智力不僅可以和我們通常認為是「聰明」的鳥類,如鸚鵡、鴿子、烏鴉等相提並論,甚至一些智力行為發展出的時間要遠快於人類。那麼,雞的智力,都展現在了哪些方面呢?

雞也會「腦補」

如果將一個物體逐漸移動到遮蔽物後面,那麼這個物體還存在嗎?稍有常識的人就會看出,這是明擺的事嘛!不過,想像出被遮蔽物體的存在與否,其實是衡量智力的一個重要方式。因為,這種看起來簡單的「腦補」,其本質並非簡單,這要求被試的動物瞭解「物體不會憑空消失」這一概念。

科學家們將這種能力稱為「視覺認知」,並將這種認知從「完全不能理解隱藏物體的存在」,到「能夠預測隱藏物體繼續位移一段距離後的位置」分為六個級別。通常人類幼兒在2歲時能夠達到最高級別。

誰還不是個小公主咋的。攝影:Julie Persons。

相應的,雞同樣可以做到跟蹤移動的物體,並在物體被部分隱藏或全部隱藏後「腦補」出物體依然存在。例如,在小雞剛孵化時給它們觀看一個紅色三角形,使得小雞對這個三角形產生印隨行為。很快,這些小雞就能夠意識到「遮蔽了一個角的三角形依然是三角形」這一概念,並對其產生趨向;而在孵化兩天後,小雞們對被完全遮蔽的三角形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趨向。這種行為雖然看起來簡單,甚至「天經地義」,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意識到被完全遮擋的物體依然存在」的能力,在人類中要1歲左右才會發展出來。

「計算雞」

雞同樣具有數值概念,甚至有一定的比較和計算能力——雖然談不上進行複雜的乘除計算,但簡單的加減計算對於雞來說並不是難事,並且這一能力在孵化後數天內就可以產生。同樣的,科學家們讓剛孵化的小雞對5個紅色的小球產生印隨,然後減少三個或兩個小球來觀察小雞們的反應。結果顯示,小雞們對剩下更多小球的組更感興趣。這一實驗表明,3-4天大的小雞,就已經有了「多」和「少」的概念。

而接下來的實驗更讓人驚訝。科學家們讓小雞觀察兩個屏幕,上面分別具有數量不同的紅色小球。然後這些小球消失,同時有小球從一個屏幕移動到另一個屏幕,當移動完成後小球也消失。同樣的,小雞們會去選擇那「隱藏」了更多小球的屏幕查看究竟。這一現象意味著,小雞們需要對兩塊屏幕所表現的小球的數量進行加減,從而判斷究竟哪個屏幕「隱藏」了更多數量的小球。這意味著,幾天大的小雞已經掌握了粗略的個位數以內的加減法——至少是加減後對結果大小的比較。這真是名副其實的「計算雞」啊。

「農場主與火雞」的故事

在《三體》中,講述了一個「農場主和火雞」的故事。故事中一隻聰明的火雞通過對農場主行為的觀察,「預測」了每天11點食物會降臨的規律——當然故事最後以悲劇收場。不過拋開寓言的意義,雞和火雞一樣,也能對未來的事情加以預測。

有研究者教一羣53周大的老母雞來啄觸摸屏,在啄後6分鐘,機器會自動給出食物。當訓練幾次之後,這些母雞就學會了先啄擊屏幕,然後過了大約6分鐘後再聚集到機器旁等待食物。

此外,雞還能採取不同的反應來應對不同的預測。例如,科學家們用3種聲音分別代表積極結果(餵食)、消極結果(噴水)或中性結果,響應的動作在聲音發出後15秒內再執行。經過幾次訓練,母雞們學會了區分不同的聲音,並且對的聲音產生了相應的或積極、或消極的動作。這也意味著,雞能夠對未來發生的事物進行預測。

你的自控力不如雞?

大多數人應該都看過這麼一篇文章,講的是給若干個孩子一小把棉花糖,並告訴這些孩子如果堅持半個小時不喫,那麼半小時後會得到一大把棉花糖的獎勵;而如果偷喫了,那就不會有這個獎勵。文章最後還說,那些忍住了誘惑的孩子,長大後都得到了成功云云。(見:棉花糖實驗預測拖延症,以及後人對這項實驗的質疑:是我們喫棉花糖,還是棉花糖喫我們?)

爪子拿開,你踩到我了。圖片來源:雞病專業網。

不過對於雞而言,這種自控力,即以延遲得到小獎勵來獲得更大的獎勵的行為,是客觀存在的。研究者們設計了一個實驗,如果母雞能夠等待2秒,那麼可以喫3秒鐘的食物;而如果能夠等待6秒,那麼就能喫22秒的食物。結果顯示,雞們大多都會選擇多等待4秒來換取更多食物。這也說明,雞並不只能看到眼前利益,它們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來換取更大的利益。

邏「雞」推理和宮鬥

自控力歷來被認為與自我意識及自主性等較為高級的精神活動相關。而推理則更是被認為是區分人類智慧和非人智慧的標誌。不過,最近的研究顯示,一些非人動物也能進行簡單的三段論推理,如傳遞推理等。雞也不例外。

所謂傳遞推理,簡單來說就是諸如「A大於B,B大於C,那麼A必定大於C」形式的推理。雞將這種傳遞推理應用在了羣體的排序上。對於雞這種社會性動物來說,它們的羣體頗似封建王朝的皇族家庭:羣裏有一隻優勢雄性,一隻優勢雌性,若干只普通雌性和少量普通雄性,以及若干小雞組成。在羣體內,「後宮」中的每隻母雞都有著嚴格的等級次序。這種等級是依靠打鬥來確定下來的,因此這種次序也被稱為「啄序」。那麼,如果一個陌生的傢伙要加入到羣體中,其他雞如何看待它的位置呢?

科學家們設計了三個場景。一,陌生的母雞擊敗了優勢雌性,然後加入到雞羣裏;二,優勢雌性擊敗了陌生母雞,然後陌生母雞加入雞羣;三,兩隻已有勝負的母雞同時加入雞羣。對於第一種情況,羣內的其他母雞絕不敢去挑戰這隻陌生母雞;而在第二種情況下,母雞們大約有一半可能去攻擊陌生母雞——必竟有贏得機會,而且都想把陌生者踩在腳下;而在第三種中情況下,母雞們會更多的攻擊失敗者——柿子撿軟的捏。這一結果說明,母雞們會根據已有的啄序來判斷自己以及陌生人的啄序次序。這場「後宮大戲」,恰好就是母雞們擅長推理、「工於心計」的證明。

「宮廷陰謀」

依靠夠敏銳的「察言觀色」進行「宮鬥」並非是母雞獨有的行為,在公雞中也有類似的爭鬥。這種是雄雞間的「勾心鬥角」,更像是一場「宮廷陰謀」。公雞們採用得更多的是欺騙和「謀略」。

這是男人之間的戰爭!圖片來源:千圖網。

雞有複雜的發音系統。根據科學家統計,雞至少有24種不同的鳴叫來代表不同的訊息,而其他雞也會根據不同的訊息做出不同的反應。對於公雞來說,有一類鳴叫聲音的功能是告知食物和召集雌性。如果一隻地位較低的雄性經常打鳴的話,那麼會招致優勢雄性的「嫉妒」,進而遭到攻擊。所以當優勢雄雞在附近時,這些低等級的雄雞就會選擇「偃旗息鼓」,並在優勢雄雞的眼皮下活動來「表示臣服」。不過這種臣服顯然並非誠心誠意的,這些破落戶一方面表示臣服,一方面卻密切的監視著優勢雄性的行動。一旦優勢雄性心落旁騖,這些低等級雄性就會抓緊時間提高嗓門來「勾引」它的妻妾們。

此外,欺騙和反欺騙、陰謀和反陰謀,也是雞的拿手戲。例如一些雄雞會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鳴叫以吸引雌性前來——從而避免被其他雄性「橫刀奪愛」。不過雌雞也並不傻,「狼來了」的次數多了,它們就不再去理會那些沒有食物幹打鳴的雄雞。

疼痛著你的疼痛

除了勾心鬥角之外,雞羣內同樣也存在脈脈溫情。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母雞和小雞之間的「移情」和「同情」。

媽媽,我突然變得好高哦。圖片來源:圖行天下。

長期以來,「想人之所想、感人之所感」被認為是一種更為高級的情感活動。因為「體會他人的情感」需要調動大腦中負責情感的功能。而最近,科學家們的實驗表明,雞也可以感受「它雞」的情緒,並對此做出反應。

科學家們將母雞和小雞放置在不同但可以相互看見的籠子裏,並實時測量母雞的心率、眼睛和雞冠溫度等數據。隨後,科學家們向籠子裏吹入起泡。對於母雞來說,它們見的多了,對籠子內出現的氣泡毫無反應,但對於小雞來說卻會引起恐懼。有意思的是,當看到小雞產生害怕和騷動時,一部分母雞就會產生心率加快、眼睛和雞冠溫度下降(意味著體表血管收縮而加強核心血流)等生理反應,同時也會出現警示性站立、咯咯叫等行為。這種反應意味著母雞能夠體會到小雞的不愉快。這是一種很典型的「同情」或「情緒感染」。

更為深入的研究顯示,小雞的情緒和行為不但能影響母雞,母雞的情緒和行為也能反過來作用於小雞。如果一隻母雞在看到氣泡後能夠泰然自若,對小雞能起到「安撫」作用,減輕小雞們的躁動。而如果母雞坐立不安,那麼小雞則更顯得焦躁。不同母雞間的「個性」會影響小雞的反應。這種互動類似與人類社會中家長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從多個方面描述了雞所具有的、之前被人們所忽視的「智力」表現。可以看出,雞並不愚蠢,而是具有智力、能夠進行一定程度思考、能夠和同類進行各種交流、甚至具有情感的動物。這意味著,很多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動物,可能有著更為深刻而不為人所知的心理活動。而這種心理活動,甚至可以和看起來「更高等」的靈長類,甚至人類相提並論。因此,對於雞的心理的考察只是一個窗口,對於其他動物心理的研究也同樣值得深入研究。(編輯:婉珺)

題圖來源:http://artuk.org/discover/artists/hunt-edgar-18761953

參考文獻:
  1. Marino, L. (2017). Thinking chickens: areview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in the domestic chicken. AnimalCognition, 1-21. doi: 10.1007/s10071-016-1064-4

拓展閱讀 雞頭為啥能「防抖」?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