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和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而一起登上1957年的諾貝爾獎領獎台,當時楊振寧35歲,李政道31歲,使他們獲獎的論文發表在1956年。

後來兩人決裂,決裂的導火索就是誰對宇稱不守恆的發現貢獻大。網路上有人造謠稱楊振寧剽竊了李政道的成果,使得楊振寧獲得了諾貝爾獎,這種說法屬於惡意造謠。有很多學者考證過宇稱不守恆的發現歷程,目前看,李政道和楊振寧二人誰對發現宇稱不守恆貢獻大已經難以考證,但沒有人能夠拿出證據表明他們中的哪一位不配得諾貝爾獎。在宇稱不守恆方面兩人可以打一個平手。

宇稱不守恆是李政道的最大學術成就,卻不是楊振寧的最大學術成就。楊振寧的最大學術成就是發表在1954年的楊-米爾斯方程,是楊振寧和他的助手米爾斯一起完成的。這個方程為從事粒子物理與場論工作的科學家們構建了一個數學框架,在這個框架下粒子物理的「元素周期表」標準模型得以建立了起來,並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涉及到粒子相互作用的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也在這個框架下得到了統一。這是二十世紀相對論、量子力學之後最偉大的物理成就。這項成就的偉大已經不能用諾貝爾獎去衡量了,包括李政道本人也認可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楊振寧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在物理學的很多領域都有傑出貢獻的全才科學家,在他90歲生日時,清華大學為其送上了生日禮物——一塊刻有楊振寧13項傑出成就的大理石,其中有數項成就達到了諾貝爾獎的級別。放眼到100多年的諾貝爾獎史,楊振寧的成就在諾貝爾獎得主中也是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


肯定是楊振寧成就大。

但楊振寧和李政道對中國貢獻都很大。李政道是一位華裔美國 物理學家,以平價違規,李模型,粒子物理學,相對論重離子( RHIC)物理學,非拓撲孤子和孤子星等,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仍然是最年輕的諾貝爾科學領域的獲獎者。他是歷史上第三位最年輕的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僅次於William L. Bragg(他於1915年與父親William H. Bragg一起獲得25歲獎)和Werner Heisenberg(1932年也於30歲獲勝)。李和楊是第一位中國獲獎者。自1962年成為入籍美國公民以來,李也是有史以來獲得諾貝爾獎的最年輕的美國人。楊振寧是中國理論物理學家,做出貢獻顯著統計力學,可積系統,規範理論,無一不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楊的最重要的工作是楊米爾斯理論。下圖是他物理成就。

反觀李政道在和楊振寧分道揚鑣之後鮮有突破性理論問世,不過李政道卻在上個世紀中美關係開始升溫之時推動了赴美留學生的工作進程,為後來的大批量赴美留學生工作開創了先河,因此李政道對中國的貢獻也是非常大的。而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楊振寧受聘於清華大學,年薪為100萬人民幣,但楊振寧沒有拿一分錢,將這筆錢捐給了清華大學的研究所,用於人才引進和培養。並且賣掉了位於紐約的房子,又捐了100萬美元給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自費,為南開大學的數學研究院購置了當時的第一台計算機和激光印表機)和中山大學等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以清華大學的署名發表了30多篇SCI論文,向世界顯示了中國的基礎研究實力。促進1978年中科大的少年班的成立。90多歲的高齡還親力親為,給本科生上課。

從物理學成就來看,目前而言沒有任何一位或者的物理學家可以和楊振寧一較高下,早年楊振寧曾經評價李政道十分勤奮卻少了一點靈氣和物理學直覺,現在看來楊振寧當時的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後全球華人為之振奮,楊振寧和李政道持續多年的友誼和學術夥伴關係卻在此時出了問題,時隔半個多世紀我們已經無法搞清楚一開始是誰的不對,只知道諾貝爾物理學獲得後不久兩位物理學大師就分道揚鑣堪稱老死不相往來了,期間從周總理到鄧公都試圖居中調和兩人的矛盾但都無功而返。

值得一提的是楊振寧和李政道「分手」以後楊振寧在理論物理領域又先後做出了若干項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其中的「楊-米爾斯理論」更是成為了後來統一強力弱力和電磁力的基礎,久而久之楊振寧就成了在世物理學家第一人,在物理學史上的地位也排進了前15甚至前10。

反觀李政道在和楊振寧分道揚鑣之後鮮有突破性理論問世,不過李政道卻在上個世紀中美關係開始升溫之時推動了赴美留學生的工作進程,為後來的大批量赴美留學生工作開創了先河,因此李政道對中國的貢獻也是非常大的。

從物理學成就來看,目前而言沒有任何一位或者的物理學家可以和楊振寧一較高下,早年楊振寧曾經評價李政道十分勤奮卻少了一點靈氣和物理學直覺,現在看來楊振寧當時的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與其將兩位物理學家強行排名,我們反倒更希望兩位老人能摒棄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隔閡重新走到一起。


兩個都是十分傑出的華人科學家,如果僅從科學成就的角度上看,楊振寧略勝一籌。

楊振寧&李政道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發表一篇論文,在這篇論文當中他們對宇稱守恆進行質疑。

而隨後幾個物理實驗小組花了一些時間驗證了宇稱不守恆,其中就包括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所領導的小組。1957年,諾獎就頒給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僅僅一年就拿到了諾獎,這其實是極其少見的。

兩人的成就

但是不久後兩人就交惡,從此斷絕了來往。

如果僅從科學成就的角度上看,楊振寧的主要成就有楊米爾斯理論,楊巴斯特方程,宇稱不守恆等10多個傑出的科學成果。被認為是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而李政道一生當中最大的科學成就就是宇稱不守恆,所以這麼一進行比較,其實已經很容易得出結論了。

都是傑出的科學家

但是我覺得比較兩人的科學成就其實沒多大意義,因為他們都是傑出了華人科學家,並且都做出了很偉大的貢獻,這就足以,何必要有高下之分呢?


楊——米爾斯理論對粒子物理,規範場,凝聚態物理,電磁理論,高能物理,高等量子物理,非阿貝爾規範場都有巨大影響。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起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貢獻是同等的,國人對楊振寧的評價不好。


中國人的名利觀是否太重一點,有部分可能是旁人添油加醋助力的,不僅是李,楊,還有音樂梁祝創作人陳,何。據說還有在七八年科學大會期間報導過的著名數學家楊樂,張廣厚也為名利翻臉。中國人歷來就有的只有同甘苦,不能共享樂的頑疾。何時能除


首先我反問一句,大家能說出愛因斯坦和牛頓的理論給他們的國家帶來了什麼具體的貢獻和實惠嗎?他們和楊一樣,都是為世界物理學創造了理論和體系。所謂理論不是說具體哪個國家的事情,理論都是指引全世界物理學方向和探索的,不是哪一國的獨家秘方,咱中國人非要這麼自私嗎,真是無語了!

初中高中研究牛頓,麥克斯韋,高中大學研究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研究楊振寧理論的至少要博士級別,碩士都不行,沒到那個層次,理解不了。楊振寧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將他提高到與牛頓愛因斯坦一個層次,每個劃時代的理論都要幾十年之後才會應用,就像之前的黑洞或者引力波,都是在吃愛因斯坦的老本,同樣百年之後,科學家們又會繼續吃楊振寧的老本,楊-米爾斯規範場論被普遍認為是20世紀後半葉基礎物理學的總成就。從這一點上來說,楊雖然站在愛因斯坦肩膀上,但已經超越他了,因為他是集大成。他的偉大是解決了愛因斯坦沒解決的問題,然後又解決了牛頓和愛因斯坦共同存在的問題。。。最低至少可以和愛因斯坦同一個地位。

黑楊振寧的都是大文盲。。。是不是都沒上過大學啊!實話給你講,你們聽好了,楊年輕時就是世界超頂級的物理學家,他當時回國有個毛用啊,中國那時候連個理論物理學的一根毛都沒有,別說50年前沒有,現在也沒有啊。。。意思就是說即使他現在想在中國搞他的學術研究,中國也幫助不了他,還是會托他後腿。最重要的一點是,他當時作為國民黨高官的女婿,回來就得被弄死,就算不死也是一個庶民,國家絕對不允許他搞科研,所以說回來有個屌用,命都沒了。

但他終究還是回國了,雖然不是回來搞他的研究(前面已經說了),但他對中國的貢獻是:1、他給中國物理學發展指明了方向。2、他用他的影響力引入大量外援和資源,幫助了中國眾多物理學家和其他科學家的成長。3、建立了清華物理系和高能物理研究所,靠人脈給清華帶來了大量的設備技術和資源。4、把美國的房子賣了,把諾貝爾獎金都捐給清華物理系了,清華給他的年薪一分也沒要。5、不主張中國搞高能對撞實驗其實是幫中國,實驗室一年的耗資就能比得上3個三峽大壩。耗錢不說,關鍵是美國人玩了幾十年都沒玩出東西,不希望中國走火入魔勞民傷財。6、他是錢學森等國家一級物理學家都非常非常尊敬的導師,包括人品,當時國內頂尖知名科學家去國外讀博士機會多數都是他寫信推薦的,否則人家根本不收。也就是說沒有他就沒有錢學森和眾多科學家的成就,也就沒有兩彈一星和其他科學成果。所以說先別看他的個人偉大學術成就,就說如果沒有他,中國有多落後你們知道嗎?都懂了嗎各位大文盲?勸各位多讀書,否則真快成傻逼了。


1973年,毛澤東接見楊振寧,親口對楊振寧說:」你對世界是有貢獻的。」噁心楊振寧的一眾宵小可以閉嘴了嗎!


雖然李政道是我的校友,但實事求是的講楊振寧更厲害。按楊的貢獻他至少可獲得兩次諾貝爾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