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幹玎竹 圖 / 宋詩聰

【搜狐健康】2019年3月14日上午,搜狐健康記者跟着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蘇向前教授出門診。作爲學科帶頭人,他在國內腫瘤專科醫院率先應用腹腔鏡微創技術開展消化道腫瘤根治手術,並組建了全國腫瘤專科醫院第一個胃腸腫瘤微創外科。對待患者,他是一個溫暖而認真負責的醫生,他的患者說,“找他看病,感覺心裏倍兒踏實”。

8:32AM 你得癌不告訴女兒,將來她會遺憾的

一位中年女性被老公攙扶着走入診室,她的臉色發黃,穿得格外嚴實,“蘇大夫,我從昨天開始發燒了,體溫一直挺高的,下不去。”

“讓我看看你的造口情況。”蘇向前也是一臉凝重。

蘇向前在詳細查體後,解釋道,“我起初擔心是造口炎症引起發燒,現在看是腫瘤引起的。你需要強營養支持,給身體增加抵抗力。”

“那我還能繼續化療嗎,是不是化療藥的問題?”患者非常緊張。

“我們目前需要先把炎症和發燒控制,化療先等一等。具體用什麼藥,醫生會替你操心,不需要你到處打聽。退燒也有過程。不能太着急。你現在有造口,補充營養注意少食多餐。如果有問題,隨時可以聯繫我的助手劉大夫。我們大家都很關心你,但這個病好起來也要有耐心。”說到這兒,蘇向前頓了頓,“你有孩子嗎,多大了?”

“我家是閨女,剛上大學,大二。”患者的眼淚在眼眶裏打轉。

“上的什麼大學呀?”蘇向前繼續問。

“一個軍事院校。”

“喲,挺好的。學什麼專業呀?”

“學的軍事外交,我閨女英語很好,長得也漂亮。”患者哽咽着說。

“孩子知道你得病了嗎?”

“不知道,想着治好了再告訴她。”患者泣不成聲,她可能比誰都明白,疾病不僅會改變生活,甚至會改變人生。

蘇向前想了想,柔聲說,“你得了病要告訴閨女,要不然將來她會遺憾。你要對自己有信心,身體受不了的時候要休息。我建議,告訴你女兒,讓她來陪陪你。”

“不行的。孩子只有一兩天假期。”

“現在中國家長多不容易。”蘇向前輕嘆一聲,繼續勸導,“但我們也不能剝奪做兒女的權利。媽媽有病的時候,女兒有陪伴的權利。父親要冷靜想一想,怎麼處理合適。堅強起來。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的助手。”

等患者走出診室後,蘇先前告訴記者,“對患者的心理輔導,就是與患者溝通理解的過程。”他認爲,心理治療在癌症中的作用不容小覷。一個醫生在面對癌症患者時,如果只對其身體機能進行救治卻忽視了患者的心理呵護,其很可能因爲悲觀而使康復之日遙遙無期。所以,他一直在以一個醫學專家的身份爲患者疏導、勸慰,爲患者尋求社會支持,不管如何,他想做得更多。

9:21AM 你的臉色比我還好

這間診室裏也會有勝利的喜悅。

推門而入的大叔非常壯實,一看到蘇向前就開始樂。

“複查來啦,又一年了?真快!”蘇向前見到這位患者就像見到了老朋友,先打起了招呼。他轉頭對記者說,“這是我的老病人,你看,臉色比我還好!”

“蘇大夫,我做完手術都7年了,感覺越來越好。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你能不能幫我把造口還回去?”大叔樂呵呵地說,“不然這個造瘻口周圍皮膚老是癢癢的。”

作爲一名醫者,如何體諒患者求醫的迫切心情,同時又能冷靜客觀地讓患者瞭解現在醫學的侷限,確實是個挑戰。蘇向前深知,腫瘤患者從診斷、接受手術治療,到接受永遠要帶着造瘻口生存的現況,需要不斷地和自己進行心理鬥爭和重建的過程。這就需要醫生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用患者能夠接受的語言方式逐步克服心理障礙和身體不便。

蘇向前掏出了一個電子手寫板,一邊畫一邊解釋,“直腸能排便,要有三個因素:第一,要有足夠的長度儲存。第二,腸管上要有神經完成排便反射。第三,要有括約肌控制。你現在唯一留下只有第三,腸管和神經被癌細胞搶走了。”

“有病,首先要面對。你這七年控制得這麼平穩,我認爲得益於你心態調整好,沒有被‘改道’糾纏。造瘻口皮膚上的不舒服,可以通過改進護理方法來改善。”

患者聽明白了,認同地點了點頭。

蘇向前又囑咐:“造口的皮膚護理,就像給小孩換尿布一樣。”

10:11AM 身體沒有不舒服時,還是要繼續工作

這位中年女性是來複查的。

“你現在還工作嗎?”蘇向前身體前傾,側頭問她。

患者搖搖頭。

“身體沒有不舒服的時候,還是繼續工作比較好。”蘇向前耐心地說。

多年醫治癌症病人的經歷,讓蘇向前深刻認同一個觀點:生物體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奮鬥求生。雖然每一位患者都有癌魔來襲時體力不支的時刻,想象中的未來和個人的身份認同感轟然崩塌。但是,當治療告一段落,身體開始與癌症和平相處時,讓患者重新工作,重新被社會需要,纔是最好的安排。

10:28AM 別用不確定的事情來折騰老人

“老人家,你多大了?”

“83歲了。”家屬怕老爺子回答太慢,替他回答。

“你們不說,讓老爺子告訴我。老爺子,你哪兒不舒服?”

“我…我最近尿不太出來。”

“哦,那我明白了。請您到外面休息一下,我和你的家人商量一下,想想辦法。”蘇向前耐心地說。

“老爺子現在有尿路不通暢的問題,可能與他原來的腫瘤有關,也可能沒有關係。但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要保護腎功能。我建議放置輸尿管支架,保證有尿就可以排出來,不影響生活質量。老人家這麼大歲數了,我覺得暫時不用處理腫物。因爲目前沒有診斷依據,不能用不確定的事情,來折騰老人。”

老人的子女點頭同意,“能掛到您的號,見到您一面,我們就特別放心。”

11:03AM 獨自一人來看病

一位高高瘦瘦的男子獨自走進診室,把病歷袋往地上一放,發出沉悶的聲響,開口第一句就是,“蘇大夫,我想知道,這病還能活多久?”

他的袋子裏,是橫着豎着卷着的一沓病歷,中間夾着一個大容積水壺。這些行李陪着他,到處奔波求醫。等化驗、看結果,一晃就是一天。

蘇向前看了他所有的病歷和化驗,查了體,又細細地聽取了他的主訴。最後,蘇向前先問了一個不相關的問題,“你是內蒙古哪兒人呀?”

“我是巴彥淖爾的。”

“你這個病發現得很及時,可以治,要做手術,效果挺好。你們巴彥淖爾市醫院的王醫生是我的學生,他的技術很好,我覺得你可以去找他。當然,如果你想在北京手術,也可以安排。”蘇向前不易察覺地體貼,就像他慣用的一把手術刀,輕易戳穿了患者的顧慮,又利落地撫慰了他的不安。

“蘇大夫,我家真的沒人手。要是能在當地治,當然是最好的……”漢子的聲音有些發顫。

“王醫生現在已經是你們市醫院的副院長啦,他沒問題。”蘇向前拍了拍患者的肩膀。

“謝謝蘇大夫!謝謝謝謝!”

11:30AM 醫道的傳承

在蘇向前背後的藍色窗簾後面,是一張窄窄的治療牀。蘇向前有時需要讓患者躺平查體。這個時候,他總是會放低聲音。

“隔壁那個診室,是我的老師黃信孚在出診。”蘇向前解釋,帶着一絲頑皮的笑意,“我的老師已經86歲啦,我可不敢吵到他。”

在人類與腫瘤的戰爭中,北大腫瘤醫院始終處在硝煙瀰漫的第一線。跟隨蘇向前副院長出診採訪的時間雖然短暫,但留給記者的感動和思考卻很多很多。正如在《呼吸化爲空氣》書中,保羅醫生寫道,“面對癌症,醫生不只是需要妙手回春或延緩死亡,更需要在患者和家屬的生活分崩離析時,給予他們庇護與看顧,直到他們可以重新站起來,並想清楚今後何去何從。”

就像蘇向前副院長一直所踐行的那樣,成爲名醫,除了學識淵博、技術精湛之外,更需要一種慈悲的大愛——讓患者獲得最大收益,讓家庭重燃希望。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