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進行電子DIY製作時,看圖是難免的,但對於很多新手來說,剛開始似乎總有種很亂的感覺,走過來後我們才知道,當時只是沒有了解這些規則,今天小編以電子電路圖為主要示例進行總結一下。

電路圖走向

是指電路圖中各部分電路,從最初的輸入端到最終的輸出端的排列方向。最常見的電路圖的走向為從左到右,即先後對信號處理的各個單元電路,按照從左到右的方向排列。有些電路也採用從上到下的排列方向。

例如上圖:無線信號從左邊天線W處輸入,從左向右依次經變頻、中放、檢波、低放、功放,最後從揚聲器BL輸出聲音。但圖中AGC(自動增益控制電路)作為反饋電路,其走向從右到左。也就是說,反饋電路作為將輸出信號的一部分或全部,反過來回到輸入端,其走向與主電路的走向相反。

某些複雜的電路圖,由於某種原因,在總體符合上述規則的情況下,部分電路也存在逆向的安排,但通常會使用箭頭符號指示電路走向。如上圖:為了符號人們「時」「分」「秒」的時間排列習慣,就採用了從左到右,從下到上的電路圖走向,比較少見。

圖形符號的方位與畫法

國標中對電路圖的圖形符號只是給出了一個基本圖形,但我們在實際使用時可以根據具體需要對這些圖形符號變換方位和畫圖位置。

元器件圖形符號的方位可以根據繪圖需要放置,既可以橫放,也可以豎放;既可以朝上,也可以朝下;還可以旋轉或鏡像翻轉。如上圖的NPN晶體管符號。

有些元器件包括若干組成部分,在電路圖中可以根據需要採用集中畫法和分散畫法。如上圖:波段開關可以如圖a集中畫在一起,並用虛線相連表示聯動;也可以如圖b,分別將它們畫在它們控制的電路附近,並用文字元號「S1-1」「S1-2」「S1-3」表示。

某些元器件包含很多獨立單元,尤其以集成電路為多,如上圖中的雙功放集成電路,圖a為集中畫法,圖b為分散畫法。一般來講,較簡單的電路多採用集中畫法,較複雜的則採用分散畫法。

可動作操作性元器件的狀態

像開關、繼電器等均有可動部分的操作性器件,在電路圖中均展示其未動作時的工作狀態。如上圖,開關處於斷開狀態,繼電器常開觸點處於斷開狀態,常閉觸點處於閉合狀態。

集成電路畫法

集成電路內部電路一般都很複雜,包含若干個單元和很多元件,但再電路圖中通常只將集成電路作為一個元器件來看待。因此,幾乎所有電路圖中都不畫集成電路的內部電路,而是以舉行或三角形的圖框來表示。

集成運算放大器、電壓比較器等,習慣上用三角形圖框表示。如上圖,其左側有正負兩個輸入端,右側三角形頂點處為輸出端,三角形圖框的頂點方向即為信號的流向。

如上圖所示,集成穩壓器、時基電路等,習慣上用矩形圖框表示,各引出端均標有引腳編號。引腳編號可以標註在圖框外、圖框內,也可以標註在矩形圖框上,引腳編號可以按順序排列,也可以無序排列。其他各類集成電路,絕大多數都採用矩形圖框來表示。

如上圖所示,集成電壓放大器、集成功率放大器等,既有用三角圖框表示的,也有用矩形圖框表示的,但放大器採用三角形圖框表示,信號流向更直觀。數字集成電路一般採用分散畫法,直接用邏輯圖形符號表示,門電路、觸發器等,都採用這種畫法。其他數字集成電路,目前仍然較多的採用矩形圖框來表示,並在各引腳處標註出該引腳的邏輯功能文字元號,如下圖中的解碼器。

連接導線的表示

元器件之間的連接導線在電路圖中用實線表示。圖a橫豎兩導線交點處有一圓點,表示兩導線連接在一起;圖b中兩導線相交處無圓點,表示兩導線交叉但不連接。

連接導線可以用簡化的畫法,如上圖中IC1與IC2之間的連線上畫有3道小斜槓,表示這裡有3條導線分別將IC1與IC2的A與A、B與B、C與C連接在一起,而這3條導線之間並不連接。

當連接導線的兩端相距甚遠時,中間相隔較多的圖形區域時,可以採用中斷加標記的畫法。如上圖,IC1的B端與IC2的G端之間的連接導線採用了中斷畫法,並在中斷的兩端標註有相同的標記「a」,當我們分析電路圖時,就理解為兩個「a」端之間有一連接導線。

非電連接的表示

某些元器件之間具有機械的聯繫,則用虛線在電路圖上表示出來。如下圖中,虛線將電位器RP與開關S聯繫起來,表示電源開關受音量電位器的旋軸控制,它們是一個聯動的帶開關的電位器。

電源線與地線的表示

通常將電源線或雙電源中正電源引線安排在元器件的上方,將地線或雙電源中的負電源引線安排在元器件的下方。

一般情況下,接地符號是向下引出的,但有時處於繪圖佈局上的要求,也可以向上、向左或向右引出。

較複雜的電路往往不將所有地線接在一起,而是以一個個孤立的接地符號來代替。

通常電路圖中不畫出集成運放預計數字集成電路的電源引線,因為這不影響電路分析功能,但分析電源電路和實際製作時不能忘記其電源引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