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鄂南一片澤國。三列從武昌開出的火車正往賀勝橋方向疾馳。由吳佩孚和陳嘉謨率領的劉玉春第八師一部、張佔鰲十三混成旅、婁雲鶴遊擊隊等部,滿載軍需物品南下。因汀泗橋、鹹寧均已失守,吳佩孚麾下人馬被迫在賀勝橋附近重新集結。賀勝橋號稱鄂南第二門戶,是一個形勢險要的兵家必爭之地。賀勝橋往北直到武昌,便是百餘裏丘陵平原。所以,吳佩孚視此地爲最後一道防線。這位“一戰安湘,再戰定鄂,三戰克皖,四戰挫奉”的常勝將軍,沒想到這將是他戎馬倥傯的最後一戰。此時的吳佩孚,押上了自己的全部家當,親率最精銳的生力軍,從武昌增援至此。

其後,四萬“吳軍”駐紮在橋周圍,並且還架上了六十 多門大炮,吳佩孚滿懷信心地對部下說:“昔以汀泗橋一戰而定鄂,今以賀勝橋一戰而定天下。”畢竟只要能守住賀勝橋,東南的“五省聯帥”孫傳芳也會行動起來。吳佩孚認爲此戰志在必勝,也沒有想到“東南王”孫傳芳會見死不救。 吳佩孚一生南征北戰,極善用兵。汀泗橋一戰雖敗,但勝敗乃兵家常事。吳認爲平江、汀泗橋的失敗,是因爲南軍繞到其側背抄了後路、前後夾擊的結果。所以吸取教訓,親自指導構築賀勝橋的防禦陣地,在一切南軍可能滲透的地方,佈置大量障礙物、地雷和警戒部隊,防禦縱深達十餘裏。

另外,吳佩孚還宣佈了一條鐵的紀律:“凡有退逃者一律就地正法,就是自己本人退卻,也要照此辦理!”就在吳佩孚在賀勝橋緊急佈防時,南軍三個軍大軍壓境,且在鹹寧開始商討作戰計劃。此外南軍獲得了一份來自武昌來的一個商人的諜報,報告顯示:有三次火車從武昌來,每次火車有三十輛車。且對三次火車中,第一次火車中有湖北督軍陳嘉謨,第二次中有一師長押車,第三次中則有吳佩孚,以及火車中有許多軍隊及軍火瞭如指掌。南軍之戰術,在於速戰速決,因爲從汀泗橋血戰退下來的一萬多吳軍潰軍,雖說在聲勢上是對吳軍的強加,其實也是立足不穩的導火線。

雙方正式開戰後,吳軍一度處於出擊狀態,但是吳軍衝鋒的十幾輛鐵甲車,因爲諜報通知南軍將稻草堆在鐵路上而效果大減。此外,南軍最前線部隊以疏薄散兵與吳軍對峙,密集隊伍在後邊停止,待機加入火線作戰,且出動諜報交通破壞隊,努力接近火線,拆開鐵路鋼軌,協助南軍進攻和阻擊吳軍裝甲火車的襲擊。南軍在發動攻擊時,天黑看不清吳軍的陣地,卻有諜報工作中帶路的農民熟悉地形道路,把先頭部隊帶到距吳軍陣地百餘米的地方纔停止。在吳家灣和黃石橋等地陣地,吳佩孚集合所剩無幾的人馬向南軍進行反衝鋒,戰況一度陷入膠着。

然而在要塞印斗山的爭奪中,南軍諜報用楠竹製成的土炮突然轟隆作響,賀勝橋以北也響起了密集的槍聲,其實是在燃放鞭炮。吳軍陣地上頓時草木皆兵,亂作一團,吳佩孚的大刀隊在賀勝橋鐵路橋上阻攔,不準後退,砍殺不少退下來的官兵,其中有旅長、團長數名,懸首級在賀勝橋街道中間,以圖阻止退卻,但仍然擋不住退卻的洪流。敗勢已經無法挽回,潰退的士兵由於不堪大刀隊和督戰隊的懲罰,甚至向大刀隊作反衝鋒,有士兵向吳的專列開槍,並打死了一名副官和兩名衛兵。數萬人馬一鬨而過,奪路逃命,丟掉賀勝橋要塞後,曾經如日中天的十四省聯帥再無倚恃。

參考資料:《菜根譚》、《文史週刊》、《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