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問題里所提的幾個角色,其實都不是同一個神。

我這裡簡單用文化和歷史的時間線說一下這裡面的脈絡。

最早出現的角色是東皇太一,如你所說,他在戰國時期的楚辭《九歌》裡面就已經出現了。雖然對於他的神格位階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解讀,但是基本上如果從字面上看,「太」是代表崇高,「一」是代表元始的,可以說都有最高神的涵義在裡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東」和「皇」這兩個字,都是和楚文化有關的。

不同於周的華夏系文化崇尚「北」——比如君主都是坐北朝南的,楚文化是崇尚「東」的。其實這兩者是和地域有關,也都和面向太陽為尊有關。對於北方人而言,太陽長期在南面的;而對於南方人而言,太陽的位置沒那麼南了,重要的是關注日出的方向。

另外,北方對於最高神或人是叫「帝」,而南方對於最高神則是叫「皇」,所以三皇五帝之說,五帝就是北方的黃帝一系後的幾個帝王,而三皇的幾種說法包括伏羲、女媧、太昊等都是比較東夷和南方系的帝王。這是他話,有興趣的可以參讀徐旭生、丁山等先生的著作。

而東皇太一在漢代曾擁有非常顯赫的地位,漢代皇帝常常親自到郊外去祭祀東皇太一,這個和楚文化與華夏文明的合流有關。漢代有很多文化是和楚文化有關的,如劉邦從出生地來說其實是楚人,又如漢賦喜歡用「兮」,而就是因為楚文化崇尚「東」,所以才有漢武帝的那個著名織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不過,後來隨著道教和民間信仰體系合流後的對神譜系的再造,東皇太一也就在東漢時期就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了,但他所帶有的一些神話-信仰體系的因素則或多或少地繼續保留延續了下去。

而紫薇大帝和太乙天尊都是比較後面(可能晚至宋朝)的道教成體系後的神邸。順便說一下,紫薇大帝在相當主流的道教典籍中被認為是最高天帝,其實就和我們文化中崇尚北方的因素有關,不信你看看紫薇大帝的全稱:「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又是中天,又是北極,如果不了解中華文明中的「譬如北辰,眾星拱之」等文化,估計會很困惑這位神邸究竟是住在什麼方位的?

所以,從文化因素差別來看,東皇太一就算要轉型,也不太可能轉成紫薇大帝。

太乙天尊倒是有繼承了這些因素,首先「太乙」和「太一」本就是同源同義詞,其次太乙天尊又稱東極青華大帝,和這種崇尚「東方」有關。如果用網路小說和遊戲中的轉生體系看,東皇太一轉生為太乙天尊的可能性最大。

最後說說東王公,東王公的出現其實是很民間傳說的過程。漢代隨著周穆王故事和漢武帝求神仙等的影響,因為西王母是掌管不死葯的神邸,她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其形象也由山海經那個虎齒豹尾形象漸漸變化為風姿可人的女神。,

而當時東皇太一信仰還比較顯赫,但老百姓對東皇太一是什麼的理解沒那麼深厚,就對照西王母,也想像創造了個東王公的形象,還把他們湊成了夫妻。東王公、西王母的形象出現在了後來挖掘出來的很多漢畫像石、畫像磚、墓葬壁畫等藝術上面,可謂在民間大受歡迎,但其形象和涵義其實已經與其原型東皇太一有了很大的出入了。

後來,東王公經過道教對神譜系的再加工,又經歷了很多變化,更與原先有了很大不同,這裡就不再細說了。

所以,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東皇太一信仰雖然在東漢式微了,但轉生成東王公形象又繼續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其實後來東王公這個殼又被改換了很多內涵,所以後期的太乙天尊倒更像是繼承了東皇太一的這些元素的神邸。

當然,最後還是希望強調,中華文化是經過很多不同的文化匯流而成的,而且又經歷了數千年的翻滾浪淘,很多時候是不能簡單地去問什麼是什麼的,關鍵是我們努力把我們的文化本源多弄清楚一點。

一己愚見,拋磚引玉!

手打完畢,走過路過戳個贊點個關注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