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新提出的3D空間布局模型的兩個網路,經3D列印之後的實物圖。左:BA網路模型,右:ER網路模型

導語

3D列印複雜網路,不僅是技術,更是藝術。近期Nature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以複雜網路巨擘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為通訊作者,Dehmamy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1],詳細討論了在真實世界中,網路的節點和邊所佔據的體積、大小不能忽略的情況下,如何在3D空間上對網路進行布局。論文題目:

A structural transition in physical networks論文地址:

nature.com/articles/s41

自從1736年歐拉解決柯尼斯堡七橋問題,並創立圖論,以及最近幾十年複雜網路的研究熱潮興起以來,大多數的研究都基於對現實世界的複雜系統進行抽象,構建相應的圖或網路進行理論研究。而這篇論文反其道而行,探索了如何將比較抽象的網路還原到真實世界中去,著重探索了2D空間的網路在3D空間中的布局問題。通過這篇文章你會發現,如果以前的研究是科學與技術,那麼,網路在3D空間中的布局問題,簡直就是一種藝術!

Fake News Network 來源: [3]2D網路局限性長期以來,為了讓理論研究變得簡潔方便,我們通常會把實體的複雜系統抽象成網路(或圖)的結構——即把系統中的實體抽象成與其大小、形狀無關的「點」,而把連接實體的線路抽象成「線」,稱為邊。這樣的網路中,節點與邊的位置及大小可以隨意移動和調整。這給了理論研究非常大的靈活性。如下圖中2D布局迥異的兩個圖實際上擁有相同的結構(即圖同構[2])。

但在實際的一些應用研究中,這種簡潔的抽象網路也會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在研究大腦中神經元網路的結構與功能、蛋白質相互作用,3D集成電路等一些網路時,不僅要考慮節點與邊的大小、粗細等屬性,還要考慮他們的空間3D布局。更嚴格一點,若要求所構建的複雜系統的邊不能有交叉或重疊(overlap),則以前簡潔抽象的網路模型就難以直接在現實中使用。

研究表明,當網路中節點的大小和邊的粗細不可忽略時,隨著節點越來越大,邊越來越粗,網路會顯得愈加「擁擠」,網路中點邊之間的穿插情況會越來越多。如下圖所示,在一個20個節點的BA網路中,隨著邊越來越粗,發生穿插的邊數越來越多。由於網路的有限性,在最後階段發生穿插的邊數會趨於穩定。

顯然,穿插狀況頻發的網路在實際應用中(比如3D列印)會有很大局限性,會影響系統的幾何結構、演化與動力學功能。

如何避免互相穿插Dehmamy等人研究了不可穿插條件(non-crossing conditions)如何影響網路的實際結構[1],特別是如何影響網路中所有邊的長度——在實際的複雜系統中,邊長越長往往意味著系統成本越高。
Fig.1 (a) 將網路中的的邊抽象為可拉伸的塑料圓柱,圓柱內相當於有很多個小彈簧連接在一起。

Dehmamy等人將節點抽象為塑料圓球,邊抽象為一個塑料圓柱。這樣,邊不必保持筆直,節點也不必保持標準的圓球形狀,而是可以發生形變。邊(或點)通過形變,避免結構上的穿插(如Fig. 1(b) 所示)。

Fig.1(b) 有6個節點的一個網路示意圖。

圖中幾個模型的區別是:

  • FDL (force-directed layout)中,邊-邊相互作用的彈性勢能=0 (即邊不可彎曲);
  • ELI (elastic-link model):節點位置固定,邊可以彎曲;
  • FUEL (fully elastic model):節點位置可調整,邊可以彎曲。其中,發生穿插的邊用紅色表示了出來。

每條邊在發生形變時,每條邊受到內部的彈力作用和外部的斥力作用(如Fig. 1(a) 所示)。基於此,作者借用自迴避聚合物鏈(self-avoiding polymer chains)和流形動力學(manifold dynamics)中常用的勢能計算方法,定義了網路發生形變之後的總勢能V,包括:網路中所有邊的總彈性勢能,點-點相互作用的彈性勢能,邊-邊相互作用的彈性勢能,以及點-邊相連產生的勢能。作者認為,當網路的總勢能V最小時,網路的總邊長最小。要讓網路總勢能最小,可以將產生形變的網路浸入高粘度介質中,讓網路相對穩定地、慢慢地鬆弛到低能狀態,此時便得到了在不可穿插條件下,網路的邊長總和最短時的網路結構。然而,求解全局最小總勢能是NP hard問題,所以Dehmamy等人用模擬退火演算法尋找局部最優解,結果如Fig. 1(c) 所示。
Fig.1(c)是採用模擬退火演算法求解在不可穿插條件下,網路中邊長最短時的網路布局的結果。

當調整網路中邊的粗細的時候,可以發現(a) 網路中穿插的邊數隨著塑料圓筒半徑r_L的增長而線性增長; (b)在塑料圓筒的半徑r_L較小的時候,網路的總邊長與圓筒半徑的大小無關;(c) 在塑料圓筒的半徑r_L較小的時候,網路中的邊的曲率變化不是很明顯。

這些結果說明,在邊的半徑比較小的時候,即弱連接情況下(the weakly interacting regime),邊只需要非常小的調整,便可以避免相互穿插。這和我們在網路可視化中經常遇到的情形很像。

強弱連接影響網路3D布局與功能

然而,上圖結果也表明,當邊的半徑超過一個臨界值,即強連接情況下(the strongly interacting regime), 一切都會不同。由於邊的半徑比較大,為了避免邊之間的穿插,網路中的邊往往不得不在有限的空間內蜿蜒起伏,「在夾縫中求生存」,如圖Fig. 2 (f), (g)所示。並且,在半徑較大的時候,網路的總邊長不再與半徑無關,而是隨著半徑的增長而線性增長。既然強連接和弱連接情況下的網路布局如此不同,很自然的一個問題就是,當邊的半徑是多少的時候,網路是強/弱連接的?作者通過計算得出,當網路的邊的半徑與節點的半徑的比值

小於N^-6時,網路是弱連接的情況(the weakly interacting regime),其中,N是網路中的節點數。當N趨於無窮時,

即在熱力學極限下,網路不存在弱連接的情況!並且,這一結果與網路的類型、網路度分布、網路的規模無關。

也就是說,當網路節點較多時,傳統的網路布局/可視化方法由於不考慮邊的粗細,且邊大多數情況下保持筆直,會讓網路充斥著大量交叉著的邊,難以在實際應用中使用。最後,作者通過柯西應力張量(Cauchy stress tensor)計算了弱連接情況和強連接情況下,網路單位面積所承受的作用力。

在弱連接情況下,網路中的邊比較細且幾乎保持著筆直的狀態,系統中的勢能主要為點-點相互作用的彈性勢能,以及點-邊相連產生的勢能。面對外部壓力時,網路表現得更像固體(如圖Fig. 3 (a)所示)。

在強連接情況下,網路中的邊比較粗且蜿蜒曲折,幾乎佔據了整個網路布局的大部分體積。此時,系統中的勢能主要包括網路中所有邊的總彈性勢能,以及邊-邊相互作用的彈性勢能。面對外部壓力時,網路表現得更像液體或凝膠(如圖Fig. 3 (a)所示)。

圖中(d), (e) 分別是用FDL模型、FUEL模型對一個網路的可視化。可以看出,FDL模型中,由於節點位置固定且邊比較密集,產生了很多相互穿插的邊。這些相互交叉、覆蓋的邊使人們無法清晰看到網路的詳細結構。而FUEL模型則較好地展現了網路結構上的詳細細節。在最後,推薦給大家一個由本文作者建立的、超級炫酷的3D複雜網路可視化網站可以讓你和設計師一樣,近距離超逼真地觀察網路的每一個細節:netwonder.net

參考資料:

[1] Dehmamy N., Milanlouei S.& Barabási A. A structural transition in physical networks, Nature 563:676–680 (2018).[2] en.wikipedia.org/wiki/G

[3] netwonder.net

備註:

本文中的網路數據與代碼地址:github.com/nimadehmamy/作者:任曉龍、吳蕾蕾 推薦閱讀

最先發現無標度網路的人竟然是他!?

優化網路結構最大程度發揮認知潛力

雙曲空間中的網路、單詞及其知識圖譜

作為複雜網路的深度學習系統加入集智,一起複雜!

集智AI學園:

campus.swarma.org

集智俱樂部QQ群|877391004

商務合作及投稿轉載|[email protected]◆ ◆ ◆搜索公眾號:集智俱樂部加入「沒有圍牆的研究所」

讓蘋果砸得更猛烈些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