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这种病:现代人的心灵问题,可能都来自于母亲?

母亲这种病》让我复习了一次依附关系。

 

虽然这本书某些观点令我不大认同

--认为妈妈就是一切,必须要有能力对抗老公、婆婆、社会.....等等等等问题,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善待孩子。

这种期待未免也太高,妈妈也是平凡人,如果可以变成超人,那我想爸爸只剩下提供精子的角色而已。

幸好后来发现同一作者还写有《亲这种病》,

好啦,稍微原谅他一下:p

 

撇开这点,这本书的内容把依附关系形容的很生动。

对于曾经身陷依附障碍的人来说,应该会得到很大的同理与自我觉察,

意识到「阿!原来我是这么一回事!」

 

然后,也非常庆幸,原来我过去迷迷糊糊误打误撞的许多作为,

意外的走上正确的路。

我恨妈妈、我书写、我刻意与父母保持距离......等等,

在当时看似自私与叛逆、不孝的行为,反而是正确的。

也很庆幸的,现在在处理个案上,一些根据我过去经验和直觉的作法,

也跟书里讲的不谋而合甚至一模一样。

安心许多呀~

 

这本书,再次验证我的想法及作法是正确的。

也让我更想进一步拿到心理师的证照。漫漫长路就是。

-----------------------------------------------------------------------------

整理一下书中重要观点:

 

一、依附关系会实际影响身体内催产素的分泌:

不安全依附导致催产素过少,进一步影响个体对自我、压力、他人的感受及情绪反应(如:神经质、孤独、洁癖、只看他人缺点、情感爆冲、攻击...)。

 

二、母亲病的来源:不安全依附,导致人生少了安全堡垒,因而变得不稳定。

 

三、不安全依附类型:

1.回避型(即成人的「轻视依附型」)

表面上对父母一副不在乎的样子,认为父母对自己不是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可以感觉到他幼年时很寂寞、没有感受过爱。

实际上他们与母亲切割不去,经常思慕母亲。

通常这样的人对外的人际关系也很表面、冷淡,不喜欢太过亲密,距离太近就会不舒服。

缺乏体贴的心,既使重要他人感到痛苦,他也不觉得如何。

比起人际关系,他们对事物或工作的关心度更高。

 

2.抵抗/矛盾型(即成人的「被困型」或「不安型」)

与父母感情牵扯、害怕被抛弃、强烈不安全感;但对自己重要的人却容易批判、攻击,无法坦承面对自己的感情。

 

3.混乱型(及成人的「未解决型」)

与父母有离别或悲伤的经验,且清楚记得那件事,对自己的受伤有自觉。一想到那件事就难过、痛苦、无法冷静。感到压力和疏离时就容易不稳定。

 

四、解法:

1.觉察到自己或父母不对劲。

2.把遭到的否定全都吐露出来,表面坚硬的壳才会破掉。

3.引导问题,大吵、脱离、断念、放弃对父母的期待......都是为了想恢复正常的关系,彻底冲撞是修复关系的必经过程。

4.与父母保持距离,透过一个能同理、提供稳定支持的第三者培育出关系,修复与父母互动时造成的伤害。

5.寻找新的安全基地、在没有人给予时先就试著付出(养小动物、当志工、帮助弱势的人...)。

6.改掉负面思考的习惯,对自己说正向语言;增加笑容,找出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客观看待事实;避免陷入负面情绪,著重处理问题。

7.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混淆;用自由书写面对真实自我。

8.放下对父母的期待,接受事实。

 

讲了这么多,我觉得邓医师的一句话最重要:

不要把父母神格化,认为他们应该怎样怎样。要知道,父母也是平凡人,也会有很多做不好的地方,就跟你我一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