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談談唐太宗。

唐太宗是沒有弒父嫌疑的,唐高祖李淵去世於貞觀九年(635),那時候,正是唐太宗的地位和聲望如日中天的時候,唐太宗沒有任何弒父的動機。下面我把武德九年(626)玄武門之變後李淵與李世民的關係簡單梳理如下:

一、武德九年(626)六月玄武門之變至八月李淵退位

這段時間,是正式的權力交接階段。很多人認為這段時間是李世民從李淵那裡奪取權力的時期,因此李淵與李世民的矛盾很大。我認為,恰恰相反,這段時間,李淵與李世民矛盾不大,因為,在經歷了武德九年(626)五月以來的一系列打擊後,李淵已經明顯的心力交瘁了,他自己已經不想幹了。

六月初四玄武門之變當天,李淵就把軍權給了李世民,「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六月初七,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同時,把整個軍國大事都交給李世民處理:

立世民為皇太子。又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六月十六日,李淵就正式提出自己要退位:

上以手詔賜裴寂等曰:"朕當加尊號為太上皇。"

請注意,這時候,李世民才剛當上太子,最高層的人事調整還根本沒有完成,這時候,對於李世民來說,最好是讓李淵繼續當一段時間的皇帝,以李淵的名義完成人事調整,然後李淵再退位。後來,李世民在貞觀後期就是這麼給李治準備的,處置劉洎、張亮,外放李世勣,都是在為李治即位鋪平道路。

而李淵趕在這個時候提出要退位,顯然不是李世民在逼他,而是李淵自己不想幹了。於是,為了適應李淵的要求,在七月間進行了緊急的、最基本的人事調整,然後李淵八月初八退位,李世民八月初九即位做了皇帝。

因此,與大多數人理解的完全不同,這段時間,李淵處於撂挑子狀態,李世民緊急補臺,兩人之間的矛盾反而不是很大。

二、武德九年(626)八月至貞觀三年(629)正月

這段時間,是李淵試圖通過代理人對朝政施加影響、最終被李世民挫敗的階段。這段時間,李淵和李世民是有一定矛盾的,但是,矛盾並未擺在明面上,李淵是通過裴寂對朝政施加影響。

李淵武德九年(626)的5位宰相分別是左僕射裴寂、右僕射蕭瑀、中書令封德彝、侍中陳叔達、檢校侍中宇文士及。這5人中,封德彝首鼠兩端,蕭瑀、陳叔達都傾向於李世民,宇文士及則是李世民的心腹,因此,與李淵關係密切的只有裴寂。

而李淵正是通過裴寂來影響朝政。

據《貞觀政要》記載:

貞觀三年(629),太宗謂司空裴寂曰:「比有上書奏事,條數甚多,朕總粘之屋壁,出入觀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盡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寢。亦望公輩用心不倦,以副朕懷也。」

請注意,早在武德九年(626)七月李世民還是太子的時候,裴寂就被免去了左僕射的職務,只保留了司空的虛銜,按說裴寂不應該再涉足朝政,但是,直到貞觀三年(629),李世民仍然在對裴寂說朝政相關的事情,這說明,當時裴寂仍然在插手政務。具體來說,在貞觀三年(629)正月李世民正式處置裴寂之前,房玄齡是中書令、李靖檢校中書令,中書省由李世民心腹掌控;杜如晦檢校侍中,王珪守侍中,門下省也在李世民掌控之中。但是,貞觀元年(627)十二月,蕭瑀罷免左僕射,貞觀二年(628)正月,長孫無忌罷免右僕射,此後,直到貞觀三年(629)初裴寂倒臺之前,尚書省左右僕射空缺,我認為,這段時間,裴寂對朝政施加影響,主要就在尚書省,畢竟他在武德年間擔任過左僕射,在尚書省是有一批故舊的。

而這一切,到了貞觀三年(629)正月發生突變,李世民出手處置了裴寂,緊接著,二月,房玄齡出任左僕射,杜如晦出任右僕射,一舉掌控尚書省。

以裴寂被處置為標誌,李淵對朝政的影響力徹底喪失。當年四月,李淵就搬出了太極殿,搬到了大安宮,李世民正式入駐太極殿。

當然,這段時間的鬥爭,李世民只是直接針對裴寂,李淵與李世民之間的矛盾並未公開。例如,貞觀二年(628)八月,李世民因暫時沒有軍國大事,還去侍奉李淵進餐,「太宗貞觀二年八月,帝以軍國無事,每日視膳於西宮」(《冊府元龜》)。

三、貞觀三年(629)至貞觀九年(635)

這段時間,李淵已經完全退出了政治鬥爭,同時,李世民治理國家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就,因此,是李淵和李世民修復父子關係的階段。

以貞觀四年(630)李世民徹底討平突厥為契機,李淵和李世民一起在凌煙閣飲宴,期間,「酒酣,上皇自彈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為壽,逮夜而罷」。

貞觀六年(632),李世民因為想避暑,去了九成宮,馬上被監察御史馬周批評,馬周提醒李世民,李淵還在長安,沒有避暑,要注意孝道。李世民予以採納,在從九成宮返回後,馬上去侍奉李淵,「帝侍上皇宴於大安宮,帝與皇后更獻飲膳及服御之物,夜久乃罷」。此後,李世民多次請李淵也去九成宮避暑,但李淵認為,九成宮是隋文帝去世的地方,不想去,「上屢請上皇避暑九成宮,上皇以隋文帝終於彼,惡之」。

貞觀七年(633),李世民與李淵在漢未央宮飲宴,「從上皇置酒故漢未央宮。上皇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蠻酋長馮智戴詠詩」。

貞觀八年(634)十月,李世民還下令營建大明宮,作為李淵避暑的地方。同年十二月,李世民還和李淵一起在長安城北閱兵,「貞觀八年十二月乙卯,太宗從高祖閱武於城北」。最後,大明宮還未建好,李淵就在貞觀九年(635)五月去世了。

應該說,這段時間,是李淵和李世民父子關係的恢復和緩和階段。面對蒸蒸日上的李唐基業,李淵是帶著讚許、欣慰和滿意的心情離開人世的。

以上是我的一點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其實沒有哪本權威史書能明確指明這幾位有弒父的事實證明,一切都只是推斷和猜測。

不過在秦二世、隋煬帝、唐太宗、唐穆宗、元太宗、明宣宗、雍正幾人之中最有弒父嫌疑的應該是隋煬帝楊廣。

關於楊廣的弒父嫌疑過程是這樣描述的:

公元604年秋, 隋文帝病臥在牀,心急如焚的楊廣覺得自己登基當皇帝的機會就要來了,便寫了封信給楚國公楊素,如果隋文帝崩了,他該如何處理隋文帝的後事。卻不料楊素的回信被送到了隋文帝手上。

隋文帝看後當場大怒,隨即命人宣楊廣入宮,要當面責問與他。正巧此時,衣衫不整的宣華夫人陳氏跑了進來,向隋文帝哭訴在來的途中被楊廣調戲還脅迫她,隋文帝聽後勃然大怒,拍牀大罵楊廣。頓悟後的隋文帝急忙命人傳大臣柳述、元巖草擬詔書,要廢除楊廣太子之位,重立楊勇為太子。

楊廣得到線報後,就假傳聖旨意將柳述、元巖逮捕,把他們給關了起來,然後將侍奉隋文帝的人全部換掉,就在這天,隋文帝在大寶殿駕崩。歷史上沒有明確說清楚隋文帝是如何死的,後來人們紛紛猜測是遭到了楊廣毒手。


已經有一些人分析了,補充個參考。弒父總要有個理由,什麼理由當然是當皇帝,而且急切。但是皇帝怎麼個幹法,這些人登基前有沒有想過,朝廷是否出現大的變革。

胡亥在始皇遺詔中任命,胡亥登基,扶蘇及他的支持者蒙恬兄弟身死,之後李斯身死,朝廷巨大變動,而胡亥卻每天不理政事,又出現指鹿為馬,外界的變化他彷彿事不關己,還不如安心做個小兒子,至少不急。

隋煬帝算是有點嫌疑,但也僅此而已。許多人認為隋興都是楊堅的,隋亡都是楊廣的,這是個極大誤區。高祖「逮於暮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過於殺戮。」「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而煬帝初期「恇然夕惕,用忘興寢。「」四聰以達,天下無冤。」《隋書》。煬帝與文帝楊堅末期執政方針有很大的變化,有變革,但廢太子楊勇已經不構成威脅,也沒有急的必要。

唐太宗李世民就不細說了,登基後對前朝臣子比較寬容,用人上替換也比較緩慢,並沒有像大多數政變一樣雞犬昇天,而且高祖李淵活的不短,離玄武門過去太久了。

元清還瞭解的不夠,先不回答了。明宣宗與他父親合稱仁宣之治,內閣也都是三楊,執政方針沒有大的變化,他弒父應該是最不可信的。


混蛋如秦二世胡亥都沒有弒父,更何論其他呢!

唐太宗李世民是明確沒有弒父的,只是半囚禁而已,這是正史記載的。其他的幾位皇帝,都是野史記載的有弒父的可能,只是一些疑問而已,並沒有確切記載到史書上,那麼就會有一些疑問,估計很大可能只是摸黑而已,要相信我們歷史上的孝道的威力,這是我們國家古代理論的依據!!

所以我相信這些帝王都沒走真正的弒父。


方圓論壇觀點!

在古代封建王朝時期,皇家對於皇帝的寶座都有著變態般的癡迷。為了皇帝寶座他們可以付出一切。在上千年的時間裡也不乏為了皇位殺兄弒父之人。「無情最是帝王家」這句話並不是說說而已。皇帝不需要朋友甚至親人。他們只需要至高無上主宰一切的權利。關於提問者所說的幾位皇帝有沒有弒父的嫌疑我們簡單分析一下。

1.秦二世胡亥並沒有弒父的嫌疑。秦始皇是死於他第五次東巡的途中。實際上秦始皇在平原津的時候就生病了。當時已經非常非常的嚴重了。原本秦始皇想要挺到扶蘇回來,但是身體不允許,在巡遊到沙丘平臺時病逝。而胡亥這個敗家子只不過是和太監趙高陰謀篡位罷了。以胡亥那種紈絝子弟的性格。借他十個膽兒也不敢有謀害秦始皇的心思。千古一帝的威名可不是說說而已。秦始皇之名威震六國,一個靠著秦始皇胡混的敗家子沒有那個單子挑釁秦始皇。

2.隋煬帝楊廣確實有很大弒父的嫌疑。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他的父親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實際上最開始楊廣並不是楊堅立下的太子。原本楊堅立下的太子是楊勇。後來晚年的楊堅開始昏庸起來,再加上皇后獨孤氏在一旁吹枕邊風說楊勇的壞話,所以楊堅對楊勇越發不喜歡。後來楊廣勾結皇后獨孤氏陷害太子楊勇。老邁的楊堅也不看事情真相,盲目的就廢除了太子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後來楊建病重楊廣在宮內陪侍楊堅。之後楊廣色心大起調戲了楊堅的妃子宣華夫人,楊堅大怒要廢掉楊廣重立楊勇。楊廣知道楊堅要廢掉他之後派兵把持了整個皇宮。更是帶人去見了楊堅,但之後楊堅就蹊蹺的死了。所以楊廣弒父的嫌疑很大。

3.唐太宗並沒有弒父。玄武門之變是當時的秦王李世民殺掉了太子李建成,手下大將尉遲恭射殺了齊王李元吉。之後李淵被迫改立李世民為太子。並且在三個月後主動退讓禪讓於李世民。說的好聽是主動禪讓,但實際上就是被李世民逼的退位了。李淵退位為太上皇后,李世民金銀珠寶美女美酒的供應給李淵,但覺不允許任何臣子私下見李淵。並且對李淵進行的嚴密的監視。但李世民並沒有弒父。李淵最後死於疾病。而且還是在李世民繼位後近十年纔去世。

4.唐穆宗李恆沒有弒父的嫌疑。唐穆宗李恆是接手唐憲宗李純的班。唐憲宗的死和唐穆宗沒有任何關係。唐憲宗的死可以歸罪於郭子儀的孫女郭妃和宦官。唐憲宗後期寵信宦官他手底下宦官掌握了很大的權利。但後來唐憲宗開始迷信丹藥並且胡亂吞服丹藥導致性格十分暴躁。後來更是隨意打殺宦官。對於郭妃也是十分的粗暴。以唐憲宗的情況來看,唐穆宗李恆即使不弒父篡位唐憲宗也活不了多久。所以李恆沒有篡位的動機。而唐憲宗時期宦官的權利已經是十分龐大了。他們甚至可以主宰皇權的更迭。而歷史上記載的唐憲宗暴斃,實際上就是宦官和郭妃動的手腳。而唐穆宗李恆明顯是知道這個事情。但他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他沒有阻止這一切。所以唐穆宗算不上弒父。只能說不孝。

5.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並無弒父嫌疑。元太宗的父親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兒子。成吉思汗是死在行軍的途中。當時成吉思汗西徵結束後回到草原修養。而原本臣服的西夏突然造反。所以成吉思汗以64歲高齡徵討西夏。最後雖然擊垮了西夏。但成吉思汗也受了傷。最後由於年歲已高再加上舟車勞頓最後病逝。

6.明宣宗朱瞻基沒有弒父嫌疑。明宣宗朱瞻基是接的祖父朱棣的班。原本朱棣立的太子是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但身為太子的朱高熾雖然光受好評並且十分有能力。但是英年早逝。朱高熾死後朱棣就把培養目標鎖定在朱瞻基身上。而朱棣的死是因為遠徵蒙古之後死在回歸的途中。和明宣宗朱瞻基沒有絲毫關係。而且朱棣十分喜歡朱瞻基並且明確表示會立朱瞻基為繼承人。朱瞻基也沒理由冒險。

7.清世宗雍正也沒有弒父的嫌疑。雍正的父親是康熙皇帝。雖然康熙晚年清朝皇室發生過「九子奪嫡」事件。但是康熙死於病逝。和雍正並沒有關係。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一一秦二世、唐太宗是不是有弒父的嫌疑?

一一答:我認真回答:秦二世皇帝胡亥沒有弒殺父親秦始皇的嫌疑。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可以重筆書寫的皇帝,他的死,是在他四十九歲那年(公元前21O年)十月出遊南方與東方,於第二年(209年)七月病故於北方原趙國的沙丘行宮,臨終前始皇並有遺書交付,有丞相李斯、宦官趙高、少子胡亥俱在。秦始皇的死是正常的病故,終年五十歲。至於其後的矯詔立胡亥為二世皇帝,及賜死始皇長子扶蘇,這都是在始皇死後,由趙高、李斯主導,胡亥私心服從的後事,與弒殺沒有關係,因為根本就沒有弒殺。

一一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和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如此,並無弒殺記錄,而且史籍昭昭俱在,理應尊重,不可一切懷疑。


我更相信正史上的記載,這些人除了唐太宗殺了兄弟——但也沒弒父,其他人都是正常接位。

弒父什麼的,在古代社會是一個代價很大的行為。中國古代社會以孝治天下,一個敢弒父的人,根本得不到別人的擁護,別把所謂的權力看的那麼重要,觀念這個東西更重要,尤其是孝這個觀念是統治者的統治基礎的時候。

古代,人的壽命並不長,而且醫療條件很差,所以即便是皇帝,暴病而亡都是分分鐘的事兒,很多人在看到史書記載某某皇帝「暴病而亡」,那顆八卦的心立刻就來了興趣,這裡有陰謀!哪有什麼陰謀啊,就是古代條件所限,當時的醫生沒那個救他們的能力而已。因此,極度不建議穿越回到古代,跟自殺沒多大區別。。。

至於有弒父嫌疑,這個就沒辦法說清楚了,比如,把重病的皇帝老爹又氣了一下,氣死了,算不算弒父?明知道皇家花園裡有一窩馬蜂,就不告訴皇帝老爹,然後老爹被蟄死了,這算不算弒父?

關鍵是就算是,又有什麼證據?到最後還不是一句暴病而亡。。。


不能說這幾個皇帝都有弒父的嫌疑,正常繼位的還是有幾個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