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內容行業的“新紅利”可能要來了

“紅利消失”的討論持續一兩年,主題從“爲什麼”過渡到了“怎麼辦”。

去年開始,公認的答案是“渠道下沉”,PKQ 作爲“下沉三巨頭”被拿出來分析了無數遍。算是給準備下場的新玩家們指了一條路,但有個沒解決的問題是:

沉不下去的該怎麼辦?

資本永遠要增長,但市場只有這麼一畝三分地。

不過,我最近觀察到的現象,似乎預示着內容行業的“新紅利”可能要來了。

最開始引起我注意的是,百度最近的一個分享會,依慣例爲自家兩會內容傳播做了一下總結,其中有這麼一組數據:

信息流部分內容總推薦量達到 211 億,網民互動總量超 8 億;

內容直播共 423 場,在線觀看總直播人數達 5598 萬,峯值觀看人數達 842 萬;

一年過去,推薦量漲幅高達 41%,觀看直播人數漲幅 375% 。數據暴漲的動力到底來自哪裏,我找出了另一組數據:

截至 2018 年 12 月,百度App 日活用戶增至 1.61 億,同比增長 24%;

QuestMobile報告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月活躍用戶增速已下降至 4.2%;

政務內容消費量無論是同比增幅,還是對比百度App 用戶規模,都有明顯上揚。

如果說總推薦量的漲幅,可以歸結爲用戶使用時長 112%的同比增長,並且作爲碎片化內容消費本就不足以說明問題的話。

需要大塊時間的直播數據就很值得關注:直播場次爲去年的 1.8 倍,總觀看人數卻達到了去年的 4.8 倍

不難得出這麼一個結論:政務類內容的消費需求潛力巨大。

那麼問題來了,基於當下整個內容行業的態勢來看,這到底意味着什麼?

內容行業的“新紅利”到底是什麼?

1

格局已定的內容行業

說現象前,我們先梳理一下內容行業的整體情況。

先說騰訊,牢牢佔據社交分發,形成了中文互聯網最優質的內容池。

一個很簡答的例子,作爲原創內容生產者,無論在其他內容平臺開多少號,無一不試圖將粉絲導流到微信端。

但面對算法分發型內容平臺的入侵,騰訊一直無法做出有效應對,標誌就是“大中臺”的尷尬。

去年,騰訊宣佈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成立 PCG 平臺與內容事業羣,其副總裁侯曉楠表示:

“我們會用企鵝號去連接所有的平臺和內容,’一點接入,全平臺分發’,所以我們將企鵝號稱之爲騰訊的內容大中臺。”

2017 年,企鵝號宣佈 100 億補貼內容生態。彼時,內容平臺們集體“撒幣”,企鵝號的財大氣粗還不算顯眼;

但在 2018 年,補貼潮全面退去後,企鵝號依然公佈了 50 億 TOP計劃扶持一萬個創作者,以壯大其“內容大中臺”。

但聯繫起最近“露露事件”和“10%中層被裁”以及差強人意的財報連起來看,騰訊在的“內容大中臺”依然沒能緩解內容分發的問題。拿最能反映內容規模的社交廣告收入來看:

2018 年第四季度,騰訊的廣告收入共計 170.33 億,其中社交廣告收入 118.46 億,同比增長 43.8%,增速較三季度回落明顯,低於預期

騰訊的“內容焦慮”可見一斑。

去年開始到現在,作爲“App工廠”的頭條則是四處樹敵。

最近,頭條開始在今日頭條App 開屏廣告中推"頭條搜索",通過其 slogan“蒐羅全網好結果”可以看出,頭條強調其全網搜索能力,無疑是將戰場打到了百度的腹地。

一個轉折點就是:去年 4 月,頭條統一使用“字節跳動”作爲品牌名,這被外界解讀爲頭條的“去媒體化”。

所以往前看,社交、搜索、遊戲、金融、社區、電商、短視頻、在線教育……頭條系產品幾乎切入了可見的各條賽道。

究其原因,一爲增長到頂,二爲行業到頂;

增長到頂方面,參考 QuestMobile 數據,2018 年前三季度,頭條系使用時長已經出現負增長。頭條系產品面臨活躍數據頂到天花板的困局。

行業到頂則說的是頭條賴以生存的廣告,儘管 2018 年整體營收最終未達預期,但 3000 億的移動廣告裏,頭條就已經拿走兩成。

下一步的收入從哪兒來,這是內容行業的共同焦慮。

2

焦慮的背後是什麼

熟悉媒介工作的朋友,一定知道“發1+4”這句“黑話”代表什麼意思。即:

內容發佈五個內容平臺,1代表今日頭條,4代表其他四個平臺

這其實反映出兩個趨勢:

其一,內容平臺之間“獨佔”內容比例變小;

其二,各平臺之間內容的絕對數量差別變小;

這其實和算法分發本質是分不開的,爲了保證內容被目標消費者刷新到,大量內容進行“海投”已經成爲目前內容行業的普遍現象。

這也可以解釋爲何今日頭條用戶增長陷入停滯。無他,內容在哪不能看?

這造成的結果是:平臺基礎的不穩固

內容平臺沒有賬戶體系,沒有沉澱關係鏈,產品的可替代性極高。如果無法提供優勢頭部內容,用戶大規模遷移並不是不可能。

換言之,內容“以量取勝”已經過去,接下來將進入“以質取勝”時代。

這個“質”可能是什麼?

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基於我在文章開頭看到的現象,我認爲有一個備選答案:

我們可以從 1 月 25 日的一段講話中找到:

我們參觀了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公司、“中央廚房”、新媒體中心等。總的感到,這幾年媒體融合發展成效很大。

我們要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不斷實現突破,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

這裏需要專門劃一下重點的是,人民日報媒體融合的動作之一,即爲去年上線的“人民號”:是由百家號技術支持,雙方還聯合發佈了“人民日報創作大腦”,共同研究黨媒算法。

所以,爲什麼要如此爲算法定調?

需要看到背後的問題,即:政務新媒體的“殭屍化”。

接觸微博早的朋友知道,當年興起過一陣“政務新媒體潮”。簡而言之就是,各地的相關部門,都要開通微博,以推進政務公開、引導網絡輿論、加強政民互動,並且是作爲 KPI 加以執行的。

但實際上幾年下來的效果並不好。除幾個知名的頭部大號以外,大部分最終都“殭屍化”了,行業關注不少,清理優化工作喊了很久,但效果依然有限:

這表現在,直到去年 12 月,也依然在點名這一現象的存在,並且針對目前政務新媒體的問題做了安排,我簡單截取其中幾處關鍵點:

簡單總結一下,“融媒體”便是:通過新的技術手段,推動主流媒體與新興媒體實現優勢互補,方式大概有以下幾點:

換言之,主流媒體將開始全面擁抱新的內容分發模式:由純社交分發向算法分發升級。這一過程中,能承接好這一過程的內容平臺,能在政務內容消費意識崛起的大趨勢下,形成差異化定位。

3

如何承接這一波“新紅利”

“政務市場新紅利”這個提法,其實已經不是新概念,有不少廠商已經切入其中。比如在政務辦公市場,微信團隊推出的“政務微信”已經和釘釘開啓了競爭;

競爭更激烈的“政務雲”,阿里雲和騰訊雲也打成了一鍋粥。這背後,都是響應 2016 年發佈的《關於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政務內容紅利”大概率即將爆發。

如同政務微信針對信息安全、辦公應用入局,如何承接“政務內容紅利”需要明確的一點是:

政務新媒體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簡單來說,嚴肅內容本身與人性中傾向於“三俗”的本質相背離,如非重大事項極難引起病毒式轉發,所以傳統的“訂閱-關注”分發方式中,政務新媒體內容很難傳播的。

第一是傳播,算法分發的確可以解決。

不斷往上滑動的過程中,政務新媒體內容可以直接插入到定製化的 Feed 流中,政務新媒體可以以“強制”形式,實現“主動傳播”。

第二是互動,卻不是目前能解決好的。

一方面,政務新媒體不僅有政務信息的傳播屬性,更被平臺賦予了媒介屬性,兩種角色導致的語境糾結,使得溝通困難,自說自話。

另一方面,只管發不管回,內容的量與質得不到提升。淪爲“當地報紙電子版”。

這就能理解爲何在以下三個方面劃了重點:

1.打造矩陣;

2.善用人工智能;

3.豐富內容形式;

舉個例子,把開頭提到的連年成爲兩會主流媒體首選陣地的百度App 作爲參考模板,也是基於這三個方向進行佈局:

傳播與矩陣方面;

一開始就選擇“AI+人工”的方式進行內容推薦,與新華社、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等 2600 多家權威媒體機構達成戰略合作,打造內容 IP。

百家號總經理阮瑜曾表示:“推搜索的話,在幾個類別裏會優先推權威大號、機構大號,自媒體賬號都是非常嚴格地在推,自媒體會再往後,我們本身的管控都會更嚴格。”

內容形式方面:

用一個百度App 實現多種內容形式的連接:搜索,滿足信息主動獲取需求;百家號、好看視頻、短視頻組成形式豐富的信息流形式,不斷分發政務內容;智能小程序提升服務能力。

人工智能方面:

目前在百家號後臺,AI 已經可以將視頻、音頻等內容,轉寫爲文字;好看視頻中,AI 合成主播已經可以初步替代人工播報天氣預報。

實際上,可以預見的一個趨勢是,高層已經定調需要“打造一批優質精品賬號,建設更加權威的信息發佈和解讀迴應平臺、更加便捷的政民互動和辦事服務平臺”。

這意味着,衆多的政務相關的內容、服務需求都需要進行滿足。作爲平臺,能及時將信息、服務、工具需求的,及時進行對接,將成爲之後的競爭關鍵點。

4

總結

和去年一直在說的“渠道下沉”,在面臨數據上升的同時,可能面臨監管重錘不同。“政務內容紅利”這一波“新紅利”,對於“沉不下去”的內容平臺和整個行業而言,顯然在可持續性、風險性上面,更值得進一步深挖。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