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個四海爲家的童年是怎樣的體驗?來自廣州的郭伽5歲跟隨父母移居瑞士,然後定居美國。12歲前,他曾在三個大洲六座不同城市生活,學習三種語言,上過七所學校。如今,郭伽已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認知科學系擔任助理教授,他講述斯坦福大學博士生活的《“研”磨記》(The Ph.D. Grind)一書曾引起了國內外博士生的廣泛共鳴。而在2007年出版的回憶錄《天涯童蹤:一個移民孩子的故事》(On the Move: An Immigrant Child"s Global Journey)中,他則講述了自己作爲移民孩子的漂泊經歷,並以童真視角觀察了美國教育、種族、階層等社會議題。

本書在美國出版後,郭伽的父母郭南、周敏將此書譯成中文,“鏡相”欄目經其授權轉載譯文。

譯文首發於公衆號“啓蒙大俠”,版權歸作者所有,文字及圖片未經原作者允許,不得轉載使用。

文郭伽(Philip Guo)

翻譯郭南、周敏

編輯薛雍樂

1

我又搬家了。一個多月以後,媽媽從路州搬到紐約,到羅素薩傑基金會當一年的訪問學者。基金會提供的住處從1994年9月1日開始。我終於結束了一個多月在梅姨家的生活,從地下室搬進曼哈頓上東城區的一座豪華公寓大樓。一家三口又聚在一起了。

我們住的這棟大樓在東64大街和第三大道交界的地方,是紐約市最繁華的地段,靠近豪宅遍佈的帕克大道以及高檔商店林立的第五大道和麥迪遜大道,也可以步行到著名的中央公園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這棟公寓大樓很高級,有點五星級酒店的味道。大樓裏到處都有監控攝像鏡頭,進門大廳裏有身穿整齊制服的門衛,隨時爲住戶和客人開門迎送。門衛對大樓裏的每戶人家都很熟悉,他們記名字的本事不小,可以隨口叫出每個人的名字,很親熱地跟每個住客打招呼。

不用說,一看就知道這裏的房租貴得驚人,我們住的是一套一房一廳的公寓,大約50平方米,在當時每個月的租金是4500美元。幸運的是,基金會提供住房補貼,因此我們每個月只需象徵性地向基金會交800美元房租。如果沒有住房補貼的話,我們肯定租不起這樣高級的公寓。我們的鄰居都是些很有錢的人,像醫生、律師、大老闆、華爾街高管等等,他們的年薪起碼在二、三十萬美元以上。而我們父母那時的年薪,加起來大概也就是10萬多一點。我知道我們很幸運,能有機會住進紐約的富人做鄰居,這是我童年中一段值得留念的特殊經歷。

曼哈頓的中城區是號稱大蘋果城紐約的中心地帶,是美國大都市最繁華的商業區,也是世界上摩天大樓密度最高的地區,像著名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廈、無線廣播城音樂大廳以及帝國大廈等世界知名的大樓等等,還有四處遍佈的小巧玲瓏的專賣店、零售商鋪、書報攤、玩具店、精品店、花店、水果店、零食店、窗明幾淨的咖啡店等等。這些鱗次櫛比的商店比我在其他城市看到的要整潔漂亮多了。當然,也有不少百貨大樓,大書店,大電腦城等等,這些大的商店在紐約的其他城區是不多見的。

我在這種環境裏感到很安全,自己單獨在大街上走來走去也不感到害怕,比在布魯克林區和皇后區要感到安全多了。我的學校離住處大概兩公里,我上學時一般坐公共汽車,但在放學的時候常常獨自步行回家,途中可以逛來逛去,在這個書店看看書,到那個小人書店去買棒球卡。我父母對周圍的環境也很放心,他們除了放心地讓我單獨坐公車去上學,有時也叫我去跑跑腿,上街買點小東西,我當然也樂得其所,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雖然我才10歲,但我已經是很獨立了。我很快就對附近的大街小巷瞭如指掌,我知道哪條街比較安全,哪條街不能去,我還會自己坐公車和地鐵,哪都敢去。

我越來越自信了。我們路州的老鄰居來探望我們時,我自己就帶着他們乘坐公車和地鐵到紐約的各個主要旅遊點觀光。他們看到地鐵站裏的一些髒兮兮的人,牆上到處是亂七八糟的塗鴉,還有站在人行道上的沿街要飯的人,他們有些害怕,我就跟他們說,我剛來的時候也一樣,其實是不用害怕的。只不過是短短的幾個星期,我在梅姨家地下室住的那種焦慮感就慢慢消失了。

能住進紐約這麼高級的公寓樓,我感到有些得意,很多人還以爲我們真的是很富有呢!其實我們連富人的邊都沾不上。我觀察這些富人,他們連上街買菜都不用自己去,只要打個電話,說要什麼東西,很快就有專人送到門口,那些住戶只管掏錢打賞就行了。不過能跟富人同住一棟大樓,過上一年的假富人的生活,也真夠酷的。

說到打賞,住在那棟樓的富人經常給幫他們開門提東西的門衛小費。我們都是自己上街買菜,自己提着大包小包的回家,也沒錢天天給門衛小費。不過,按大樓的規矩,每戶都要在年底聖誕節時付一筆小費給門衛和大樓的工人,這是很可觀的一筆小費,相當於每戶一個月的房租。我們這筆4500美元的小費自然是由基金會幫我們付了。

每到週末,父母通常會帶我坐地鐵到唐人街飲茶,然後順便買菜,有時我們還走路去,當作運動。每次我去唐人街,看到那裏有很多中國新移民不會講英語,心裏覺得挺彆扭。我暗自感到慶幸,能夠跟他們劃清界限,住在上東城區的富人區。唐人街的華人可能在紐約住了很多年,也不知道中城區是什麼樣子的。其實我們住的區離唐人街不太遠,不過幾英里而已,但好像真的是隔了兩個不同的世界。我在中下層的布魯克林區住過一個多月,所以知道一點新移民的生活方式。現在我住在富人區,跟醫生、律師、銀行家和大老闆這一類人住在一起,相比之下,簡直是天壤之別。

表面上,我是中國人的長相,但在心底裏,我覺得自己跟每個週末都要見到的那些唐人街的中國人不一樣。他們只會磕磕巴巴地講幾句英語,而我卻能講一口沒有外國人口音的標準英語,我父母都是教育水平很高的人,他們就是靠着在美國受過的良好教育和自我拼搏奮鬥精神,加上也有些好運氣,才擺脫了窮困。儘管我承認我確實有些自負,我其實真的不是故意瞧不起唐人街的同胞們的,畢竟我自已也曾經歷過新移民的困境,也在相當艱苦的環境中住過一個多月。

在這種矛盾心理的驅使下,我儘量避開跟唐人街的華人過多的交往,免得讓我的白人同學瞧不起,以爲我跟他們是同類的不想同化的外國人。事實上,我父母跟我們大樓裏的富人還是有很大距離的,我們畢竟不是真正富有的美國人。父母更加認同那些唐人街的同胞們,畢竟他們也是從新移民這條路走過來的,很容易體諒那些艱苦奮鬥的新移民,他們自己也還保留着很多勤儉節約,刻苦耐勞的美德和習慣。

每個週末,我們從唐人街買菜回來,我想那些穿着整潔制服、有點勢利眼的門衛看到我們拎着大包小包的粉紅色塑料袋,裏面塞滿了各種各樣的中國食品,大搖大擺地走進這座豪宅,一定會覺得莫名其妙。他們一定會在想,這一家人是幹嘛的呢?爲什麼要自己拎着大包小包這麼辛苦?幹嘛不在大樓旁邊的超級商場買東西呢?幹嘛不叫人給送上樓呢?可是我們並不是富人,出些力氣跑跑腿就是爲了要省幾個錢。我父母經常提醒我,我們只不過是這裏的臨時租客而已,不屬於這裏的富人階層。

2

有一天晚上,住在皇后區的親戚堯爺爺到我們家探望我們。他是第一次進上東城的豪宅,我們大樓的保安很嚴,沒有住戶的同意是不能上樓的。堯爺爺不會講英文,我父母事先給了他準備了一個小紙條,上面有我們的姓名和房號。他一進門,就把紙條遞給了門衛。門衛看了看紙條,就給我們樓上用視頻對講機通話,告訴我們有人來找我們。我從小屏幕中看到堯爺爺提着一個粉紅色的塑料袋,裏面裝了好幾盒喫的東西。門衛問我,可以讓他上來嗎?我說可以。

幾分鐘後,堯爺爺按響了門鈴,我們迎接他進房。他像往常一樣,滿臉堆笑,和藹可親,然後遞給我們那個裝滿食品的塑料袋。他頭戴一頂舊棒球帽,身穿舊毛衣和牛仔褲,很休閒的樣子。我們一起喫晚飯,桌上擺着他剛從唐人街買來的廣式燒鴨、燒肉和炒麪。他很興奮地告訴我們:“那門衛可真好,很負責地陪着我,帶着我走過了大樓的電梯間,那有好幾個人在等電梯。他不想讓我跟別人一起等,就一直把我帶到大樓側面的一部小的電梯,那電梯裏一個人也沒有。哈哈,真是不可思議,別人要等電梯,我不用等,這可真是特殊照顧啊。你們跟那門衛的關係真不錯。他太照顧我了。”

我父母聽了他的故事,互相眨眨眼對視而笑,對堯爺爺說:“哦,真的嗎?專門的電梯?挺好的嘛。”然後就岔開了話題。當時我還真不明白他們笑什麼。堯爺爺走了以後,他們告訴我爲什麼堯爺爺會有這種特殊的待遇。原來門衛看到堯伯伯穿着簡樸,又提着一袋東西,裏面有泡沫塑料盒子裝着的食品,還有香味飄出來,門衛認定這一定是送中餐外賣的人。大樓的規定,凡是送外賣的和送貨的人一定不能跟大樓的住客乘同一部電梯,這些有錢的住客不願意跟打工的人在同一部電梯。送貨的人必須要到大樓側面坐送貨梯纔行。所以堯爺爺的所謂特殊待遇,其實是門衛錯把他當作送外賣的人了,不知道他是我們的親戚。

不過,堯爺爺深信我們一定是在對講機裏吩咐門衛要給他特殊的待遇,不要讓他跟別人擠電梯。

我父母並不是看不起堯爺爺,對堯爺爺用善良的眼光來看待別人的真誠和單純感到開心,卻又爲不能阻止別人對他的歧視感到無奈。堯爺爺並不需要我們的憐憫和同情,他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裏,有自己判別世人和事物的準則,他住得離我們這裏不遠,可那實際上是另外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裏,住的大部分是送外賣和打工的人羣,跟我們這棟樓裏住的人是完全不同階層的。我父母很清楚,在這棟樓的小世界裏,穿着打扮可是很要緊的。

我上的學校叫麥迪遜小學,離我們家大約相隔十多條街,走路要半小時。我在那上小學六年級。相比起來,我在紐約的街上要走比在巴市感到安全多了。我每天要麼坐公車上學,要麼跟同學一起走路上學。紐約的孩子離開幼兒園後,要上六年的小學,其他很多州小學是五年,我在路州的小學也是五年制的,所以我在路州已經小學畢業了。來到紐約,我又要在小學上六年級。我倒是寧願做小學的高年級的學生,也不願做一所中學的低年級的學生。更有趣的是,我有兩次小學畢業典禮的特殊經歷。當初我父母要我跳級,真是英明,要不然我一年後我搬到加州,就會連一次小學畢業典禮都無法參加,那才叫可惜呢。

紐約公立校區是美國最大的校區,有幾百所學校,學生大都是就近上學。我們的小學是紐約最好的公立小學之一,不少住在附近有錢人家的孩子到這裏上學,也有住別處的有錢有勢的人家千方百計地把他們的小孩送來這裏唸書。我的同學大部分住在上東城區,白人爲多,很多是猶太人的孩子,這裏的亞裔小孩也不少,比路州的學校要多。也有一少部分的非洲裔和拉丁裔的孩子。這些孩子跟我在路州的學校不一樣,不是來自基督教白人家庭爲主,而是來自不同宗教背景的家庭,如猶太教,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等,也有一些來自非宗教的家庭。

在這種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我如魚得水,完全沒有了從前的那種因爲週末不上教堂而感到像另類的困擾。我可以自信地保持自我,不需要裝假去迎合大衆。當然,除了種族,宗教和文化背景的不一樣,我的同學有一樣是相同的,他們大部分都來自中上階層的家庭。每個週一,很多同學都會講他們週末的趣事,要麼到長島的海灘曬太陽,要麼到附近新澤西州和康州的自家別墅去小住。他們這些有錢人,週日住在曼哈頓鬧市的公寓裏,週末就得到海邊或郊外的安靜的地方去消遣。

其實我倒是挺喜歡這幫同學的,他們雖然有錢,但並不擺闊,不是那種被慣壞了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雖然完全有財力送子女去上私立學校,但他們卻把小孩送到公立學校上學,這本身就是很開明的。他們的父母大都來自中上階層的背景,如律師,醫生,企業高管,或是生意人等,但不是那些鉅富的大老闆或是石油大亨那類的超級億萬富翁。

九月初開學,我很快就意識到我跟大部分的同學都不一樣。我只能在紐約呆一年,然後就要搬到南加州,不可能與這些同學一起上中學。既然如此,我就可以比較隨心所欲,無需有太多的顧忌。因爲日後相隔數千裏,大家相見的機會不會太多,所以我也不打算會有太多深交的朋友,我甚至告訴一些同學,我就在這呆一年,然後就會搬家去加州。我對新的環境也沒有像從前的那種緊張兮兮的感覺,比起大部分同學,我的生活經歷複雜多了,很有點老油條的味道。我不想一個人孤單單的,所以儘量去多交朋友。但我對新朋友也不會太投入,因爲我不想在一年後要離別的時候,再經歷那種難分難捨的痛苦。如果有同學願意跟我玩,我當然會友善地以禮相待,不過僅此而已。

雖說我們還在小學階段,我也能覺察到我的新同學中間會按不同的喜好和風格而分派別。簡單地說,可以分成兩幫人,一幫是自由散漫的“愛酷派”,另一幫是愛學習的“書生派”。“愛酷派”的同學老喜歡穿鬆垮垮的大褲襠褲子,走路故意一搖一擺地,像街頭小混混。其實他們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這樣做不過是裝裝樣子罷了,他們要真的想做黑幫混混,簡單得很,坐上公車到治安最差最亂的哈林區大街上去走走,會會其他街頭青少年黑幫,那才叫動真格的呢,可是他們哪有這膽量啊。我屬於那幫“書生派”的孩子,學習認真,成績很好,被視爲是一羣不太酷的小書蟲。

當然,也有些孩子能夠在這兩幫人中自如地變換角色,一會兒是“愛酷派”,一會兒是“書生派”。這些往往是很聰明的孩子,他們可以跟我們這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在一起唸書,也可以很瀟灑地跟“愛酷派”的孩子混在一起。我很羨慕這些同學,我心底裏其實是想又要學習好,又要有時能炫酷一下。這才叫有本事呢。還好,大家畢竟還是小孩子,這種酷和不酷之間的區別,遠沒有日後在中學那麼明顯。

不過,這跟我在路州上學時還是不一樣,那時大家都彼此相似,融爲一體。而這裏畢竟還是有“酷”溝的。話也說回來,即使我繼續在路州上中學,同學中可能也遲早會分爲“酷”和“不酷”兩派,我跟那些學習不好的同學,大概也玩不到一起的。這麼一想,我就想通了,那種眷戀路州的迷茫感覺也慢慢地消失了,我要好好珍惜在紐約的大好時光纔對。

我能夠有機會在紐約最好的公立小學上學,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要好好地享受一下這麼好的學習生活條件,珍惜這種特殊的經歷,只看眼前好的東西,不向後看不愉快的過去。我心裏很明白,老是想着過去,人會很容易低沉和壓抑。但一想到將來又要搬家,又不免會感到迷茫和焦慮。咳,做人真的是不容易啊!不過我已下定決心,忘掉過去,不想將來,好好享受現在。在這種心態下,我非常愉快地度過了在紐約的難忘一年。

3

我在麥迪遜小學一年所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我在路州小學所學的一切。比如說,我在路州上五年級的時候,只學過些簡單的數學,看過幾本兒童小說,最了不起的動手項目就是用硬紙板和水彩來裝飾一下教室而已。而在麥迪遜小學這一年,我上了四門主要的科目— 數學、科學、藝術史和拉丁文。不同的科目由不同的老師來教,我們在一個教室裏上完一門課,要轉到另一個教室去聽另一個老師講另一門課。而在路州的小學,我們是一個老師上所有的課。這裏雖然仍是小學,但我上四個不同老師的課,每個老師都專長於一科。

我對數學課和科學課從來不怵,我從小這兩科的成績就遠遠高於同班同學的水平,但我從沒有接觸過藝術史和拉丁文,這些課程在路州一般是不會在小學開的。在紐約,我對這兩門新課非常感興趣,最喜歡上這兩門課。我們的拉丁文老師從來不把我們當小孩子看,從不用簡單的遊戲來哄我們,她認真執教,十分專業和敬業,她用的拉丁文課本,有點像中學生用的課本。每次進她的教室,我都感到有一種學術挑戰的味道。

藝術史更有意思,更能吸引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我也對此也更投入。我們學習從古埃及、希臘和羅馬時代到中世紀藝術史,然後是文藝復興、巴洛克、印象派和20世紀的現代藝術史。藝術史課的老師也非常專業,她通過大量的幻燈和圖片,結合教科書和生動的講解,不但介紹了一幅幅藝術作品,還引人入勝地講解作品創作時期的歷史和文化。

這是我最感興趣和最有啓發性的一門藝術啓蒙課,終生難忘。這門課的老師不僅重視課堂講解,還有時會帶我們走路到不遠的世界著名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去看真實的藝術品,現場講授藝術史,還不時佈置作業,讓我們自己課餘時間到博物館裏去做研究,找答案。每當我靜心地在博物館裏瀏覽着這些舉世聞名的雕塑和繪畫時,我都會認真地在筆記本上畫上草圖,記下心得筆記。

就在我剛開始喜歡上紐約的時候,一年時間也就過去了。我在路州的時候,學習對於我來說並不難,我也不覺得有什麼成就感,也從來沒有對所學過的東西感到有什麼特殊的意義,直到我修了這門藝術史課,花大量的課餘時間到大都會博物館去欣賞那些珍貴的藝術品,才深有觸動。在麥迪遜小學,很多同學都對學習都有着濃厚的興趣,而我在路州的小學同學,大部分還只是喜歡玩任天堂的忍者龜或功夫對決等遊戲。我喜歡跟用功學習,渴求知識的同學交往,我越來越感覺到我很適合這裏的學習風氣和環境。

我們家的生活也越過越好了。因爲我們的房租有補貼,父母兩個人工作,生活開銷也顯得寬裕些了。我們週末的生活也變得更加豐富,我們每個週末都會去唐人街喫飯買菜,還常常去朱莉婭音樂學院聽免費的音樂會,到不同的展覽館和博物館參觀,偶爾還會去看看百老匯的歌舞表演。我們也算過上了中產階級的家庭的生活。當然,我沒法跟我那幫有錢的同學比,他們不愁喫不愁穿,什麼都有父母的妥善安排和傭人的細心照料。我家只靠父母的工資收入,還不能隨心所欲。不過,我父母也開始克服了新移民那種謹小慎微,憂心忡忡的心態,逐漸融入了主流社會。

一年的時間一晃而過。儘管我從抵達紐約的第一天就清楚地知道我們在這裏只會住一年,但是越接近學期結束,我對紐約那依依不捨的感覺越強烈,甚至還有點傷感。那一年麥迪遜小學的畢業典禮,至今仍在我的腦海裏記憶如新。我來紐約之前,也有過一次小學畢業典禮的經歷,巴市的學制與紐約市的有點不同,小學從幼兒園至五年級,而紐約的小學則從幼兒園至六年級,所以我的六年級還是在小學唸的。

這次畢業典禮最有趣的活動是典禮結束後的舞會。舞會在學校的操場舉行,是一場自由隨意,非正式甚至有點像狂歡節的街頭舞會。那天晚上的跳舞活動是我有生以來最盡情的一次,我第一次完全放鬆,無拘無束,隨着震耳欲聾的音樂瘋狂地跳了整個晚上,有人還不時往人羣中撒下一串一串的五彩繽紛的塑料珠子和小動物玩具,大家盡情地去抓去搶。此時此刻,同學們之間沒有功課好不好之分,也沒有酷和不酷之分,大家融爲一體,盡興地唱着、跳着,筋疲力盡了,就跑回座位上歇一會,喝點水,又蹦回場上繼續跳。那一晚真是終身難忘。

夜深了,爸爸來學校接我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腦子裏的音樂和舞步還是在不停地迴響着,同時,我又感到失落,因爲以後再也沒機會跟這些同學在一起了。儘管我也對此早就有所準備,不會過於感情用事,但還是有點傷心。我很清楚,過完暑假,我們就搬到洛杉磯了,這裏的一切都是留不住的。

回過頭看,紐約的這一年比我預想的要有趣得多,令我終身難以忘懷。能夠有這種機會,我感到很幸運。每當回想起在大蘋果紐約這一年的美好時光,我經常會發出會心的一笑。

本文選自On the Move: An Immigrant Child"s Global Journey,Philip Jia Guo著,Whittier Publications, Inc.於2007年出版。

中文版《天涯童蹤:一個移民孩子的故事》由郭南、周敏翻譯,首發於公衆號“啓蒙大俠”,略有刪改。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文字及圖片未經原作者允許,不得轉載使用。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