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说起来实在是太长了! 

借由这件事,我也更进一步看清自己内在的恐惧

还有某些执念

 

话说, 轩轩从三年级开始在班上人缘一直不是很好

我明白他易怒敏感的个性, 说话不会拐弯, 也听不懂别人话的隐藏含意

这种个性在团体当中本来就不吃香

也因为如此

从一开始的人缘不好, 恶化到被某几位同学霸凌

 

至今我仍不忍回想三四年级这两年我们母子是怎么撑过来的

与导师理念不合, 却又沟通无门

面对强势我的软弱与选择争一只眼闭一只眼

以及, 孩子的委屈

说是国小期间最黑暗的两年也不为过

这不单是导师一个人的问题

这两年间我该负起沟通责任与保护好孩子

但我并没有做到

 

前阵子, 全家在外用餐时, 刚好遇到轩的同学

我们聊了一下

才从别的孩子口中确认

我的孩子是被欺负的, 而且只欺负轩轩

这是一直以来我都很清楚的状况, 却因为我的软弱不敢面对

用"孩子之间只是开玩笑" "这只是小事, 不要找老师麻烦" "我的孩子个性也有需要改进的部分, 也难怪会被同学讨厌"

这类的借口, 选择事后安抚孩子, 却无法改善这样的情况

而我的自我安慰, 就这样从别的孩子口中说出来的话, 被瓦解了

 

我像是大梦初醒, 突然间觉得, 为何我可以让孩子独自承受这么久?

 

带著歉疚的心情, 我向在人本基金会工作的伯娟吐露心事

期盼她能给我一些建议, 以及亲师沟通的技巧

而身为旁观者的伯娟, 在听了我落落长的叙述之后

一语中的的点出我的内在状况

 

他要我不要预设立场,像是什么怪兽家长, 恐龙老师

如果我没记错, 其实上一次我向她咨询亲师沟通时, 她也给了我相同的建议

 

伯娟的建议及孩子的事情, 帮助我看清我的内在状况

对权威的害怕, 对老师的恐惧

这大概要追溯到童年, 身为弱势的孩子对长辈权威的屈服

只是没想到, 这样的恐惧持续到我成年了, 自己也是个可以跟大人平起平坐的大人时, 我还是会害怕"大人"

小小年纪心灵受的伤, 长大之后开始反扑

原来孩子小时候所受的一点一滴的对待, 都足以影响至他成年

 

我与老师约了时间与她深谈

轩轩五年级的老师是个愿意欣赏每个孩子独特之处的好老师

她告诉我五年级开学以来,  她对轩轩做的种种处置

 

她禁止那些会欺负轩的同学接近轩轩

但是轩轩可以靠近那些同学, 只是既然选择靠近, 就要有心理准备对方会有什么反应

她处理孩子们的纷争, 不是以当下的对错, 而是以事情的原委

渐渐地, 孩子们观察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你明知道你这样说他会生气, 你还这样对他说, 那么错的人到底是生气的人, 还是挑衅的人?"

 

当我对老师说 : 我们家就是他最特别,令我伤脑筋, 弟弟妹妹都不会这样

老师说: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至今回想仍令我眼眶泛泪,感动不已

一种我与孩子的委屈有人包容的欣慰

一种伤痛被安抚的感觉

我与孩子都一样, 都有伤痛需要被治愈

 

老师说, 五年级一开学时, 轩轩是班上人缘最差的

现在若要问全班, 班上最爱生气的是谁

同学们的回答已经不是轩轩了 

老师与我分享孩子的种种进步, 也我商量孩子有情绪时当下她的处理方式

因此我们都同意, 再观察一阵子

目前还有几位孩子特别爱嘲笑轩轩

老师也做了相应的处置

 

面谈前, 我原想找那几位孩子谈话

但谈话过后, 我决定观察情况, 老师的处理方式我认同 (甚至比我预想的还要好)

霸凌一事, 也就这样暂时告一段落

 

----------------------------------------

 

经由这件事

我有了一些心得与感想

1. 恶意嘲笑与开玩笑的差别在哪?

我认为, 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在意的事情不同

当被开玩笑的那个人他不喜欢别人拿这件事开玩笑

那么无论是多么微小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 都不能被当作"这只是无伤大雅的玩笑"

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

 

2.当孩子已有了求救讯号, 当家长的就应马上处理

谁知道在我拖的这两年中间, 孩子所受的委屈会为他的人格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也间接造成了孩子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

不要有"如果下次再有这样的事, 我再反应"的想法

因为每次都会用这个借口搪塞下去

 

3. 面对老师勇于沟通

这恐惧来自于童年时期对权威的害怕

直到现在我仍难以在老师面前以不卑不吭的态度出声

虽然不要把老师预设为恐龙老师, 也不要把沟通, 反应预设自己为怪兽家长

但即使遇到强势的老师, 仍然要为了孩子勇于沟通

当父母的, 绝对有这样的权利

 

-------------------------------------------------

 

后记:

 

前几日, 轩轩放学回来说, 在社团活动时间, 有几个孩子一起打他

我听他把话说完, 尽量拼凑出事情发生时的状况

轩轩尚未能把当时状况描述得很清楚, 我无法辨别是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还是恶意欺负

我问他: 你需要妈妈帮你处理吗?

轩轩说: 先还不用, 我明天去学校会去找他们的导师说, 我自己处理就可以了, 我处理不了再找你帮忙

感叹这孩子真的长大了

 

我说: 还有一件事情, 妈妈想跟你说

 

我知道在家哩, 你常跟弟弟妹妹打打闹闹

你觉得他们没有恶意, 所以没有放在心上

你觉得同学可能只是觉得好玩, 来打你找你玩

但是, 如果你觉得这种玩的方式让你觉得不舒服

你应该要跟对方反应

告诉对方: 我不喜欢这样玩, 请不要打我

让别人知道, 身体是你的, 没有经过你的同意不可以随便打你闹你

这也是为了保护你自己

虽然你觉得别人没有恶意所以忍著痛, 可是会让其它人觉得你是一个可以这样打的人

你要把你的想法告诉对方, 对方才知道

 

轩轩向我点点头



为什么孩子会感情生性敏感, 触觉与人际界线却模糊不清

也许关系到我们这一世的课题

我与孩子一起感谢来挑衅他的同学

帮助我们成长

也谢谢孩子给了我这么大一样功课

希望我们都能帮助彼此完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