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思想 然而由于世俗 由于现实 由于社会 由于命运 由于......人们的思想被禁锢 末测的思维成拉格式

全国都唱东方红 几亿人用一个思想 如果有任何一种事物或意识 能让这几亿人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想 事竟可以这样做 东西原来可以长这样....这些人发现的就是后现代主义.

我的认为理解 就算这理解是错的 我也要坚持致死 这同时也是后现代主义

更后现代主义的是 后现代实难定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著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的应用改变了西方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从而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的时代。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指出后现代社会是以计算机产业为基础的社会,知识作为生产力,体现为权利象征,谁掌握了知识谁就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即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时的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变,各种文化思潮风起云涌。随著文化广泛地渗透进商品的各个领域,出现了消费文化。这样就使精神产品从高尚的地位下降为普通商品的地位,精神生产成为了商品生产。为了适应商品的供求关系,这些文化产品就要不断地变换形式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要,那种消解中心、无确定性、无深度感、平面化的后现代艺术应运而生。后现代艺术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这就是后现代的理论主张。首先,后现代反对中心性、真理性的观念,坚持不确定性的主张。在现代主义那里把人看成主体,把社会看成客体,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认识自然的必然的逻辑过程。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用逻辑来概括生活世界是错误的。在生活世界中,人的认识和人的活动一样,没有普遍运用的逻辑,不能把某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看成是普遍有效的。后现代主义认为没有永恒不变的和普遍价值的东西,放弃了对「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相对的,因为真理是建构而成的。所有的真理性的东西都是通过语言构成的,必须回到语言上去,因为语言具有塑造现实观念的作用。人不是语言的中心,不是我们控制语言,而是语言控制我们。如詹姆逊所说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由于把语言问题作为文化的主题,这样社会关系主要是语言关系而不是物质利益的关系。德里达也认为要打碎原来的语法结构,重新建构语言。语言和表达的扭曲,导致了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差异性。意义也是差异造成的,这样在意义中没有绝对真理。福柯认为理论的功能不再去探讨真理,只对现象进行批判并认为理论只是语言的游戏。在《物与词》中认为要创建新的语言,写那些别人看不懂的语言,这是一种没有规则的游戏。反对中心的结果必然导致「不确定性」的特征。哈桑认为「不确定性」是中心和本质消解后的产物。这种「不确定性」将一切现存的事物都纳入总体的怀疑之中,构成对一切事物的消解,也是对一切权威合法性的消解。其次,后现代批判「元话语」,反对「宏大叙事」。在后现代看来那些传统哲学中的基本范畴如理性、整体、财富的创造以及人的解放等都属于「元话语」、「宏大叙事」,都在消解之列,因为它们都是为与日常话语不同的科学活语寻找合理性而存在的。后现代体现为对「元话语」和「宏大叙事」的不信任,把对其消解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不点名地批评了哈贝马斯的「整体论」,认为他的「元话语」和「宏大叙事」没有意义,并指出今天是消解「无话语」的时代。他认为有两种国家神话:一种是法国启蒙主义传统的政治式的关于人性解放的神话;另一种是在德国思辨传统的普遍性原则建构起来关于知识的统一性的神话。这两种神话都使用「元话语」使自身合法化。所以说现代性的危机就是「元话语」的危机。「为科学立法」是「元话语」的任务。科学理论存在的合理性为各种学说做合理的论证,建立了各种「元话语」。这样的任务一开始就存在著了危机。科学知识是话语系统,所有的先进科技都与语言有关。但是,在后现代那里「合法化」已经失效,具有单一话语权的「无话语」已经被瓦解,也就是说追求「宏大叙事」「合法性的神话已经消失。再次,后现代转换知识的功能和消解知识的权力。知识成为了商品,知识不是由心灵的训练而获得,而是通过复制来完成。知识也随著「电脑霸权」的确立而成为冷冰冰的外在化的符号。在知识领域由自由、公平和正义等「宏大叙事」转向了「微小叙事」——语言游戏。由语言游戏的异质性和否定性取代了思想的同一性。知识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由知识的启蒙变成为专家控制。启蒙以来西方的知识分子一直在追求普遍性,他们的理论也在追求普遍性的话语权,实际就是权力。因为在现代主义那里知识成了权力的象征。权力构成社会统治的基础,隐藏在各种文化形式和社会关系之中。福柯认为权利与知识结成了联盟,它利用知识来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因此,知识也不再是客观和中立的。知识以真理为特征,实施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功能。外表是知识,实际是权力。后现代的理论主张对当代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后现代艺术中,批量生产复制的图像充斥著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单一格调的图像形式。这种在艺术上的复制丧失了艺术的权威性、本真性和独一无二性,从而也导致了美术的特性和功能的改变。复制技术可以使美术作品由一件繁衍为成千上万件。弗·詹姆逊认为:后现代时期的机器是「复制的机器而不是生产的机器。对于我们的美学再现的能力,它们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不同于未来主义时期旧机器对模仿的崇拜。这里,我们涉及的不是动能,而是各种各样的新的复制过程;在后现代软弱无力的复制中,这种过程的美学体现往往倾向于更为舒适地滑回到内容的主题再现中——回到关于复制过程的叙述中去,包括电影、录像机、录音机以及生产和复制影像的整个技术。

现代车义大师查尔斯.莫尔1994年完成的加利福利亚的帕萨迪纳「双树旅馆」大楼,是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杰出代表作。

自从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现代主义设计正以多元化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给工业革命以前的设计以毁灭性的打击。现代主义之后又发展出现了更多的设计风格,基本上都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调整,补充,改良和批判,如后现代主义设计,其中一种最好的诠释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就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美国解构主义大师弗兰克盖里1994年设计的巴黎「美国文化中心」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

现代主义设计是一场充满反叛、革命、民主和造反的运动,代表了工业革命对传统的、上等人的手工艺的宣战,它代表了新的时代精神,无论它的意识形态还是形式特征,都与传统形式格格不入,因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但是,自从现代主义进入美国,在战后成为独霸一方的设计风格后,它的排他性、风格上的单调性,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民主特征,意识形态上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从形式上看,现代主义长达四十年对设计风格的垄断,也没有发展的余地。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单调、无人情味的风格感到厌倦,开始有人追求更加富于人情味的、装饰化的、多变的、个人的、传统的、折衷的形式,由此产生了设计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狭义的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的设计风格和广义的对于经典现代主义的各种批判活动的双重轨道上探索著其自身的发展,这种广义的批判活动并不是设计者对现代主义的全盘否定,而是企图通过其他方式来发展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解构主义,所以说,如果没有一个对于现代主义的真正了解和透彻认识,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与解析,是没有可能领悟解构主义的。

解构主义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广中演化出来的。结构主义理论是一种社会学方法,其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解构主义实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解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面临危机,而后现代主义却又被某些设计家们厌恶,作为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探索形式之一而产生的。解构方法所要解构的是社会模式和大众传媒中有关性别、地位的流行套路,是指对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对待图像,解构方法企图揭示多层面的意义,按照解构主义理论,我们运用科学的符号学原理来分析图像,并且分别说明其视觉的、文化的以及语言的意义,这一分析过程被解构主义理论家称之为解码。1978年,朱迪丝.威廉逊(Judith Williamson)在她的著作《对广告的解码:广告中的观念形态及意义》中就用解构的方法分析广告的意义,这也是解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平面设计理论分析的最初尝试。法国社会学教授博德里亚(Baudrillard)是现代主义最著名的理论家,曾用解构主义探求广告与消费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他提出:我们的文化是一个四面有镜子的房屋,其主体就是图像及映像,这些图像与映像由有关我们的信息所制造,这些信息就是我们的希望、野心、恐惧、爱慕和渴求。

解构主义的哲学根源比较复杂,自六十年代后期由法园哲学家贾奎斯?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其《沦语法学》一书中确定,之后便作为一种批评类型被理论家们用于对一切研究领域里的方法问题的全面探讨。从某种角度来说,德里达不是从自我创造开始而建立自己的体系,而是从对前人的批判开始的,德里达的批判对象非常广泛,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到黑格尔、尼采。他的批判方法其实就是解构主义的方法:从批判对象的理论中抽出一个典型的例子,对它进行剖析、批判和分析,通过自己的意识而建立对于事物真理的认知: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德里达的这一观点,曾经影响了许多理论家、设计家,并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解构主义都先声夺人。对于传世不朽之作――IBM招贴广告,应是学设计的人员必上的一课。这幅招贴的设计者保罗?兰德(Paul Rand)作为世界设计大师,在广告设计和字体设计领域的开拓给设计职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兰德在设计界的叱咤一生正是二十世纪美国设计文化的缩影,他的作品具有极其独特的美国式现代主义风格,他会将欧洲现代派莱歇、毕加索的概念以及马蒂斯的色彩体系通过蒙太奇和拼贴手法运用到设计中。作为一名「功能主义者」和「新广告主义者」,他在「无内容的抽象设计」和「有内容的抽象设计」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他认为好的设计应该「简单,诚实」,要靠主动的辛勤工作去完成;不好的作品是「无关、肤浅」。他总是试图在广告作品中引导受众主动探索和诠释广告传达的内容。像IBM的招贴(Eye-Bee-M),兰德并不用简单的英文字母来设计这幅招贴,而是把这些元素进行符号意义上的分解,在设计中有了这些信息的符号,就进一步获得了个性和风格的魅力。既解成典型,又构得和谐自然,它能显现出设计的文脉与创造价值,不但合乎科学与艺术的发展规律,而且合乎观众的接受心理与接受力量。兰德的作品因坚持简洁而得以丰富、自由和隽永。他的现代主义主张通过他的设计教育工作、著作和荣誉而得以向全世界传播。一位设计师如果创作出一种新风格主义作品,不但是对自己在设计领域的突破,而且也给消费者开拓了新的设计文化风貌,他的贡献不单单是创作了一幅解构主义作品,而是把一个新的设计文化提高到了理论上的高度。

无论在面设计界,还是在建筑界,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的解构主义哲学原理一直被建筑设计师所推崇,实质上,解构主义是从建筑领域开始发展。艾森曼被认为是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认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建筑设计实践上,建筑仅仅是「文章本体」,需要其他的因素,比如语法,语意、语音这些因素而使之有意义。德里达本身对于建筑也非常感兴趣,他视建筑的目的为控制社会的沟通、交流,囚此,他认为新的建筑解构主义应是反对现代主义的垄断控制,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把现代主义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盖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盖里(Frank?O?Gehry)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十七岁随家人迁居到洛杉矶,他住在洛杉矶海滨城市摩尼卡,不但住房是自己设计的,而且在那个城市设计了大量的建筑。1962年盖里成立盖里事务所,他开始逐步采用解构主义的哲学观点融入到自己的建筑中。他的作品反映出对现代主义的总体性的怀疑,对于整体性的否定,对于部件个体的兴趣,他设计的在巴黎的「美国中心」,洛杉矶的迪尼斯音乐中心,巴塞罗那的奥林匹亚村都具有鲜明的解构主义特征,盖里的设计即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打破,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所谓「完整」的空间和形态,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他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总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个体的充分表达,虽然他的作品基本都有破碎的总体形式特征,但是这种破碎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形式,是他对于空间本身的重视,使他的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设计的所谓总体性和功能性细节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形式感。如果说保罗?兰德把解构主义的方法运用到极致,那么盖里的设计则充分体现了解构主义的灵魂。

解构主义反对的是二元对抗的立场,也反对后现代主义的矫饰方式,因此通过强调多元化、高度模糊化,凌乱化的方法来达到建立新的功能性的目的。由于设计家从来不提出要以解构主义领导潮流。解构主义的平面设计、产品设计使世人感到新奇,而建筑设计由于结构复杂,工程技术难度大很难成为普遍接受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它依然是一种十分个人的、小范围的试验、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个人性。它不是一个学派,也不是一个符号,而只不过代表了一个激进潮流。但却从另一个侧面探索了对于我们本身的发现。

以古今纯艺术或设计艺术为对象,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符号意义的分解,分解成词语、纹样、标炽、乐句之类,使之进入符号贮备,有待设计重构,解构主义是对设计极有力的艺术手法。解构主义并不是设计上的无政府主义方式,或随心所欲的设计方法,而是具有重视内在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高度化特点。它打破了正统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和形式,以新的面貌占据了未来的设计空间。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