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全真道经典。包括《黄庭外景经》和《黄庭内景经》,据说为南岳魏夫人(魏华存)所传。据道教释义,黄者中央之色,喻「中央」;庭者四方之中,阶前空地,喻「中空」。黄庭之景,意谓道教内修功夫之中空景象。该经为上清派重要经典,全真道功课之一。教内誉为「寿世长生之妙典」。该经以古道经中人身脏腑各有主神之说为本,结合古医经脏腑作用理论,以七言韵文形式,阐述道教内修医理根据,强调固精炼气,提示长生久视要诀,对当代人的养生有一定的启迪。

《黄庭经》作者,传说殊多。或谓晋女道士魏华存研审民间草本后所撰,或谓道士口授,魏氏记录而成。《黄庭经》始见于东晋《抱朴子内篇·遐览》和《旧唐书·经籍志》之著录。据今人王明考证:汉魏之际,黄庭思想已渐流行,认为《内景》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外景》本《内景》之旨,于东晋咸和年间问世。但也有《外景》成书于晋初,《内景》由此推衍而成之说。

《黄庭经》传本甚多,《崇文总目》著录共8种,《通志·艺文略》道家类黄庭门著录,30部,57卷。《内景》不分卷,36章,或分3卷,36章。《外景》3卷,不分章,或分为上部经第一、中部经第二、下部经第三等。另有《黄庭中景玉经》系晚出之作,《通志略》、《宋史·艺文志》著录,通常不列于黄庭门之内。

《黄庭经》

《黄庭经》图册

《黄庭内景玉经》继承汉代五脏神之说,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谓各有「八景神」,称「八景二十四真」。在《至道章》第七与《心神章》第八共载十三神,即面部七神(发、脑、眼、鼻、耳、舌、齿),中部六神(心、肺、肝、肾、脾、胆),均各有姓字,服色、长短,谓存思诸神,能洞观自然,养精炼气,乘云飞仙。《内景》并谓人有「三黄庭」、「三丹田」。认为脑(上丹田、上黄庭)为精根,百神之主,头有九宫,主神特多。称心(中丹田、中黄庭)为生之本,神之处,脏腑之元,能适寒热,和荣卫,调血脉。下丹田(又名气海)在脐下,男藏精、女藏胎,乃人命之根本,阴阳之门户,「横津三寸灵所居,隐芝翳郁自相扶」,指存神下丹田可固守精气:脾为下黄庭,可纳百谷、供营养,为五脏之枢。《内景》强调「积精累气」,「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认为惟「积精累气」才是存思黄庭,炼养丹田,固精全气,固气还精内修之要诀。

「内景」修炼须诵咒语,「礼祝毕,正坐向东临目内想身神形色、长短大小,呼其名字」;谓不修此法,则真神不守,无益于延命。

《黄庭外景玉经》 内容与「内景」相类。主张「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虑」而长生久视。认为黄庭包含了元精、元气、元神,乃人之根本,惟恬淡无为,内观于心,才能精至黄庭、气归黄庭、神入黄庭、病邪自去。

「外景」修炼强调调息、藏精、咽津。调息即呼吸「太和阴阳气」;藏精即断欲,「长生要妙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言断欲方能固精炼气。认为津液为五脏之精华,咽津才能「通我精华调阴阳」。

《黄庭经》是非常有名的一部道经,历代均受重视。这部经不仅在道教之中十分流行,也受到历代文人学士的喜爱。

在历代名人法帖中,王羲之以后,有六朝人写本的《黄庭》,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宋代书法家米芾、黄庭坚等都写过这部经。苏东坡曾书《黄庭内景》,又仿其文体,而为之赞,备极推崇。

贴本/《黄庭经》 编辑

《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

赏析/《黄庭经》 编辑

《黄庭经》

《黄庭经》图册

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1]

  

备注/《黄庭经》 编辑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𫖯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然而也有人认为小楷《黄庭经》笔法不类王羲之,因此亦有真伪之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